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聲玉振奏「八音」

2024-07-16     鄭州日報

(上接一版)將賈湖骨笛、河南十六弦箏、箜篌、魯山瓷鼓等具有中原代表性樂器依次陳列。在橘色光影的溫柔映照下,典雅端莊、精緻華美的她們靜靜訴說著往昔的故事,是悠久歷史的見證者,更是文化傳承的青鳥使。

漢代陶塔、玉制編鐘、虎紋玉罄、月牙形箜篌、和田玉胡人樂舞俑……錯落有致的布局設置、古樸溫潤的豐富藏品、歷久彌新的禮樂經典,引領著訪客開啟一場場與音樂、與歷史、與文化的深度對談。置身其中,漫步其間,耳畔仿佛響起古早的曲調,她們悠悠然穿越時空,由遠及近若有似無,讓人不由得放慢腳步,和著心中緩緩流淌的樂章輕吟淺唱,為中華音樂藝術瑰寶的直觀展現所感動,為從時光深處款款而來的歷史饋贈所震撼。

一段見上古、見近代、見當下的悠悠過往

「八音」本是古籍中一種稱謂,後來逐漸為各種民俗與宗教吸收,有了佛教八音、樂昌八音、樂器八音、鎮隆八音等,是悠久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音律史的重要符號。以古代樂器「八音」為載體的華夏禮樂文化,深刻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彰顯了中華美學精神。

中國樂器的「八音」概念由來已久,在古代文獻中不乏記錄。《周禮》有載:「皆播之八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漢書·律曆志上》亦有云:「土曰塤,匏曰笙,皮曰鼓,竹曰管,絲曰弦,石曰磬,金曰鍾,木曰柷。」這裡的「八音」既是製作樂器時用的原料,也是我國古代樂器的分類——編鐘之聲清脆悅耳,屬金;磬石之音深沉迴響,屬石;陶笛之韻溫潤和暖,屬土;鼓皮之響激昂有力,屬革;琴瑟之調細膩柔美,屬絲;木魚之敲清脆悠遠,屬木;蘆笙之吹渾厚綿長,屬匏;笛簫之奏高亢婉轉,屬竹。因這八種原料能製作所有的樂器,後世便以「八音」與「樂器」同稱,逐漸成為中國傳統音樂的同義語。

八音合奏東南少,一道相傳今古同。千百年來,「八音」在文學作品中被文人墨客廣泛引用。譬如,由五言十六句構成的八音詩,從第一句起,將「金、石、絲、竹、匏、土、革、木」依序冠於每句或每聯之首,構思獨特,筆觸精妙。南朝的沈炯、唐代的權德輿,北宋的黃庭堅等,都曾寫下過《八音詩》,至今仍為人稱頌。在生活中,源遠流長的「八音」從未遠離百姓日常,備受大家喜愛的‌「八音盒」,其漢語稱謂之源起便與之息息相關——寓意著包括所有樂器、所有音樂、所有音樂表現形式的聲音,正是對古代八音定義的形象應用。

一座連時空、連山海、連心靈的希望之橋

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作為響應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打造的沿黃精品文化項目,「西山·八音樂坊」不僅僅是一個展覽場館,更是一個集教育、研究、交流於一體的綜合文化空間。

一個館藏豐富的展覽場館。在這裡,珍貴罕見的古代樂器較完整地記錄和展示了中原璀璨絢麗的音樂文化,填補了中原文化樂器領域的展覽空白,對地域性音樂藝術乃至中國音樂史、文學史、文字史、民俗史等都有著極其重要的研究意義。

一個特色鮮明的文化空間。在這裡,孩子可以觸摸古老的樂器,學習演奏技巧,感受音樂魅力;青年可以聆聽大師教誨,激發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提升創作靈感。為了讓更多人深入了解中華傳統音樂文化,「西山·八音樂坊」以音樂為體,以展館為介,搭建美育實踐基地,定期開展研學活動,引導廣大青少年了解、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音樂文化,一批又一批大中小學生從全國各地趕來體驗、學習、交流,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引進來。通過音樂會、工作坊、講座等多種形式,邀請專家學者深入研究音樂的歷史與文化內涵,為中華音樂的傳承與發展貢獻智慧與力量。2022年6月,「金聲玉振——音樂文化主題收藏展」揭幕,來自河南文博界、文藝界、音樂界和教育界的專家學者匯聚一堂,同賞傳統樂器珍藏,共享「八音」古樂盛宴。2023年9月,中國音樂家協會和沿黃九省音樂家協會的專家相約於此,參觀、交流、研討,共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音樂傳承煥新。

走出去。與國內外文化機構、高校及藝術團體開展合作,架起連接不同文化和心靈的橋樑,協力促進中華音樂文化的國際傳播與交流。今年5月,「西山·八音樂坊」攜手蘇州教育博物館推出「八音和昶 盛世雲韶——中國古代樂器文化展」,浸潤式體驗讓觀眾零距離感受中國古代樂器的禮樂文化魅力。

一份為熱愛、為傳承、為創新的執著堅守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諸多珍貴的文化遺產正在直面被忘卻的危機,「西山·八音樂坊」的誕生,源自於創建者——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委員、鄭州大學音樂學院首任院長鞏偉教授對中華傳統音樂文化深深的熱愛與敬畏。

受家庭薰陶,鞏偉從小喜歡音樂,一支兩塊五毛錢買來的竹笛為他敲開了音樂之門。師從著名長笛和聲樂教育家薛明、考入武漢音樂學院深入系統地研究音樂藝術、退而不休帶領莘莘學子成就「中國管樂發展的河南現象」……長期以來,鞏偉在深耕教育的同時專注於中國傳統古樂器、音樂題材等藝術品的發掘、研究與收藏,「西山·八音樂坊」館內一件件精美厚重、多姿多彩的藏品,正是他幾十年嘔心瀝血的結晶。

「這個就是賈湖骨笛,她的發現,將中國音樂史推至8000年前。」談及珍藏的寶貝,鞏偉如數家珍,他將每一件藏品都是當作自己的孩子對待,對她們背後的故事更是了如指掌。從藏品搜集到場館打造,從公益辦展到文創研發,「西山·八音樂坊」創建近三年來,鞏偉自籌資金維持運營,事無巨細親力親為,在他的精心打理之下,古老的音樂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西山·八音樂坊」正在為越來越多的人所知,已成為鄭州城市文化地圖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鞏偉坦言,當下的「西山·八音樂坊」正面臨場地有限、資金匱乏等諸多制約,很多問題亟待解決,特別需要幫助和支持。因為熱愛所以開始,因為情懷所以堅守,儘管一路走來很多艱辛,但鞏偉始終相信,「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才是收藏的意義——比起自娛自樂把玩、欣賞,他更願意將自己的藏品以及在收藏過程中發掘、體會到的文化內涵,通過「物」的形式展現給更多的人,一起感受中華音樂的魅力,體驗跨越千年的情感共鳴。

治民莫善於禮,移風莫善於樂。古人將雅樂作為「華夏正聲」,主張雅樂的人更是將「八音」齊備看作遵循古代樂制的必須條件,從商周至宋元,由明清至當下,中和韶樂從未被歷史的車轍聲所掩蓋。心動於和聲,感人之最深者也。時而激越高亢,如雷霆萬鈞,時而婉約輕柔,如山泉潺潺,聽,「八音」和鳴正在奏響中國音樂獨有的浪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39b7761131271f78e72ae230f47e07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