百年人壽半年三換股東,國內保險的償付能力困境,真的遠嗎?

2019-07-26     保險觀察

近日傳來消息,奧園集團斥資32.6億元收購百年人壽13.86%股份。交易完成後,奧園將會成為百年人壽第一大股東!

奧園收購百年人壽股份的新聞

一、世事沉浮:百年人壽幾易其主

此次奧園集團的收購,並非百年人壽第一次更換大股東。

百年人壽成立於2009年6月3日,大本營在大連,當時註冊資本是23.6億元人民幣,由東方資產、國電電力、融達投資、大連港集團、大商集團、時代萬恆、新光集團、一方地產等17家股東構成

多達17個股東,折騰了幾年都沒有啥大動靜,連年虧損,有一個大連的大老闆看不下去了,在2014年、2015出手連番出手,收購了國電電力、時代萬恆手中合計9億股股份,占百年人壽總股本的11.55%,穩坐百年人壽第一大股東之位。沒錯,這個大老闆就是做地產起家的大連萬達。

萬達雄厚的資本,以及布局保險金融市場的想法,為百年人壽提供了強大的支撐,保費規模連連攀升,並從2015年開始扭虧為盈。2016年,百年人壽註冊資本上升到了77.948億元

百年人壽歷年凈利潤(億元)

2018年,百年人壽原保費收入達到385.65億,排在人壽公司第13位。這個成績也算不錯了,一切看起來都向著好的方向發展。

結果到了2018年12月17日晚間,萬達集團卻清空百年人壽股權,綠城中國以27.18億元完成11.55%股權收購,替代萬達成為了百年人壽第一大股東。

沒想到時隔7月,奧園集團又從大連城市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大連干豪坤實置業有限公司、大連國泰房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手上收購了百年人壽13.86%股份,替代綠城成為了百年人壽第一大股東。

短短半年多,百年人壽竟三易其主,可謂是變幻莫測!

二、圖窮匕見:稀缺的保險牌照可為房企帶來巨大效益

萬達、綠城、奧園,來頭都不小。

一家保險公司,為什麼會引起資本大鱷的追逐?

原因就在於保險牌照真的很值錢,特別是壽險公司的。

銀保監會對新保險公司批籌一直持非常審慎的態度。一塊保險業務經營許可牌照,明面上是《保險法》規定至少有2億元實繳資本,但實際上股東沒有20億元很難辦成這事,而且股東背景還不能魚龍混雜。

在銀保監會排隊等牌照批覆的保險公司超過了100家!之前安邦和前海又搞出了大新聞,現在牌照更不好批了,2018年就沒有一家獲批籌建。

在這一背景下,保險牌照更顯稀缺。資本有意進入保險市場,另起爐灶等待監管審批籌建無疑過於漫長,而收購已有保險公司或保險經紀,走得才是捷徑,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布局保險市場。

資金供給、財務投資、自有資產變現等角度考慮,房地產企業和保險公司的結合度很高,房企入股保險公司是一項可靠的投資:

  1. 低成本融資:通可以通過保險吸收低成本的社會資本,再以投資債券、債權投資計劃、信託等方式為關聯方股東提供融資支持。
  2. 商業地產變現:保險公司一般都有商業地產的配置需求,同時現金流穩定。對房企而言,相比開發商自持造成資產沉澱,將其轉移至保險公司,也能帶來可觀的效益。
  3. 布局養老產業:健康、康養產業與保險服務的關係日漸緊密,養老社區成為近年來養老保險的香餑餑。房企需要圈地蓋房子,而保險公司也需要給高端客戶找一個好地方養老,兩家不謀而合。

房企和保險公司相結合,可以更好地發揮戰略協同及互補優勢,這也是房企一直都青睞於保險公司的原因所在。

三、不立危牆:償付能力危局令股東駐足不前

既然入股保險公司對房企好處多多,為什麼萬達要在百年人壽保費規模日漸擴大、利潤逐年提升之際抽身離去呢?

綠城又為何在收購之後銷聲匿跡,卻在奧園此次收購後,傳出綠城要撤出的消息呢?

答案就在償付能力上。

資本是否青睞於一家公司,看的不是它現在是否盈利,而是看它的運作模式和怎麼盈利。

你連年虧損,但運營模式足夠吸引人,仍然會吸引眾多投資者一輪又一輪的融資;你年年盈利,但盈利模式不好,市場道路一眼就能望到頭,自然也就吸引不到投資者。

百年人壽是靠什麼盈利的?靠的是高性價比的重疾險。

最近兩年,如果你正好想買保險,對保險市場有一定的了解,就一定聽說過百年人壽的產品。

從2018年開始,百年人壽接連推出好幾款打著"高性價比"旗號的重疾險。先是推出百年康惠保,打破消費型重疾標杆弘康健康一生的長期霸屏;再是推出了含身故的重疾險守衛者1號,主打兒童定期重疾的大黃蜂2號,以及進一步提升保障責任的康惠保旗艦版。

幾款產品最大的特點就是便宜,真心便宜,也因此獲得眾多自媒體推薦,一時間風光無倆。

百年人壽憑藉幾款爆款產品,也的確實現了保費規模的大幅度躍升。

但在保險業,僅僅憑藉價格優勢最終難以取勝,因為保險產品和一般的快消品不同,快消品憑藉成本價格優勢做到薄利多銷,盈利可以持續很長的時間

但保險產品卻大不一樣,尤其是長期保險,每簽下一張保單,都要計提大量的保險準備金,對公司而言,一張新保單就是負債,必須得面對承保虧損,要轉化成公司的資產需要經歷漫長的過程

高保障、低價格的保險產品意味著產品在設計時需要設置較高的預定利率和較低的事故發生率,單位保費要求的資本相對而言更高,保險公司將承受更大的運營壓力。

同時,低保費意味著一張保單所轉化的認可資產低、認可負債高,很容易出現償付能力問題,而這恰恰是監管的重點

這個償付能力的隱憂在最近幾年終於爆發了!

自2016年四季度開始,百年人壽的核心償付能力出現了九連降。2018年四季度核心償付能力更是只有87.57%,綜合償付能力100.15%逼近了監管的下限值,風險綜合評級為C級。雖然2019年一季度償付能力略有提升,但依然未擺脫困局。

百年人壽償付能力走勢

根據監管要求,保險公司必須同時滿足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於50%、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於100%、風險綜合評級達B類以上這3項指標,才算償付能力達標公司。

由此可見,百年人壽的償付能力已經逼近監管紅線。一旦跌破紅線,監管就會要求保險公司採取措施,將償付能力恢復到安全線以上,比如股東增資、暫停銷售新保單、暫停開設新分支機構、賣出占用最低資本過高的資產等等措施。

除了償付能力不容樂觀外,百年人壽的凈資產近年呈現持續下降趨勢,2018年四季度低至39.4億元,只有公司註冊資本的一半多點。此外,其增資能力也在下降,在2012年到2015年增資77.948之後,從2016年開始就沒有獲得任何增資。

百年人壽凈資產曲線變化

在這種情況下,種種制約必將束縛住百年人壽的拳腳,盈利模式能否持續勢必會被打上問號。

正所謂"君子不立危牆之下",嗅覺靈敏的萬達退出,綠城駐足也就不難理解了。

四、以史觀今:償付能力是保險公司安身立命之本

《增廣賢文》有雲"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了解償付能力的歷史,可以幫助我們避免陷入危機之中。

根據《韋氏新大學詞典(第九版)》(Webster`s Nin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償付能力一詞源於1727年,當時意思是"清償債務能力的品質或所處的狀態"。

到了1830年,償付能力指的是"有能力支付全部的、法律意義上的債務",這已經開始接近現代保險中的定義了。

1977年,班傑明援引了《牛津詞典》的解釋,將償付能力定義為"擁有足夠資金以滿足所有財務方面的負債",這個定義符合現代保險的語境。

保險公司收取了保費,就要承擔賠付的義務,賠付的時間節點發生在未來。因此,保險公司是否有足夠的償付能力,既是證明自己的安全性,也是公司良性運營的指標,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旦保險公司陷入償付能力泥潭之中,又不能迅速擺脫的話,對公司的影響是巨大的!

美國80年代壽險公司的災難性破產潮恰恰是償付能力危機的體現:

  • 1987年,19家保險公司破產;
  • 1989年,40家保險公司破產;
  • 1990年,58家保險公司破產。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迎來股票牛市,許多州對保險公司股票投資比例放寬,美國壽險業在沒有充分評估風險的情況下,以保費收入和市場份額擴張作為主要目標,採取了不合理的定價,並承諾了高收益目標,資金逐漸向公司債券、抵押貸款和股市轉移

在激進的策略下,壽險公司只能被迫降低投資等級來產生高額回報,大大提高了償付能力風險

剛開始還順風順水,但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受到利率自由化、波動性增加和兩位數高利率影響,美國的金融界出現了危機,也波及到了保險業,幾十家保險公司償付能力危機大爆發,最後走向了破產。

日本的壽險公司破產潮也令人警醒,在1997年至2001年期間,日產生命、車邦生命、第百生命、大正生命、千代田生命、協榮生命、東京生命共7家壽險公司相繼破產。

日本出現的壽險公司危機也極具典型性,難以填補的利差損導致償付能力危機的出現

上世紀80年代,日本壽險產品以高利率吸引客戶,10年期以上的產品預定利率高達6%上。到了90年代末,高預定利率償付高峰到來,壽險公司面臨著巨大的利差損,於是開始購買大量債券、股票證券以及不動產。

1993年—1995年,日元的大幅升值使得債券價值大跌,股指、地價也由於通貨膨脹泡沫破滅而急劇下跌,最終導致多家壽險公司陷入償付能力危機而破產。

國內保險公司運營至今,沒有一家破產的,這得益於我們的償二代監管機制和保險保障基金。但是沒有破產,不代表沒有保險公司陷入償付能力危機。

以今年一季度為例,除了百年人壽之外,還有三家保險公司償付能力未達標,分別是中法人壽、長安責任、珠江人壽,其中中法人壽和長安責任問題嚴重,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均為負值,分別為-8468.51%和-162.65%,風險綜合評級為D級,已引起監管介入。

再比如之前虧損十年的新光海航人壽償付能力自2015年起就跌為負數,監管採取行政監管措施,責令其從2015年11月起暫停增設分支機構、停止開展新業務並儘快增資。直至今年,新光海航終獲增資,並更名為鼎誠人壽,以期儘快復業。

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保險公司一旦陷入償付能力危機之中,就會嚴重影響公司的發展,負面新聞纏身,影響投保人對公司的信心。所以說,償付能力是保險公司的安身立命之本。

五、他山之石:歐盟償付能力Ⅱ和中國償二代C-ROSS

先說一下,中國的保險監管規則叫做償付能力二代C-ROSS,歐盟的保險監管規則叫做償付能力監管Ⅱ(solvencyⅡ)。

之所以只說這兩種監管規則,是因為他們代表了目前國際上最為先進的監管體系。

你沒有看錯,雖然我國保險業發展較晚,但在借鑑了國際上的先進經驗之後,我們的償付能力監管走在國際的最前沿!像美國使用的RBC保險監管,以及香港、新加坡、日本等類似RBC監管架構,都遠遠落後於我們

歐盟的償付能力監管規則最早稱之為償付能力0,是歐洲經濟共同體在康帕涅教授研究的基礎上制定並實施發布的,非壽險和壽險規則分別在1973年和1979年發布。

到了2002年,歐盟在赫爾穆特.穆勒博士1997年償付能力報告的基礎上,採用了更為精確的償付能力額度監管框架,在當年3月5日發布了償付能力Ⅰ規則

而歐盟現行的償付能力Ⅱ則借鑑了銀行業監管的巴塞爾Ⅱ框架體系,形成自身三支柱體系,包括數量標準要求、監管評價機制、以及監管報告與信息公開披露,並在2016年1月1日實施。

正所謂"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國的保險監管最初就是借鑑歐盟的償付能力0,經過幾十年的加強與完善,也構建出了以償付能力監管、公司治理監管和市場行為監管為核心的三支柱監管體系C-ROSS,並和歐盟償付能力Ⅱ同步在2016年1月1日發布

從償付能力監管來看,我國的保單是全世界最安全的之一,唯一能媲美的就是在歐盟償付能力Ⅱ監管之下的保單了。

簡單來說,只要保險公司通過了C-ROSS下的償付能力測試,就代表能硬扛200年一遇的大災難,證明自己有能力在99.5%的機率下無論發生什麼事件都不會倒閉!

目前,銀保監會正在開展償二代二期工程建設,關於資產風險穿透式監管的框架將從資本要求和信息披露兩個方面來開展,反向抑制複雜結構與風險不清的投資行為。

完成償二代二期建設後,保單的安全性將會提升到另一個全新的水準!

不過我們要搞清楚一個概念,C-ROSS償二代監管因為有著超高的安全性和緩衝墊,即便償付能力在監管紅線之下,這家保險公司離破產還差著十萬八千里,只要它能採取措施把償付能力重新拉回來就行。

今年3月,百年人壽通過發行資本補充債券,令償付能力危機暫時得到緩解,回到了監管紅線之上。不過,風險綜合評級仍然只有C級,因此還沒有完全安全上岸。

而這樣一家保險公司,設計了諸多市場上熱銷的保險產品,保費規模節節攀升,利潤也在逐年增加,卻陷入了償付能力危機之中,這不得不引起我們對於壽險價格戰長遠影響的思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M9CLmwB8g2yegNDoCA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