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1985年初,鄧公來到了南京。
此來,除去公事外,鄧公還要特意去看一位老朋友,那便是許世友將軍。
這一年,許世友80歲,鄧公還特意帶了兩瓶許世友最愛的茅台酒,要為他提前過80大壽。
酒逢知己
鄧公的到來,讓許世友非常興奮。此時,許世友已經退休了,退休之後,許世友特意向上級打了報告,說自己依舊不大習慣北京的生活,還是願意到南京來居住。
他住在南京自己的小院子裡,每天種花種菜,偶爾還和老朋友們外出打獵,生活過得倒也愜意。
在公共場合,許世友則讓自己儘量少露面,偶爾有人請他去參加一些重大活動,許世友都是婉拒。他認為,自己既然已經退下來了,就應該把機會讓給新人。
不過如此一來,他和過去老朋友們見面的機會就更少了,許世友這輩子豪爽仗義,廣交朋友,和過去的戰友們感情很深,一直盼著和大家好好聊聊。
所以,像華國鋒、葉劍英等人之前路過南京,都特意去看望了許世友。
1985年,鄧公動身南巡之前,也惦記著許世友,所以還特意讓人去告訴許世友,自己要來,要專程去看他。
許世友非常激動,立刻又讓人給鄧公帶話說,自己要親自到火車站去迎接。
不過,鄧公記掛著許世友身體不好,所以連忙叮囑他,不用來接,等自己到了,一定第一個通知他,許世友這才安心的待在家裡。
就這樣,盼來盼去,時間來到了1985年2月1日、
這一天,許世友終於接到了鄧公的電話,說他已經到了。
許世友匆匆換了衣服,便出了門。
待他見到鄧公之後,鄧公笑眯眯的拿出自己準備好的賀壽禮——兩瓶茅台,對他說:「今天我為你祝八十大壽,帶來的茅台酒是八十年陳酒!」
許世友哈哈大笑,對鄧公說:「酒越陳越香呀!」
許世友之前因為身體原因,已經減少了飲酒的次數,也唯有在這種故人相見的高興時刻,他才能舉杯暢飲。
酒過三巡之後,兩人打開了話匣子,說起了一些過去的事情、
說著說著,話題便講到了張國燾身上。
其實,許世友心裡一直有個心結,是關於張國燾的,這個心結在他心裡已經48年了。
這麼多年,許世友很少對外人談起,但是鄧公卻一直很清楚這位老戰友內心的想法。
趁著這次喝酒,鄧公便鄭重的對許世友說:「你在反張國燾錯誤上是有很大功勞的。」
聽到鄧公這句話,許世友先是一愣。隨後,緊緊的握住了鄧公的雙手,說道:「您這句話解除了我48年來鬱結的心病,我死後也可以閉目了。」
不過,這真讓人好奇,許世友一向是個襟懷寬闊的人,到底是怎樣嚴重的事情,竟讓他48年來放不下呢?
陳年舊事
這件事情發生在1935年。
那一年紅一方面軍經過艱苦的長征之後,終於成功的和紅四方面軍會師。
然而,紅四方面軍的領導人張國燾,對這件事情卻高興不起來。
因為,他一直想要做紅軍隊伍里的第一人,把權力全都收歸到自己的手中。
毛主席和朱德總司令的出現,總讓張國燾覺得,他們是要奪自己的權。
而且,在後續的戰略上,張國燾和毛主席之間也產生了嚴重的分歧。
毛主席認為應該北上,可張國燾卻想著南下。
毛主席指出,現在南下,就是一頭鑽進敵人的陷阱,紅軍人少、兵力差,根本沒有辦法在南方的敵人大本營開闢根據地,可張國燾就是聽不進去。
1935年8月30日,紅軍來到了一片茫茫草地,此處沼澤遍布,極其危險。
為了保證部隊的安全,同時也是為了照顧張國燾的情緒,大部隊分為兩部分,張國燾所帶領的是左路軍。和他一同帶兵的,還有朱德、劉伯承。
現在,前有草地,後有追兵,情況已經萬分危急、
誰也沒想到,張國燾居然在這個時候,又端起了架子。
左路軍走到一處河流時,張國燾忽然拿出了早已準備好的藉口,說河水上漲過不去了,要求原路返回。
朱德
這個決定讓所有人猝不及防,朱德更是心急如焚,費盡口舌,也說服不了張國燾。
為此,朱德還專門讓自己的警衛員,牽著馬下河丈量河水的深度,以此證明過河完全可行。
然而,張國燾卻耍起了無賴,一口咬定不能過。
此時,左路軍中絕大部分都是先前紅四方面軍的人,他們更加認同張國燾的領導,而對於毛主席等人卻還不理解,甚至由於張國燾之前刻意的洗腦,對紅一方面軍的同志存在誤解。
所以,張國燾這麼一鬧,紅四方面軍這邊有不少人支持他。
少數只能服從多數,張國燾就這樣實現了自己陰謀的第一步,分裂了紅軍的兩股部隊。
隨後,張國燾給毛主席等人發去電報,言語之間要求另立中央,希望所有人服從他,還要求大部隊必須跟隨自己南下。
張國燾
這無疑是對革命的背叛。
可是,事態緊迫,張國燾手中又握有部隊,一時之間竟也對付不了他,事態陷入了僵局。
到了9月9日,眼看中央不肯鬆口,張國燾竟然喪心病狂,決定對紅一方面軍下手。
他給陳昌浩發去了電報,要求他這位曾經的部下採取行動,迅速帶領部隊同自己匯合南下。
甚至暗示,在必要的時候,可以扣押毛主席、周總理等人。
生死攸關
如果他的歹毒計劃成功,恐怕中國的歷史將會整個改變。
但不幸中的萬幸,這封電報被葉劍英截獲了。
葉劍英看到電報之後,大驚,於是連夜馳奔,把這個消息帶到了毛主席和周總理面前。
葉劍英
毛主席聽罷之後,當機立斷,決定立刻帶領部分軍隊北上,避免更大的損失。
張國燾的計劃就此破滅。
只是,毛主席、周總理雖然脫險,朱德、劉伯承卻還和張國燾在一處。
由於之前陰謀未能成功,張國燾更是惱羞成怒。
他決定先下手為強,除掉朱德與劉伯承二人,徹底掌握軍隊的控制權。
然後,再想辦法說動蘇聯那邊,確立自己在黨內的領導地位。
然而,朱德與劉伯承,也是久經沙場,戰士們對他們兩位非常尊敬,張國燾要怎麼除掉他們倆呢?
思來想去,張國燾認為,最適合執行這個任務的,是自己麾下的許世友。
許世友
許世友是紅四方面軍出身,張國燾對他有知遇之恩,所以,性格直率的許世友,對張國燾一向言聽計從。
而且,許世友本人武藝高強,他手下還專門有一個手槍營,最適合執行這個暗殺計劃。
就這樣,張國燾便把許世友秘密的找來,告訴他有個重大任務,要交到他的手上。
當時的許世友尚且稚嫩,政治經驗不足,雖然外面鬧成了一團,但許世友還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聽見張國燾要交給自己重要任務,許世友心中還非常驕傲,連忙向張國燾保證,不管多麼艱難的任務,自己一定做到。
當然,許世友此刻還認為,這個重要任務大概是針對國民黨部隊的。
萬萬沒想到,張國燾是要拿自己人開刀。
許世友
所以,等張國燾說出是要讓他去暗殺朱德與劉伯承的時候,許世友的內心頓時亂了。
因為平時張國燾對許世友百般照顧,所以,許世友的確很感激他。
可是,許世友並不是一個是非不分的人。
他很清楚,朱德和劉伯承都是我黨的骨幹,對革命是有大功的,殺害他們無異於引起內亂。
許世友參軍,為的是報效國家,拯救黎民,可不是為了跟著張國燾打內戰的。
許世友當時便要開口拒絕。
但是,張國燾還留有後手,他見許世友猶豫,立刻又從門外叫進來一個人。
這個人是張國燾的心腹,擔任紅四方面軍政治部保衛局局長的馬煌。
許世友心中暗叫不好,這明顯是衝著自己來的。如果自己敢說出什麼拒絕的話,那麼,張國燾為了保守秘密,肯定會讓自己先死在這個屋子裡。
為了能繼續和張國燾周旋,許世友便咬牙答應了下來。
不過,張國燾因為許世友此前猶豫,已經對他有了戒心。
原本,他打算讓許世友親自帶隊執行任務,但現在他改了主意,讓馬煌帶隊,只是帶的人還是要從許世友手下挑。
馬煌的計劃是直接在朱德和劉伯承的必經之路上設伏,就算他們身經百戰,可是在孤立無援之下,恐怕也只有死路一條。
許世友聽得一身冷汗,他知道,自己絕不能為虎作倀。
許世友
化險為夷
許世友回去想了整整一夜,終於想出一個辦法。現在,不能公開的和張國燾對抗,他的勢力太強了,但是,要保下朱德和劉伯承一命,卻還有希望。
朱德很快叫來了自己最信任的警衛營長,交代了他一個秘密的任務。
第二天,馬煌果然如計劃中所說的那樣,在一個山谷設伏、
可是,馬煌這邊下達指示之後,他帶的幾個戰士卻遲遲沒有回信。
張國燾在外等的焦急,直到晌午時分,馬煌才火急火燎的沖回來報告說:他們沒能殺掉朱德和劉伯承。
因為,他們在山谷埋伏的時候,竟然遭遇了一夥土匪。
現在,參與執行任務的二十多個戰士,都被綁在了破廟裡。
張國燾一聽計劃失敗,勃然大怒,又擔心節外生枝,趕緊讓許世友帶上兵馬,讓馬煌指路,一行人趕到了破廟。
戰士們都告訴張國燾,這次計劃倒了大霉,誰也沒想到,這山里盤踞已久的土匪,居然敢對紅軍下手,對方人多勢眾,他們二十幾個人根本就對付不了。
張國燾氣的在破廟裡來回踱步,許世友假意勸慰張國燾說:這次不成,還有機會。
可張國燾仍然懊惱不已,突然,他把目光移向了站在一旁的馬煌。
原來,張國燾注意到,馬煌居然毫髮無傷。
難道說,這次計劃之所以失敗,是因為馬煌放走了朱德和劉伯承嗎?
朱德
張國燾越想便越懷疑,他認為,事情走到這一步,寧可錯殺,不可放過。
於是,在所有人都沒反應過來的時候,張國燾突然從腰間拔出手槍,對著馬煌連開幾槍,馬煌當場倒在血泊之中。
許世友看得心驚肉跳,同時又暗暗為朱德和劉伯承鬆了一口氣,也為自己鬆了一口氣。
暗殺偏偏遇到土匪,這當然不會是巧合,但更不會是馬煌的手筆。
事實上,這是前一天晚上,許世友安排好的計劃。
他知道,張國燾根本不熟悉附近的地形,對於土匪出沒的動向也一無所知,這正是一個可以利用的機會。
只要打著土匪這個幌子,讓張國燾失去動手的機會,接下來的事情就好辦了。
這一次計劃鬧得沸沸揚揚,張國燾必然也不敢短時間內再次下手。
後來張國燾南下受挫,在重重壓力之下終於同意帶兵北上會合,這是後話了。
可以說,許世友急中生智,救了朱德和劉伯承一命。
再往長遠說,他這是化解了我黨的一次生存危機,這也正是為什麼鄧公對他說,他立有大功勞。
只不過,在過去的許多年裡,許世友一直沒有辦法釋懷。
雖然他選擇棄暗投明,可畢竟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他的確是張國燾的鐵桿。
他也曾經盲目的信任張國燾,甚至,為此對毛主席產生過偏見。
一想到自己年輕時險些誤入歧途,許世友就後怕不已,萬一當年真的輕信張國燾的話,自己豈非要成為整個中華民族的罪人?
因此,這些年來,每每想到這件事,許世友心中就七上八下。
不過,他所有的心結,在這次面見鄧公之後,終於全部化解。
歷史會讓每一個人的人格得到證明,小人永遠是小人,而英雄永遠是光明磊落的英雄。
參考資料:
溫伯陵《許世友的三次命運轉折》
張國燾《我的回憶》
本文由「文史風雲」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