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從不浪費任何一場危機

2022-03-27   抱朴財經

原標題:深圳,從不浪費任何一場危機

深圳是一座時刻充滿危機感的城市,在危機感伴隨之下跳躍、拼搏,最終殺出一條血路,這是深圳靈魂深處最值得珍惜的「核心競爭力」。

作者:今綸

大家都知道深圳人愛「搞錢」,為什麼?因為民營企業眾多,市場法則得到普遍認可,不「搞錢」就沒有美好生活,「搞錢」就可以一步步改善生活。說到底也是危機意識的外在努力和表現。

從源頭看,袁庚在蛇口率眾人炸山石以建工業區,也是因為危機逼近,深圳人要為整個國家破局。

非如此,沒有今日亞洲GDP第四城,非如此,沒有今日中國從1978年以來的持續經濟增長。

疫情中,深圳人從工作場所撤離,抱著電腦主機和顯示器。幾天前,返回工作場所,全城歡騰,大家也是抱著電腦主機和顯示器回去。

以「打工人打工魂」評價深圳人已經不夠了,我們更要看到深圳這座城市在危機中的絕地反擊,以及這種絕地反擊給中國城市發展建設帶來的深層次啟示和思考。

01 闖過亞洲金融風暴

回顧一下深圳的歷史,很多國人曾經想從深圳(當時是寶安縣)偷渡去香港。大家游水過去,無非想吃一口飽飯,或者收入高一點,是基於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蛇口以及深圳的橫空出世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危機,就是為了滿足這種需求。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蛇口是試管,而深圳就是一個負責解決危機的「拆彈專家」。

蛇口開山炮打響了中國改革開放第一炮(1979年7月2日)。何煌友攝

袁庚是檯面上的「首席拆彈專家」,當然,他背後有諸多的「技術顧問」。他從用工制度、獎金制度等多方面入手「拆炸彈」,拆出一個蛇口的「美麗新世界」,並由此輻射深圳乃至更大的範圍。

這就是深圳的基因:挽狂瀾於既倒,還要一直贏,是的,一直贏!

1995年,深圳出現經濟大滑坡,上半年第一次出現經濟增長速度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的情況。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來襲,市場逼著深圳轉型,深圳沒有浪費這一場危機:

挺進高新技術產業,並逐漸形成了計算機、通信設備、平板顯示、數位電視、生物製藥等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1998年,馬化騰和小夥伴們在深圳華強北賽格科技園創立了騰訊。

當時的騰訊人最愛的一家燒鵝店——華香鵝快餐店現在是否還在?

華香鵝快餐店

我去過那裡吃飯,當時就想,這張桌子上當年是坐過馬化騰還是張志東呢?(張志東是騰訊創辦人之一,以234億美元身家位列《2021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第73名。)

深圳闖過第一場危機,意氣風發!

深圳製造轉型為深圳創造,深圳後來之所以傲立為全球創新之城,這是一個關鍵的時間節點。

而且在這個時間節點上,華為已經崛起,騰訊也來了。

一個波瀾壯闊的深圳大時代開始了。

02 力扛全球金融海嘯

又是十年,2007年,全球金融海嘯來襲。深圳再次迎來危機,必將迎接又一次衝擊和突圍。

全球金融風暴中,處於風口浪尖的中國進出口行業受到的衝擊最直接也最嚴重。

2008年11月,深圳官方數據顯示:深圳關閉停產企業總數為682家,集中在服裝、家具、塑料金屬製品以及簡單的電子裝配等行業,主要為「三來一補」和來料加工企業,涉及企業員工約5萬人。

深圳的外貿依存度高達300%,外貿出口占全國出口總量的1/8強,其中40%的出口面對北美市場。

國際金融海嘯給深圳經濟發展帶來了衝擊:一是外貿出口大幅回落,二是工業增速出現回落。

深圳痛定思痛再出發: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創新成為城市的重要驅動力,生物醫藥、網際網路、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創意、節能環保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不但成為藍圖,而且成為現金流。

2007年,比亞迪續寫車市神話,F3的銷量突破十萬輛。截至12月中旬,F3的累計銷量已突破15萬輛。

2008年,巴菲特以8港元每股投資比亞迪,短短一年後,比亞迪股價瘋狂上漲近11倍來到2009年10月的87港元,如今是211港元。

那個時候,新能源車不像今天這樣熱,但是深圳人已經在新能源車方面小試牛刀,賺到了錢。

你有全球金融海嘯,我有全市奮發圖強。這一仗,深圳人又贏了!

深圳人手持「七劍」(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殺出重圍,眉宇之間都是勝利之後的喜悅。

14年後的2021年,深圳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增加值超過1萬億元,占GDP的比重近四成。

自2008年開始,深圳企業的眼界大開,瞄準全世界,做事更接地氣:重視研究開發體系,高度重視專利。

深圳一路向上,在2021年GDP突破3萬億,成為亞洲的深圳,世界的深圳。

深圳人第二次告訴世界:我們不會浪費任何一場危機,危機敢來,我們就敢和它干,而且一定能贏!

03 擊退病毒再返場

當時光來到2022年3月,深圳又面臨一場危機,這一次是可惡的病毒來襲。

從3月14日至20日深圳按下了「暫停鍵」,全力抗疫。那是深圳安靜的7天,安靜得讓人心疼。

我有一位深圳的朋友在這7天裡在自己家裡堅持跑步,這就是典型的深圳人,自律自強,樂觀向上。

此時的深圳已經是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上巨無霸一般的存在,民間戲言「深圳停擺,全球停工」,影響當然是存在的。

關鍵是,深圳絕大部分區域解封之後,如何再度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做貢獻,且趨勢一路向上?

這是擺在所有深圳人面前的難題。

「深圳,不浪費任何一場危機」,這絕對不是喊口號,而是需要精確且精密的工作效能、措施去夯實衝鋒的基礎。

我們看看深圳正在打的這一場艱苦卓絕的戰鬥,她運用了哪些「武器」:

深圳不玩虛的,發錢、減租、減稅一個都不能少,每一件事都和錢有關,每一件事都和生存發展有關,做每一件事都想讓市民、企業過得更舒心。

沒有口號,沒有花招,只有實實在在的人民幣支持和政策支持,這才是最大的支持,深圳就是這麼實在。

比如,按照50%稅額幅度減征資源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印花稅(不含證券交易印花稅)、耕地占用稅和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
對受疫情影響,繳納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確有困難的符合條件的納稅人,按照國家政策規定在深圳權限內予以減免。

這是減壓!

又比如,緩繳或減免社會保險費,緩繳或降低住房公積金,實施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政策,減免房屋租金,降低用水用電用氣成本,補貼企業防疫消殺支出。

這同樣是減壓,就是希望企業負擔輕一點更輕一點,一定要千方百計活下去,只有企業活下去,才能保住就業,保住稅收,保證很多深圳人的飯碗和房貸可以持續下去。

絕大部分普通的深圳人是工薪階層,很多人在民營企業工作,他們熱愛自己的城市,也希望保住自己的公司,這樣的減壓至關重要。

企業沒有錢怎麼辦?

深圳開啟了溫暖模式,加大貸款、融資支持

引導金融機構加大貸款投放力度,加大融資擔保支持力度。

甚至直接發錢,不斷發招,救助多個行業:

救製造業:符合條件的企業直接給予5000萬元資助!

救民辦幼兒園:每班每月最高4500元的標準補助。

救餐飲業:鼓勵網際網路平台企業為商戶無償開展數字化代運營服務。

救零售業:支持零售企業在電商平台開店,補助最高不超過50萬元。

救文體旅遊業:暫退旅行社全部質保金,對提供廣告和娛樂服務的企業也有資金支持。

救交通運輸業和物流業:給補貼,調整考核標準。對航空公司新開通國內定期客運航線每條給予500萬元資助,新開通貨運航線每條給予最高不超過7000萬元資助。

深圳羅湖區更是放大招,29個城中村20萬居民,每人獲300元生活補助,而且是無差別發放,不分本地或者外地戶籍,這是中國頭一份!

一個城市有錢真好,可以一邊精準抗疫,一邊給受影響的企業、個人發錢、減租、減稅。

這是深圳的魅力,也是深圳的溫暖,更是深圳實力的體現。

04 深圳是中國城市之光

深圳從不浪費任何一場危機,這一次也一樣。

我們永遠記得那些在城市安靜的7天裡給家家戶戶送外賣的騎手,

我們永遠記得在7天裡依然用工業機器人趕工的富士康龍華園區,

我們永遠記得在7天裡邁瑞醫療、大唐寶昌以嚴絲合縫的防控體系實現產能利用率近100%……

當時間來到3月21日,深圳終止「暫停」,絕大部分打工人可以上班了,我們看到了深圳人「追趕超越」的拼搏勁頭:

全市用電量2.30億千瓦時,較2周前增長0.46%,較去年同期增長0.73%。坪山區用電量同比增長最多,達到15.55%。

深圳人又開始奔跑起來,GDP超3萬億元的電子科技硬體製造大城、外貿大市,本是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的重要一環,這是開放的窗口,也是財富的集聚地,更是中國科技力量、智能製造、拼搏精神完美結合的城市之一。

深圳,中國民營經濟最活躍的城市,她的永不言敗,她的永遠向上,她的倔強生長,她的百折不撓,對於整個中國經濟意義重大,對於所有中國人意義重大,其中深意,自不待言。

可喜可賀的是:最新的消息顯示深圳唯一高風險地區降為低風險,5區連發24則「解封」通告。

今時今日,我們完全可以說:

最大限度地壓縮病毒生存空間,打敗病毒,深圳穿越第三場危機,勝利歸來,全城鬥志昂揚,這樣的深圳是中國城市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