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相信大家都知道多喝水是有好處的,平時去醫院,很多疾病往往醫生都會要求你多喝水,比如感冒了,醫生讓你多喝熱水;胃不舒服,醫生讓你多喝水;便秘的時候,醫生讓你多喝水;其他還有很多疾病,往往醫生都會讓你多喝水,足以看出喝水的重要性,但是喝了水之後,有的人很快就要上廁所,而有的人卻很久都沒有尿意。這兩種情況哪種更健康呢?聽聽劉醫生給大家科普。
先給大家講一講,我們喝下去的水,一般多久會變成尿液?
對於正常人來說,喝下去的水轉變成尿液這個過程,一般是需要30—45分鐘左右。
它的過程主要是這樣的:水首先需要經過食管,然後進入胃以及腸道內,然後我們的胃腸道屬於消化系統,它會對於部分水分進行吸收,然後進入到身體內的血液裡面,這些水進入了血液之後,會由腎臟進行過濾,變成原尿;原尿形成之後,腎臟會進行重吸收,把其中的一些營養物質重新吸收進入血液裡面,然後把含有氨等代謝物和含有鹽類的水溶液經過輸尿管、膀胱、尿道,最後排出體外,這些排出體外的,就是我們平常看到的尿液。
我們水變成尿液的時間並不是每個人都一樣,它常常會受很多因素影響的,比如缺水、情緒、溫度、氣候、活動量等,都是可能影響尿液形成的速度,舉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有的人在比較緊張的時候,往往就老是想上廁所,這也就是因為情緒影響了尿液的形成速度。
而根據研究顯示,水變成尿液的時間,最短可以在8分鐘左右完成,而最長則可能需要2個小時左右,所以不同的人,尿液形成的速度是可能完全不同的;這也就造成了有的人可能喝完水很快就有尿液,而有的人卻在喝水之後很久都沒有尿意,這可能都是正常的,我們並不能單純依靠這一標準來判斷一個人是否健康。
那麼,是哪些原因造成了有的人喝水就尿,而有的人喝水沒尿呢?
劉醫生查閱了相關文獻了解到,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膀胱容量的差異。
其實就是膀胱大小的不一樣,對於膀胱小的人,他們儲存尿液的能力就不強,所以可能很快就會刺激到膀胱產生尿意,他們可能就會出現一喝水就尿的現象;而有的人,他們膀胱比較大,能夠儲存的尿液比較多,而要產生尿意往往是需要達到一定量才會有的,所以他們可能相對於膀胱小的人群來說,會「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太多尿意。
2、喝水之後是否出汗。
出汗量不一樣,產生尿液的速度也不一樣。對於汗腺發達的人群來說,他們往往更容易出現,所以喝了水之後,他們體內的很多水分都會通過汗液的排出體外,所以他們產生的尿液就會減少,這個時候可能喝水多都沒有尿了。
3、括約肌鬆弛程度不同。
膀胱的括約肌的鬆弛程度也是比較影響一個人排尿頻率的。對於有的人來說,他可能膀胱的括約肌肌肉比較強大,能夠非常自如地收縮,那麼可能就算有輕度的尿意對於他們來說都不明顯,可以很容易地憋住,可以比較長時間得不上廁所;而對於有的人,特別是一些老年人,他們的括約肌可能比較鬆弛,所以是沒有辦法憋住尿的,所以他們很可能就會出現一喝水就有尿的表現。
4、排尿習慣的差異。
也就是說有的人本來就比較習慣憋尿,時間長了之後,他們的膀胱敏感度就會有所下降,所以即使是喝了水,身體也能代償性地適應,不會那麼快的產生尿意。而有的人膀胱敏感度較高,很快就會產生尿意。
喝水就尿和喝水沒尿的人,誰更健康並不絕對。
通過劉醫生上面的講解,相信大家都看出來了,針對於這兩類人群,並不存在誰更健康一說,一個人健康與否,並不能僅僅依靠尿的多少來判斷。只要你一天當中的總尿量正常,自己又沒有什麼不適,那麼就不用太擔心。
那麼我們正常人一天的尿量大概是多少呢?一般來說,我們正常人24小時的總尿量一般在1200—2000ml之間比較正常,而我們每次排尿的量一般是在300—400ml之間,所以一般每天會進行4—6次排尿,如果喝水比較多,那麼則可能次數會相對多一些;而晚上的夜尿一般是在2次以內算正常。
如果持續性地存在每天尿量過少的情況,特別是小於了400ml,那麼要高度警惕存在腎臟相關疾病,這個時候劉醫生建議及時到醫院完善相關檢查,排除是否有腎損傷;而如果長期尿量過多,大於3000ml以上,那麼同樣需要警惕是否存在尿崩症、糖尿病等疾病;而如果尿量的總量變化不大,但是排尿的次數特別多(也就是尿頻),那麼也需要警惕存在相關疾病,比如最常見的前列腺增生肥大,就表現為尿頻、排尿困難等症狀。
總結
所以,一喝水就排尿和喝水多沒有尿的人究竟誰更健康,是需要結合患者自身身體狀況以及其他的相關檢查來綜合判斷。希望大家不要僅僅依靠這一點來進行診斷,如果感覺自己有異常,及時到醫院就診,排除相關疾病,切勿自己嚇自己。
#百里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