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華晨中國、金杯汽車和申華控股三家上市公司,相繼發布公告披露了華晨集團的重整進展。
根據公告以及瀋陽市汽車工業資產經營有限公司的《告知函》,中選投資人瀋陽汽車有限公司(簡稱「瀋陽汽車」)與華晨汽車等12家企業、管理人共同簽署《華晨汽車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等12家企業實質合併重整之投資協議》,投資的交易對價不超過164億元,通過出資人權益調整,將華晨集團100%股權調整至瀋陽汽車。
上述重整相關程序通過後,公司實際控制人將由遼寧省國資委變更為瀋陽市國資委,但因部分債權人的審批、決策流程較長,原定於6月30日完成決策,被延期到了7月31日。
至此,自2020年11月便被受理破產重整,開創了我國公開市場破產重整最長周期的華晨集團重整一案,才算逐步清晰。
01
為救華晨「連夜」成立新公司
2020年,曾經被業界稱作美國上市第一人的華晨集團出現財務危機,前腳剛因私募債「17華汽05」無法按期足額兌付,出現10億元實質性債券違約,後腳就被債權人提出破產申請,隨後開始了長達3年的破產重整。
根據此前披露的信息,截至2022年6月1日,共有6029家債權人向華晨集團申報了債權,合計577.18億元;帳本記錄在案的債權人未申報債權,共計132.94億元;無須申報的職工債權,共計7.86億元。合計高達717.98億元。
高額的負債下,即便有著「利潤奶牛」華晨寶馬的加持,還是無濟於事。更何況去年2月,華晨寶馬還完成股權變更,華晨中國的股權比例降至25%,華晨寶馬由合資企業重新分類為聯營公司。變更完成後,華晨寶馬為華晨中國貢獻的凈利潤,從2021年的約145.15億元,大幅下至2022年的約23.8億元,降幅達83.6%。
在此情況下,華晨集團留下的這堆「爛攤子」,或許只有國資才有能力盤活。
事實確也如此,自2020年申請破產重整以來,華晨集團已召開了三次債權人會議,都無疾而終。華晨集團重整管理人就曾表示,「重整計劃(草案)可能無法符合每一家債權人的全部預期,但基於華晨集團等12家企業債務人財產分布分散,負債金額巨大,債權人數量眾多等現實情況,重整投資人的招募和談判異常艱難。」
於是,今年2月,華晨集團等12家企業第三次招募了重整投資人,瀋陽國資委「連夜」成立了瀋陽汽車,並在《瀋陽市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公開徵求意見中指出,要盤活現有整車生產能力,通過引入造車新勢力以合作夥伴、代工服務等方式靈活利用華晨集團破產重組後的相關產能、資質等重要生產資源。
01
華晨寶馬或更名為寶馬瀋陽?
資料顯示,瀋陽汽車近3年未開展其他生產經營活動,無財務數據,公司成立於今年2月,其實際控制人為瀋陽市國資委,設立目的是為發展瀋陽市的汽車產業。
根據協議,瀋陽汽車擬作為總投資人,以取得華晨集團 100%股權的方式整體承接華晨集團等12家實質合併重整企業資產,包括核心資產華晨中國、申華控股、金杯汽車三家上市公司的控制權及其他非上市資產。
可以說,經過了三年破產重整,這個結局在所有人的意料之中,畢竟就華晨寶馬的分量,瀋陽市也不會讓它資源「外流」。
數據顯示,瀋陽市去年的529.4億元總稅收中,僅華晨寶馬就貢獻了485億元,占瀋陽總稅收超過91.6%。並且,自2010年以來,瀋陽已成為寶馬集團全球最大生產基地,華晨寶馬去年在全國的超730億元零部件採購額中,有60%來自遼寧。
今年5月,寶馬集團還宣布將於2026年起,在瀋陽投產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純電動BMW新世代車型。同時,與之配套的BMW第六代動力電池項目全面動工,總投資100億元人民幣,規劃面積24萬平方米,是現有動力電池生產面積的5倍。新的投資不僅會帶動華晨寶馬在華總投資額實現千億規模,而且也會將瀋陽乃至遼寧的GDP,拉到新的高度。
當然,國資下場後,華晨寶馬股東雙方之間的戰略合作,或許也會進行調整。最大的例子大眾安徽就擺在眼前。
此前江淮大眾由安徽省國資委持股50%,大眾中國投資持股50%,在變為大眾中國投資持股75%,江淮汽車持股25%後,江淮大眾的主導權也由之前的江淮汽車變成了大眾汽車,大眾中國獲得合資公司管理權,江淮大眾更名為大眾安徽。自此,大眾在中國的各項投資都向大眾安徽傾斜。
「華晨寶馬中,寶馬的股比早就增到了75%,有著絕對的話語權。」有業內人士猜測,瀋陽汽車整體承接華晨集團後,是否會沿用華晨的名稱還不確定,不過華晨寶馬改名寶馬瀋陽也不是沒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