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明宮戲的巔峰,可能非《大明王朝1566》莫屬,且沒有之一。
明朝,從1368年開國,到帝都被李自成攻陷,約有276年的光景。
在歷史長河之中,數百年足夠翻騰起無數浪花。
若說帝王是帝國的臉面,那麼明成祖朱棣,則是這臉面之中的臉面。
朱棣,可能是大明開國皇帝之後,最有作為的一代帝王。
修永樂大典、遷都北京、疏通大運河、鄭和下西洋、五征漠北、征服安南。
就連朱棣的孫子朱瞻基都說,皇爺爺這是把幾代人的事情都給做了。
但我們發現,關於朱棣的歷史正劇並不是很多。
其出現的頻率,甚至還不如後世的嘉靖和萬曆,更不用說亡國之君崇禎。
堂堂一代雄主,就這麼不招文藝工作者重視嗎?
近日看《大明風華》,常常為劇中的朱棣感到惋惜。
此間的朱棣已經過了奉天靖難,作為皇帝也到了晚年,仍壯心不已。
他時常困於朝堂,被兒孫的明爭暗鬥感到焦頭爛額。
沒法子啊,朱高熾朱瞻基是自己的骨肉,朱高煦也是啊,手心手背都是肉。
能拍出朱家父子的溫情脈脈,這倒是《大明風華》出彩的地方。
但朱棣,遠沒有這麼簡單。
劇中其實將朱棣的傳奇色彩一筆帶過,複雜的經歷也並未濃墨重彩。
比如那年的北京城還叫北平,朱棣還只是一個年紀輕輕的藩王。
朱棣就藩時不過二十出頭,正是年少熱血的大好時光。
北平畢竟是苦寒之地,元帝國覆滅後,蒙古人退出中原。
曾經的元大都,再怎麼繁華熱鬧,繁華落盡後,不過是大明帝國的邊塞。
雄關漫道真如鐵,如何能及得上江南的山溫水軟呢?
離開南京時,朱棣毫不留戀。
據說,他身材高大,虎背熊腰,從小習武,嚮往戰場,本就是個將才。
在軍事天賦方面,他繼承了朱元璋的基因,深得真傳。
去朔方,那是天高任鳥飛,朱棣不是一般的鳥,他是嚮往草原的雄鷹。
看《大明風華》時,鬢髮斑白的朱棣會對孫兒朱瞻基說些掏心窩子的話。
年輕時的出征漠北,構成了他鐵與血的記憶。
即便是死,也要死在戰場上,這是朱棣一生的執念。
晚年的朱元璋極為冷酷,對於能征善戰的開國功臣,毫不猶豫舉起了屠刀。
殺到後來,就連北伐蒙元大勝歸來的藍玉也不放過。
興許是朱棣第一次漠北大捷,給了這位開國帝王滿滿的自信。
在他的架構中,北境的藩王將拱衛帝都,拒蒙古鐵騎於千里之外。
燕王、晉王、寧王等手握重兵的藩王,將是大明朝最有力的捍衛者。
朱棣自然知道老爺子的深遠用意。
三十歲之後的朱棣,凡有戰事,謀劃比老丈人徐達還穩,打起仗來比藍玉還猛。
朱元璋把前朝帝都交給朱棣鎮守,不是沒有道理的。
如果大哥朱標沒有英年早逝,如果朱元璋再多活十年,朱棣這輩子也就定了。
史書上對朱棣的批語可能出彩的就一句話:明朝最能打的藩王。
北平的冬天很冷,漫天的雪花無邊無際,一眼根本望不到盡頭。
朱棣高頭大馬,率領凱旋歸來的鐵騎,馬踏飛雪,雪中悍刀行。
冬天就是再冷,骨子裡的錚錚鐵血也能把身子焐熱了。
麾下的將士個個精神抖擻,縱是再疲倦,只要跟著燕王,好酒好肉管夠。
燕軍的軍餉,比應天府的中央軍還高。
朱棣對自己的部隊,有時候真是比親兒子還親。
要錢給錢,要糧給糧,不僅豐衣足食,逢年過節還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沒事兒就下基層,不是走訪軍營,就是探望家屬。
行軍途中若有士兵負傷不便,他會第一時間讓出自己的寶馬。
草原的冬天比北平還冷,行軍打仗自然是苦的。
朱棣會支起篝火帶著士兵一起取暖,圍著一圈,談笑風生。
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聲如洪鐘大呂,卻是其樂融融。
有這樣的統帥,麾下將士那是三生有幸,怎麼可能不去效死力?
就連最強悍的蒙古鐵騎,也不敢和朱棣硬碰硬。
因為燕軍的戰鬥力,只能用「恐怖」兩個字可以形容。
在那個走路靠腿的時代,朱棣的表演口口相傳,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
久而久之,北平乃至邊軍的幾十萬將士,都對朱棣的人設心悅誠服。
又是明太祖嫡子,又是實權藩王,又是統帥,又是豪傑,還是個影帝。
朱棣集諸多身份於一體,並且完美融合,看不出絲毫破綻。
從出生到少年,再到青年和晚年,有沒有一部戲拍出了朱棣的傳奇?
以前沒有,但現在有了,這就是馮紹峰主演的《山河月明》。
從劇照到片花,都可以看出來,這個朱棣可能是最還原的一個。
朱棣此人,既有仁厚的一面,又有血腥的一面,並不比老子朱元璋差。
就帝王心術的火候來說,可能比開國帝王還要舉重若輕。
殺黃子澄和齊泰,不是兩條命,而是整整兩個家族,殺的殺,流放的流放。
下死手的時候,他眼睛都不眨一下。
但是該殺的殺完後,轉臉又是笑呵呵地布施恩惠。
讓敵人恐懼,讓自己人死心塌地,朱棣的手段,堪稱千古一帝。
他天生就是偉人的後代,但他想做超過偉人的偉人。
登基後的朱棣,到永樂末年,幾乎都是大手筆。
他把那個時代帝王能做的偉業幾乎都做了一遍,文韜武略,雄才大略。
在朱棣的駕駛下,大明帝國像一輛高速行駛的戰車,風馳電掣。
但他寂寞,因為放眼天下,實在找不出一個像樣的對手,這叫英雄寂寞。
有意思的是,《大明風華》演出了這份寂寞,但願《山河月明》也可以。
如果說朱元璋是第一次開國,那麼朱棣就是二次開國。
成祖之名,名副其實。
相比文弱的侄子,朱棣似乎更適合當個一個頂天立地的大帝。
但是朱棣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打造的精銳,會在死後遭遇滅頂之災。
土木堡之變,似乎是上天給這位勇武皇帝開的天大的玩笑。
明朝奇蹟般地活下來了,只是從此一代不如一代。
遍地英雄下夕煙,換了青天。
明朝的拐點,是另一個歷史怪圈的起點。
北京還是北京,雪還是雪,凜冬將至,寒風刺骨。
但雪中悍刀行的朱棣,已成往事。
有道是,鐵馬冰河入夢來。
(獨狼映畫編輯部:少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