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王公貴族身份高貴,吃穿用度都是上品,享盡榮華富貴,讓人十分羨慕。就連在宮裡當差的宮女、太監,他們的吃穿都比普通百姓好出百倍。
宮女、太監尚且如此,身為一國之君的皇帝就更不必說了。皇帝的吃穿用度必定都是全天下最好的,此外還擁有無數奇珍異寶,錢財和權力都應有盡有。
電視劇里皇帝的生活都極盡奢華,想必現實中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按理說皇帝應該嘗遍了天下美食。
但有一個朝代,卻有一條不成文的奇葩規定,正是因為這個規定,很多皇帝在小時候不僅不能吃好,還不能吃飽。
人們開玩笑所說的「自己是餓大的」,這句話卻是這個朝代很多皇帝小時候的寫照。
這個朝代就是清朝,也是這條不成文的規定,使得皇子們吃不飽飯,以至於身體虛弱,壽命變短。
一、「餓」大的溥儀
宣統帝溥儀是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他自幼在醇親王府長大,直到光緒帝病重,溥儀才被慈禧接入宮中,此後便一直在皇宮裡生活,一直到他繼承皇位。
溥儀這一生,有很多的身不由己,雖貴為皇帝,但卻是別人手中的棋子,敵人手中的傀儡。溥儀繼位之後的日子過得並不如意,或許他作為皇子曾有過一段無憂無慮的時光,但也並沒有那麼光鮮亮麗。
溥儀的自傳《我的前半生》,講述了他記憶中的事,甚至寫到自己常常挨餓,話說他是被「餓」大的,這背後究竟是何緣由呢?
在《我的前半生》中有兩段文字,大致表達了這樣的含義:
「我每天都嚷嚷著肚子餓,可是並沒有人管我。有一天出遊中南海的時候,太后讓人拿來干饅頭,讓我喂魚。我竟沒忍住將干饅頭塞進了自己嘴裡,因為我實在是太餓了。但是我的這副模樣並沒有讓隆裕心生惻隱,她反而布置了更加嚴厲的戒備。」
「某一日,各個王府給太后送來貢品,停在西長街,正巧被我看見。我憑著本能奔向其中一個食盒,掀開蓋子,看見裡面全部都是美味的醬肘子,於是我拿起來就開始咬」。
從這兩段話便可以看出,溥儀被「餓肚子」之後,對於食物熱烈的渴求,連魚食都吃,甚至達到了飢不擇食的地步。
按理說皇子應該是錦衣玉食才對,即使是那些製作精美的飯菜和點心,也未必能讓他們如此失態。溥儀為何會餓得如此飢不擇食呢?
二、「挨餓」有益於身體健康?
身為皇室子弟,「挨餓」自然不是因為缺錢少糧,而是因為這種觀念和清朝歷代皇帝的生活習性相關,久而久之,便成為了皇子當中的不成文規定。
這個不成文規定,可以說是讓皇子們受了不少苦楚。在他們的觀念之中,與其吃飽了撐著,還不如單純挨餓,這樣反倒是有利於身體健康。
倒也不是說因為缺乏糧食,皇室向來富足,只是為了讓皇子們有所節制,不能過度飲食,這樣才能保持身體健康。雖說其初衷是好的,但若是執行過度,那就適得其反了。
無論是古人還是現代人,對於健康都十分重視,既然有了這樣的觀念,那麼為了所謂的「健康」,放棄一些攝入營養的機會,是利大於弊。
所以說皇子小的時候不但不能吃好,甚至還不能管飽,有時候還要刻意挨餓。這便是清朝王室的不成文規定,如今看來,不僅不合理。
據說有一次溥儀因為吃多了板栗,這件事情傳到隆裕耳朵里,於是隆裕就下令取消溥儀的日常膳食,而代之以粥食,並且每日送去的粥還要嚴格的控制量。這種吃法普通人都受不了,更不要說從小就嬌生慣養的皇子了。
光緒帝小時候正餐也經常吃不飽,有時候餓急了還會去太監的房間裡找饅頭吃。這兩任皇帝小時候,在飲食上的經歷,都讓人感到心酸。
結語
雖說是皇帝,可他們小時候也有很多苦楚,這些理由如今在現代人眼中,就顯得十分荒唐。飲食是應該有節制,但是過度曲解、過度執行,反倒不利於身體健康。
溥儀正是因為小時候的經歷,成年之後患有比較嚴重的胃病。現在很多年輕人也因為飲食不規律,而患上胃病。
希望大家都可以好好愛護身體,不要用健康去換取一些表面上的東西,只有健康,才能伴我們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