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東北修繕監獄,意外挖出遺骸,竟是失蹤7年的抗日英雄

2022-03-13   千彥水

原標題:1948年東北修繕監獄,意外挖出遺骸,竟是失蹤7年的抗日英雄

引言

數不清的英雄人物在時間與歷史的掩埋下深藏於泥土之中,但他們的精神和故事卻流傳了下來,成為無數人心靈的支柱,他們所做出的功績也將被人記錄,為人們建立起一座不朽的豐碑。或許在多年之後,他們從掩埋中醒來,出現在人們的面前時,無數的光輝與榮譽又將重回己身。而他們所遭受到摧殘也將警醒後世,居安思危,勿忘國恥。

正文

汪雅臣出生於1911年,是山東蓬萊縣人,但在年幼時舉家逃荒至黑龍江省的五常縣,13歲的他給地主家裡放豬,15歲時又成為了一名伐木工人。但當時的社會十分混亂,再到後來他被土匪「東雙勝」劫持入伙,並報號「雙龍」。

到了1929年的春天,駐守在吉林省的東北軍26旅34團對「東雙勝」採取了清剿行動清剿,在清剿行動結束後將汪雅臣收留了下來。但當「九·一八」事變後,汪雅臣所在部隊投降日本,但誰又能想到這位原本土匪出身的漢子卻帶領八九個愛國青年攜械出走,並於五常縣小牛河地區豎起抗日大旗,並仍然自稱為「雙龍」。

時間到了1934年1月26日,這時的汪雅臣聽說了趙尚志在珠河成立東北抗日聯合軍司令部的消息,在聽到這個消息後,汪雅臣立刻派人前去聯繫。後來在一來二去之間,兩股部隊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密切。並就在這一年的二月,汪雅臣將五常一帶的抗日組織的首領及附近群眾700餘人聯合起來,在五常縣尖子山老爺廟前召開了抗日大會,成立反滿抗日救國義勇軍,而汪雅臣也被推舉為首領。並且汪雅臣的部隊作戰十分勇敢、紀律嚴明,威望也是越來越高,揚名於五常、山河屯、一面坡鎮一帶。

後來到了1936年9月18日時,經過滿州省委批准,汪雅臣接受中共珠河縣委改編,將東北人民革命軍第八軍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十軍,並擔任軍長。

1937年日本開始全面侵華後,汪雅臣率抗日聯軍第十軍,在敵後廣泛開展游擊戰爭。他親自險闖偽軍司令部,並成功勸服偽軍頭目鄧旅長槍口對外不打中國人,甚至還在暗中資助抗日聯軍。汪雅臣率部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頑強作戰,給敵人以大量殺傷,極大鼓舞了當地人民的抗日鬥志。

後來1941年1月29日時,汪雅臣率軍部32人宿營九十五頂子山,卻因為叛徒告密,遭到了日軍的包圍。汪雅臣卻臨危不懼,讓副軍長張忠喜帶領大部隊從東南山口突圍,而自己帶領不足10人,堅守西面山頭進行掩護。但副軍長在突圍時卻遭到了日軍的埋伏,汪雅臣立刻趕去救援。但最終汪雅臣胸部、腿部多處中彈,被捕後犧牲,時年30歲。而他的屍骸也被日軍無情的摧殘。

到了1948年,當時,五常縣人民政府組織人們重修偽公署大院的監獄,在開挖大院時意外發現了一具泡在防腐藥水裡的殘骸,之後,這具遺體被送往哈爾濱的松江政府。而當時擔任松江政府主席的馮仲雲一眼認出了這就是曾和自己一同戰鬥過的抗日烈士汪雅臣將軍!失蹤了多年的遺體,終於重見天日。到了1954年時,經過了中央相關部門批准,哈爾濱市政府修建烈士陵園,其中就有汪將軍的烈士墓。英雄先烈魂歸故里,得以見證祖國統一。

結語

汪雅臣雖然出身非常貧苦,但卻擁有著一顆堅定不移的愛國的心,他不因自己曾是土匪便自甘墮落。反而奮起抗戰,成為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同時,我們也了解到了日軍的殘暴狠毒,肆意玩弄他人的遺體,但好在遺體終於重見天日。而汪雅臣那滿腔的愛國情懷與寧死不屈的精神也必將激勵一代又一代的中國青年,在如今的世界中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精彩。

參考文獻:《抗日戰爭》

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