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地震,謹防陷入這些誤區!

2023-12-27     世直研

原標題:關於地震,謹防陷入這些誤區!

12月18日23時59分,甘肅省臨夏州積石山縣發生6.2級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蘭州、西寧、西安等地均有震感。地震發生後,各方力量陸續緊急馳援。

12月19日,甘肅省森林消防總隊特勤大隊在積石山縣大河家鎮組織開展救援工作。(甘肅省森林消防總隊供圖 新華社發)

當地震來臨時,我們應該怎麼做?中國網際網路聯合闢謠平台解讀關於地震科普知識和逃生避險常見的誤區,幫助廣大網民增加對防震避險知識的了解。

誤區一:地震可以準確預測?

真相:並非如此。甘肅臨夏積石山縣地震發生後,不少所謂預測信息在網絡中傳播。很多傳言聽上去還「有理有據」。事實上,受目前的科學發展水平所限,地震預測依然是世界性科學難題。這主要是受限於地球內部的不可入性、破壞性地震事件的小機率性和地震活動本身的複雜性,很難精確地對地震時、空、強度進行預測。因此,如果聽到「X時即將發生X級地震」的傳言,不要輕信。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第二十九條規定,省級以上人民政府有權對外發布地震預報意見,隨意散播地震謠言則要承擔法律責任。

誤區二:地震前後地球磁場變化,因此磁鐵能預測地震?

真相:磁鐵跟地磁場沒有關係,該說法並無科學根據。實際上,在地震發生前後,地磁場產生一定程度的變化是有可能的,但它的變化量非常微小,甚至有些專業儀器也未必能監測得到,更別說使一塊磁鐵失去磁性而掉落了。

誤區三:地震預警是地震前發出的警報?

真相:這是對地震預警概念的誤解。地震預警是在破壞性地震發生後,在強烈震動到達較遠的場地前,利用各種通信手段通知公眾做出準備,或採取技術措施提前關閉燃氣、中止列車等重要設施的運行,以減少災害的發生。一次地震發生後,通常會產生兩種地震波,縱波移動速度快但破壞性小;橫波移動速度慢但破壞力大。地震預警系統就是通過先監測到的縱波,快速估算出地震的震中、震級、烈度等相關數據,再應用每秒傳播30萬公里的電磁波在橫波到達前,向目標發出預警信息,給預警目標提供幾秒到幾十秒的處置時間。也就是說,地震預警是對已發生地震進行預警,並非地震發生前的地震預測。

誤區四:地震多發於夏季和夜間?

真相:這其實是一種認識上的錯覺。據全球地震台網的地震數據統計,近10年內全球夏季和冬季發生6級以上地震的數量差距極小。同理,晝夜的區別就更小了,所以地震多發於夜間的說法也是沒有依據的。不過,發生於夜間的地震,帶來的危害更大,因為此時處於睡夢中的人們可能無法注意到地震預警信息並做出及時的避難反應。

誤區五:「砂湧現象」與餘震有直接關係?

真相:該說法並無科學依據。「砂湧現象」主要是指,在強震發生後,由於地殼震動引發地下深處的含水沙土液化,並沿著通道在擠壓作用下直達地表。那麼「砂湧現象」的發生是否預示著後續還會有大的餘震發生呢?對此,中國地震台網中心高級工程師韓顏顏解釋稱,砂涌的多少跟地下含水層的含水量有關,也跟擠壓變形的程度有關。砂涌較多,不一定代表著後續可能來大地震;不發生砂涌,也不代表後面就安全;二者沒有直接關係。

誤區六:發生地震馬上往戶外逃或者躲入衣櫃等家具里?

真相:該做法不正確,如果室內避震條件和建築質量較好,應首選室內避震。地震發生在瞬時,人在出入或離開建築物時,被砸傷的機率較大;屋頂的磚瓦、廣告牌、玻璃牆等也都有倒塌的危險;住在高層的人如果都同時往外逃,容易發生踩踏,造成不必要的傷害。躲入衣櫃等家具里的做法也不正確。大衣櫃雖然結實,但是重心太高容易傾斜,而且人一旦到柜子里就會視野受阻,四肢受到束縛,不僅會錯過逃生機會,還不利於被救。

誤區七:地震來臨時躲在「生命三角區」存活機會大?

真相:地震來臨時,其產生的晃動讓人無法預知哪些地方是三角空間。在尋找三角空間的過程中,周邊的裝飾物、天花板、碎玻璃掉落會對身體造成更大傷害。因此,此種做法實際實施起來存在很多局限性。一般而言,在地震發生時,要採取震時躲避,震後快速疏散的避險原則;躲避時應該「伏地、掩護、手抓牢」。

誤區八:趴在地上或者躺著等待救援可以節省體力?

真相:該做法不正確。地震發生時躺臥或趴著的姿勢都是很危險的,這樣會使身體的平面面積加大,被物體擊中的幾率比站著時要更大,而且躺臥也不利於身體的靈活活動。最好的姿勢是:雙手護頭、曲身側臥(保護脊椎)。

誤區九:地震發生時乘電梯比走樓梯逃生快?

真相:地震發生時如果身處高層,千萬不能使用電梯。發生較大地震時可能會導致電梯故障,乘坐電梯逃生很可能被困在電梯裡面。因此,如果剛好在搭乘電梯時遇到地震,一定要將操作盤上各樓層的按鈕全部按下,一旦電梯停下,迅速離開,找安全位置避難。

(本文綜合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新華網、科學闢謠平台、「科普中國」微信公眾號、「雲南省地震局」微信公眾號、「河北省地震局」微信公眾號等報道)

來源:知識經濟雜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52c9f1aacc4e176d7d21e22efb60d2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