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初,鑒於爭霸對手展開了ATF項目(先進戰術戰鬥機),本著敵有我也要有的競爭原則,蘇聯米高揚設計局隨即展開應對工作,發展自己的五代機。
起初米高揚設計局同時展開MFI和LFI兩個項目,前者是一種重型多用途戰鬥機,後者是一種輕型戰術戰鬥機,按照要求兩種飛機要儘可能多地實現零配件通用,這樣可以降低生產成本和後勤壓力。隨著研發的深入,蘇聯很快發現五代機不可能是便宜的東西,在有限的預算下裁撤了LFI,MFI項目發展到後來就是米格1.44戰鬥機。
米格1.44是一款重型戰鬥機,空重1800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37000千克,它採用三角翼、雙垂尾,根據風洞測試的結果增加了可動鴨翼,提升了飛機的升力和機動性。它的鴨翼前緣後掠58°,它的結構可以在大迎角時改善氣流。三角主翼前緣後掠52°,儘量降低機翼表面積,這樣可以減小飛行阻力以及縮小雷達反射面積。雙垂尾安裝在機翼後方靠近發動機艙的位置,它們並不是垂直的,而是帶有一定的外傾角度,機翼下方還安裝了腹鰭。
戰鬥機的動力為兩台帶有矢量噴口的AL-41F加力渦輪風扇發動機,單台可提供176kN的強勁推力,可變進氣口位於機腹,它可以根據飛行姿態調整進氣量,讓發動機保持最佳的動力輸出狀態。戰鬥機採用前三點式起落架,前起落架收放於進氣口下方的艙室內。
得益於矢量發動機和良好的氣動布局,米格1.44擁有前所未有的靈活性,在橫向運動中尤其如此,這也很符合蘇聯戰鬥機擅長近距離格鬥的設定,理論上米格1.44戰鬥機可以達到2.24馬赫的最大航速,巡航速度1.5馬赫,最大航程為4000千米,升限17000米。
米格1.44由1名飛行員駕駛,戰機安裝了全新的控制軟體以及其他系統,一部脈衝都卜勒雷達可以探測250千米內的目標,它有無源電子掃描天線陣列,並與火控系統相連,可以跟蹤40個目標並引導攻擊其中20個。
在武器裝備上,它有一門內置GSh-30-1 30毫米航炮可供格鬥作戰,備彈250發,儘管對外展示的飛機有翼下掛載點,設計師實際上給戰鬥機設計的是內置彈艙,可以掛載R-77、R-73或R-37空空飛彈,機翼下可以掛載副油箱增大航程。
1991年蘇聯在經過嚴格的審查後開始建造第一架原型機,此時的米格1.44已經完成了所有的風洞測試,一些重要的系統也已經經過檢測,原型機將演示戰機的氣動設計和飛控系統,然而原型機尚未建造完成蘇聯就走向了終點。
俄羅斯接手了該項目,糟糕的新環境顯然無法提供項目生存空間,畢竟當時的俄羅斯窮得叮噹響,哪有足夠的資金維持這麼費錢的項目,米高揚設計局於是遊說官方希望他們能同意將項目公開,從而出現在航展上爭取開拓國外市場,可俄羅斯再傻也知道這款戰鬥機發展潛力,所以一直沒有同意。
米格1.44在90年代進展緩慢,雖然俄羅斯在1998年簡單地透露了這款戰鬥機的存在,但外界對它的很多細節仍不清楚。原型機在2000年才做好飛行準備,據說它只短暫地飛行了兩次,至少第一次飛行很成功,顯示出很好的控制能力,隨後項目被終止,原型機在翻新後於2015年對外展出過。
米格1.44戰鬥機是一款很有蘇聯特色的先進戰鬥機,它同時又和傳統的蘇-27等機型擁有不同的氣動布局,它距離最終定型幾乎只差臨門一腳。不過也應該看到米格1.44也存在一些問題,雖然設計師有考慮到隱身方面的設計,但戰機與後來出現的其他五代機隱身外表略有不同,原型機沒有提到噴塗吸波材料,機體採用了30%復合材料,其他主要是鋁鋰合金、鈦合金和鋼材,雷達隱身效果可能會差一些。
據稱俄羅斯放棄米格1.44是因為無法同時負擔兩個戰機項目,反正現在我們看到俄羅斯選擇了蘇-57。國外個別觀點稱我國的殲-20隱身戰鬥機就是基於米格1.44,理由就是它們都採用了鴨翼,且不說米格1.44是蘇/俄的高度機密不可能輕易交給其他國家,僅憑都使用了鴨翼就妄猜兩者之間有聯繫,那麼同樣採用三角翼和鴨翼的歐洲颱風戰鬥機是否也抄襲米格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