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石瀨
來源 | 頭號AI玩家
導語:「AI+社交」新物種。
面相識別人格,AI為你尋找匹配靈魂,準確率高達 87%。
這誰能不心動?
最近,國外興起了一款宣稱通過「AI+社會科學」為用戶找靈魂伴侶的應用:SciMatch。
只需上傳一張自拍照,一個名叫「A.I.Ruby」的AI算法就能通過分析你的面部特徵,準確判斷出你的性格特質,繼而為你推薦高度匹配的潛在約會對象。
「一些用戶反饋說,SciMatch的技術準確率約為87%,用戶響應率也高於Tinder。」在一檔播客中,SciMatch創始人Yanina Strylets如此說道。
如果你有喜歡的明星,也可以付費上傳他/她們的照片,讓AI為你匹配相似長相的約會對象。
看來國外也深諳「替身文學」這一財富密碼
僅靠一張自拍就能找靈魂伴侶,SciMatch真有那麼神奇?背後的技術是什麼?帶著好奇,「頭號AI玩家」用DALL·E 3生成了一男一女兩個數字分身,潛入SciMatch做了一次賽博觀察。
實測SciMatch,遇到了「安妮海瑟薇」和「肖戰」
註冊只需要一個郵箱,完成後進入APP,填寫出生日期,你的年齡大於或等於18歲,才能繼續下一步。
不過因為不用任何輔助驗證,只要滿足18歲這個條件,用戶可以隨意填寫出生日期,並沒有看上去那麼合規。
接著需要拍一張自拍照才能進入應用,頁面下方特意有一小行字標註:自拍不會展示在你的個人資料里。
成功後,SciMatch會根據自拍照中的面部特徵,給出一些性格表述,讓你選擇這個表述是否描述的是自己。
「一個獨立的戀人,既想與伴侶建立智性上的交流,也想與伴侶保持身體上的聯繫。」DALL·E 3生成的亞洲男性Alex,AI靠面相分析了他的戀愛偏好。
而DALL·E 3生成的亞洲女性Ada,AI分析得出的性格特徵是「熱情、固執、機敏和勇敢」。
為了對比流程是否有異同,我讓Alex選擇認可AI給出的性格特徵,讓Ada選擇了否認。
實測得出,如果你不認同AI的性格分析,SciMatch就會額外出附加題考察你的偏好。比如,Ada收到了一個問題:「以下哪種描述最像你,付出者還是獲取者?」
為了打造非傳統刻板印象中的女性形象,我讓Ada選擇了右邊的「獲取者」。
原以為流程到這裡就結束了,沒想到在最終進入主頁面前,Alex和Ada還需要各自上傳一張個人資料照片。
所以我再次用DALL·E 3生成了Alex和Ada形象照片作為個人資料展示。
完成這步,就可以進入應用愉快玩耍了。
進入主頁面,其他功能與常見的社交軟體沒有什麼不同,通過上下滑動可以看到不同候選人的個人資料照片、名字、年齡等信息。
最大不同之處在於,頁面中有一個非常吸睛的藍紫色魔力球,輕輕一點,AI就能算出你與你在這個APP遇到的每一個人的匹配度。
實測中,「A.I.Ruby」給出的匹配度在50%以上,系統都會推薦你主動給對方發消息,匹配度50%以下就不再推薦進一步聊天。
除了AI測匹配度,你還能通過「Send Like(點贊)」向對方表達你的心動。
但無論是AI匹配,還是手動「點贊」建立的聯繫,最終都會到你的用戶匹配表里,通過聊天或者進一步查看對方資料,判斷是否要開啟一段關係。
Ada只刷了幾分鐘後,列表就滿滿當當的,像極了女海王的秘密通訊錄流出。
也許是為了降低使用門檻,吸引更多人進來體驗,SciMatch對用戶自拍和個人資料照片並不做限制,兩張照片不相同也不影響使用。
這也是為什麼,你極有可能在刷SciMatch時遇到「明星」(bushi。因為沒有限制,所以用戶可以隨意上傳照片作為個人資料里的形象展示。
好巧不巧,就讓Alex遇到「安妮海瑟薇」,Ada遇見了「肖戰」。
不同於常見交友軟體的「滑動匹配」,SciMatch聲稱這裡沒有「被滑走」,只有科學上的匹不匹配。
如果以上功能都無法找到心儀的約會對象,你還可以進入「快速約會」,讓AI為你匹配合適的約會對象,進行音視頻實時聊天。
在SciMatch沒有人會僅憑對方的「顏值」就淪陷,不僅你會按耐不住點擊主頁的魔力球,而且系統在諸如「點贊」「快速約會」等功能中也都植入了「A.I.Ruby」基於面相的AI算法分析。
一段關係能否開啟,狠狠拿捏在了AI手中。
體驗中,你不會止步於一段匹配度只有60%,甚至80%的關係,為了尋找匹配度最高的約會對象,你只會帶著開盲盒的心情,一個又一個刷走,點擊魔力球。
直到AI提醒你找到了真命天子:「你們的匹配度非常高,也許他就是命中注定那個人(the one)。」
愛沒有巧合:AI化身看相大師,科學還是玄學?
「愛沒有巧合」是寫在SciMatch官網的巨大標語。
這句頗有「黑鏡」味道的宣言,背後基於一項對臉部圖像與自我評估的性格測試的關係研究。
據《商業內幕》報道,該研究得出的結論是,機器學習可以根據人的靜態面部特徵判斷其在五大人格特質上的表現。
SciMatch背後的AI算法「A.I.Ruby」輸入了上百萬張不同性格特徵的人臉數據,它能識別出神經質、外向、開放、宜人和責任心等五大人格特質。
研究中肖像性格第一印象的樣本數據集
五大人格特質(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是一種在心理學中廣泛使用的人格特質分類法,在現實中也早有應用,包括但不限於職業諮詢,領導力發展,團隊建設等領域。
但就像星座和當下爆火的MBTI一樣,五大人格特質也面臨著相當多的質疑,尤其是「自我確認偏誤」和「巴納姆效應」——
人們不僅傾向於接受符合自我形象的信息,忽視或否認與自我形象不符的信息,還傾向於相信模糊、籠統的描述,準確地描述了自己。
在科學與玄學之間,號稱「利用AI創建科學和準確匹配」的SciMatch選擇賺錢。
例如,如果你想上傳明星照片,讓AI為你匹配相貌性格相似的約會對象,需要付費使用的「Celeb crush(名人匹配)」功能,如果錯過了進入主頁前的限時優惠,上傳一張名人照片就要15塊。
在蘋果應用商店裡,SciMatch的口碑也極為兩級分化。
有的人讚美它「革新」「有趣」;有的人抱怨價格太貴,質疑它的AI算法是否真的有用,並且虛假帳戶太多;也有人吐槽SciMatch宣傳的功能根本用不了。
在實測過程中,我們也遇到了類似的問題。
為了讓Ada尋找年輕版小李(萊昂納多),斥巨資氪金15元,沒想到錢一打過去,應用就失靈。
聯繫官方後,SciMatch兩位創始人接連發郵件表示技術團隊正在解決問題。CEO還告訴我,作為補償官方免費給我的帳號開了一個月的高級會員。
不過,截至發稿日,Ada按照郵件指示多次嘗試下依舊沒能用上「Celeb crush(名人匹配)」這項功能。
「AI+社交」,SciMatch是個新物種
「AI+社交」作為一個新興的賽道,國內外多家公司推出了類似產品,如LuKa公司推出的AI伴侶「Replika」、國內創業公司MiniMax打造的Glow AI。
相比這些主打「情感陪伴」的AI社交產品,SciMatch更像是戀愛版的AI看相大師。不為滿足用戶的情感需求,只為尋找靈魂伴侶的痴男怨女們指點迷津。
也就是說,SciMatch想對標的並不是AIGC領域的同類型產品,而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誕生的約會交友巨頭Tinder。
與Tinder最大的不同是,SciMatch簡化了前期填資料的流程,通過引入基於面相學的人格分析算法,形成了與用戶的強互動。
目前,SciMatch官方顯示該應用下載量已超五千萬。
另一方面,Tinder們面對AIGC浪潮並沒有束手待斃。例如,今年8月份Tinder宣布引入新的AI功能,幫助用戶為他們的個人資料選擇最佳照片。
根據Attractiontruth的一項研究,越來越多的男性用戶也開始使用以ChatGPT為代表的AI工具,「量身定製」生成約會交友軟體上的個人簡介和聊天回復。
不得不說,AI正悄悄改變著人們的社交生活。雖然AI交友領域仍在初期探索階段,產品能否形成可持續商業模式還存在不確定性,但這一領域潛力依然很大。
而SciMatch給我們的教訓是,新玩法也許能在短期內迅速積累一波流量,但運營如果過於注重獲利和變現,或在用戶體驗上存在硬傷,最終都會導致用戶反感甚至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