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她漸漸明白,這只是一次再平常不過的旅程。列車以同樣的速度,同樣的方向,甚至比往常更加平穩地,駛向闊別三個多月的目的地。除此之外,再無其他。
文 | Eurus 編輯 | 星煮
接到返校通知時,翊凌的內心是複雜的。
寒假在1月10日開始,原定2月16日返校。但隨著多次延期,這位來自江蘇某高校的大三女孩,已經離校九十多天了。和很多同學一樣,她對於學校的期待達到了峰值。然而,學校和家鄉相隔幾百公里,在如今特殊的背景下,能否順利返程,翊凌的心中也沒底。
目前,江蘇省累計確診病例為653例,現存確診7例。除西藏、新疆、青海和山西這四個較輕微的西部省分外,江蘇省復學時間在全國一馬當先。而在江蘇省內,翊凌學校的復學速度也屬於靠前的梯隊。
作為最早吃螃蟹的高校之一,翊凌的學校承擔了不少壓力。返校通知發出後,討論話題一度登上知乎熱榜。評論區的理性發言占了主流,質疑、不解等消極的聲音也大有存在。
對於學校的防護措施,翊凌並不擔心。
返校前一天的晚上,她又把十幾頁的返校須知細讀了幾遍:申報,乘車,接站,回校生活學習,發熱隔離預案等,方方面面無所不包。她又檢查了一遍「兩證一碼」:身份證,學生證,綠色的健康碼——這是幾天前線上會議強調的注意事項——生怕明天返程會漏掉什麼重要的細節。
她覺得學校已經做得足夠細緻了。復學排頭兵,這個頭銜雖不至於驕傲,但她至少相信學校的底氣和能力。前些天看到那些無端指責的聲音,她有些不勝其煩。那畢竟是自己生活了兩年半的地方。
回去並不容易。翊凌的班上,能夠按時返校的同學只占三分之二:武漢、北京等地的同學因降為低風險區的時限不滿一月,只能暫時留守;除此之外,也有個人原因申請延期的。黑龍江的同學則有些無奈:因為輸入病例的增多,包括哈爾濱在內的多個地區轉為中風險區,返程票不得不緊急退改簽。而到下個返程日之間會發生什麼,還是很大的未知數。
4月17日早九點,拖著幾十斤重的旅行箱,背著撐得鼓鼓囊囊的藍色帆布包,翊凌踏上了這趟推遲兩個月的返校之旅。
旅行箱裝著母親幫忙選購的麵包魚乾泡麵等「補給」,也有父親前一晚就開始腌制的滷雞翅鹵豬蹄,正在那個密封的保溫盒裡冒著熱氣。前夜收拾行李的時候,旅行箱被母親反覆打開了五六次,已經逼近其收容的極限,可母親還是義無反顧地往裡塞東西。翊凌從一開始積極出謀劃策,到漠然旁觀,後來便有些厭煩了。到最後,塞來塞去,還是留了一瓶plus裝的消毒液無處安放。
「媽,那個東西太占地方,而且學校說過,會統一消毒的。」
母親無奈地看著她,說這次不比往常,東西能多帶就別少帶。翊凌拗不過她,最終把那一大瓶淡綠色液體硬生生地按進了本就漲滿的包里。
洗過澡之後,翊凌九點多就上床了。她本想最後認真感受一下家裡的大床,但感覺眼睛閉了不多會,就聽見母親在敲門喊起床了。雖然這是她幾個月以來睡得最久的一次。
早上一陣緊鑼密鼓:洗臉、刷牙、吃餃子,手忙腳亂地穿衣服梳頭,檢查必備物品,爸媽對於「千萬不能摘口罩」的一遍遍叮囑......從起床到上車,翊凌感覺像是一幕幕幻燈片飛速閃過。
等待她的是七個小時的高鐵車程。這趟車,她已經來來回回坐十幾次。因為疫情,她不禁幻想著這一次會有地方不同以往——當然這並不能算什麼好的幻想。但事實上,除了所有乘客全程戴口罩、讓人有些發悶之外,這次旅程幾乎就是從前十幾次的重演。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她和旁人的座位沒有傳說中的間隔,乘客甚至比往常多出不少;除進站口的例行測溫之外,車廂內沒有安排層層檢測人員攔住消毒、量體溫、盤問來從何方去向何處。身旁依然是萬年不變的快手大叔,口罩並沒有妨礙他在土味視頻中自娛自樂。之前和翊凌碰巧買到同排座位的同鄉校友,也沒有和她聊得很嗨,一上車便在過道的一旁聽起了音樂。一路上,翊凌甚至無聊得無所適從。
她漸漸明白,這只是一次再平常不過的旅程,沒有必要給它賦予太多特殊的意義。列車只是以同樣的速度,同樣的方向,和往常一樣平穩地駛向闊別了三個多月的目的地。
下午三點,翊凌終於抵達學校所在的城市。接車人員早已在原地待命,如同濾網一般將學生從人潮之中過濾出來,引流到檢測的服務點。接受測溫和證件檢查的學生,在服務點前漸漸形成了幾排長龍。
整個檢測流程有條不紊,比她想像的要順利許多。從下高鐵到檢測再到乘上學校的接車大巴,有四五個志願者及老師進行引導,總共花費了不到一刻鐘。
在大巴坐定之後,翊凌掏出手機,用獨特的膠州方言給父母報了平安。車上的同學也都不約而同地給父母報平安,一時間五湖四海的方言穿過口罩,在車內的空氣中迴蕩。
回到校園,這一批次的學生便在指定地點解散。翊凌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取快遞:兩個從1月13日起就苦等簽收的手機殼。在離校的當天它們已經在快遞站躺著了,但翊凌走得匆忙沒有來得及取,誰知道這一錯過,竟然間隔了一段如此艱難的時日。所幸,手機殼完好如初,快遞站外的滄桑風雲,和它們都沒有太大關係。
而讓翊凌擔心了一路的,還是宿舍里的情形。她曾看過類似的視頻,長期未返校後宿舍狼藉不堪,被子裡長蘑菇,老鼠在柜子里亂竄,這些都曾經觸目驚心地發生在別人的房間。尤其讓她忐忑的是,自己當天沒有來得及整理床鋪,被子和床單似乎命懸一線。
然而,當磁卡發出熟悉的滴聲,宿舍門應聲而開後,屋內的景象再一次「正常」地超出了她的意料。被子還保持著上一次起床後的姿勢,被單和床單只是稍稍受潮了一些;角落裡沒有蟑螂和老鼠,整個宿舍除了空氣有些霉味、書架和地板積了一層厚灰之外,和幾個月前沒什麼不同。
一天的旅程,到這算是畫上了句號,翊凌終於鬆了口氣。她放下十幾公斤的行李,把受潮的被子和床單搬上天台晾好,開始掃灰,拖地,開窗通風,清理過期食品——就和她之前每次回校後做的事情一樣。
宿舍里的一切就這麼平靜地度過了這並不平靜的三個月,所有的物件都闊別已久,卻又好像只分別了不到旬日。雖然已離家五百多公里,但翊凌有種感覺,自己再一次回家了。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按照江蘇省官方規定,4月13日為高校參考開學時間,因此4月17日返校的翊凌,幾乎就是最早回校的學生中的一員了。但同時,她也只是全國幾千萬大學生中的普通一員。
目前,已累計有15個省份公布了開學時間或已組織分批開學。這其中除青海、新疆、西藏、山西和江蘇五個省份已有序開學外,浙江、寧夏、甘肅、廣西、上海、貴州和江西的高校也會在4月下旬陸續進入復學狀態,而天津、雲南和廣東三地將在5月份將開學提上日程。
圖片來源:騰訊新聞
雖然各地的時間不同,但以江蘇為先鋒的陸續復學工作至少證明,在對疫情採取有效控制的前提下,人們的學習生活正悄然復甦,一切都在向正常的軌道邁近。這次返程看似「平淡」,背後卻有著防疫部門和學校無數基層人員的配合,他們在大多數人看不到的地方,為這份「平淡」構建起了一張隱形卻有力的防護網。
天色昏沉了下來,對面宿舍樓點點燈光初上。收拾好東西,把晾在頂樓的被子抱了下來,翊凌總算能坐下吃晚飯了。
她換上寬鬆的T恤和短褲,陽台的門窗依舊敞著,剛下過小雨的空氣讓人倍感清爽。她一邊啃著父親的滷味,一邊預習著第二天八點就要開始的課程。運動場籃球的碰撞聲、宿舍樓旁路上清脆的笑聲不時流進窗里,一切都是那麼習以為常,似乎和從前無數個夜晚沒什麼兩樣。但架子上成摞的口罩、校園隨處可見的防疫標語以及宿舍樓前24小時待命的體溫檢測人員都提醒著她,這個夜晚,以及今後的很多個夜晚,也並不尋常。
2020年已經過了三分之一。但對翊凌和所有復學的大學生們而言,他們的2020,或許才剛剛開始。
(根據受訪者要求,文中翊凌為化名)
來源|南都周刊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5cCiXEBnkjnB-0zLXF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