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濤
我的家鄉興化從前開門見水,出行坐船,是名聞遐邇的夢裡水鄉。數十年間,輪船碼頭有時是我的起點,有時是我的終點,見證了我人生每一站旅程。
興化輪船碼頭坐落於興化城小南門滄浪河邊,坐北朝南。碼頭東側有一段不長的南北向河道連接通江達海的車路河。碼頭上有一個船塢伸出水面,加上東西兩側的泊岸,滿負荷可以同時停靠4班客船。
候船廳是輪船碼頭最主要的建築,它南北稍長,東西略窄,全框架結構,地面是最流行、最時尚的水磨石。那個時代沒有空調,但候船廳安裝有數十台整齊劃一的吊扇,可謂相當「霸氣」。
上世紀70年代,興化輪船碼頭24小時不間斷營業,是小城唯一的「不夜城」。每次經過這裡,眺望馬達歡快、笛聲悠揚的客輪進進出出、南來北往,我都特別好奇,想像輪船遠方的目的地該有多美好。每班輪船上客前,碼頭的專職女廣播員都會用「興普」(興化普通話),提醒旅客收好行李,帶好老人小孩準備檢票登船。那聲音雖沒有收音機里播音員標準,但很溫和、接地氣,大人小孩都聽得懂。
有意思的是,每次女廣播員廣播後,候船廳西北角都有一個戴眼鏡的中年跛腳男人,會煞有介事、一本正經地扯著嗓子用方言重複「廣播」:「5點30分前往蘆洲、竹泓、大垛、唐子、戴窯、東台的旅客請注意,請帶好你們的行李在2號門檢票上船。」「6點前往十里、必存、老閣、陳堡、周莊、淤溪、泰州的注意啦,請帶好老人、小孩在1號門檢票。」中年男人聲音洪亮,語速不疾不徐,所報地名不錯不亂。起初我以為他是碼頭上的工作人員。後來得知,他是做小買賣,賣梨膏糖、薄荷糖的。那會兒還不時興出租櫃檯,估計他感到碼頭免費讓他在候船廳做生意,不幫人家干點啥過意不去。
我不知道這位「義工」是從哪一年開始,又終止於哪一年,反正我頻繁出入碼頭的那十來年,他的「大喇叭」從不間斷,是候船廳的一景。
1978年暑假,電影《紅樓夢》在興化恢復上映。一時間,《紅樓夢》成為我們小鎮上大叔大媽、青年男女茶餘飯後的熱點話題,大街小巷都在談論《紅樓夢》,我和另外三位同學那顆少年的心被吹動,相約一起去興化先睹為快。
我們約定大家都不打擾自己的親戚,在輪船碼頭過夜。數十年寒暑易節,電影《紅樓夢》的情節我幾乎忘得精光,但至今記得那個嘈雜、喧譁、難熬的夏夜,記得腳面和小腿被蚊蟲叮咬得奇癢,記得在長條凳上躺了一夜後腰背的酸痛。
長大後,我被安排在輪船碼頭斜對面一家糧企工作。某日夜裡,我們單位幾個同事想要買煙,尋遍單位附近,所有小店均已關門落鎖。這時,同事想到了「不夜城」,「三更半夜,興化只有一個地方能買到東西——輪船碼頭。」於是,在朦朧的月色下,我們划著小木船像渡江的偵察兵橫渡車路河,來到了燈火通明的輪船碼頭,買到了香煙。
小時候父親每次進城,都要帶幾個米飯餅回家讓我們解饞。那米飯餅外脆內嫩,甜中帶酸,酸中有甜,食後唇齒留香,回味無窮。米飯餅的包裝也很有特色,是用麥稈草編織的小籃子,有大碗大,現在已經絕跡。進城工作後,我才知道,當年父親經常買米飯餅的人家就在輪船碼頭候船廳出來往西的路口上。
輪船碼頭,和那個在候船廳把輪船班次、經停地點倒背如流的跛腳男人,以及香甜可口的傳統手藝米飯餅,一起消逝在了悠長的歲月里,成為我們一生忘不了的驛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9d26b7deccdfc00c540ad9630801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