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過來人,只是多了些碰撞的傷痕」,用了NAS這麼長時間,日漸感覺到NAS在工作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簡而言之,對於普通人而言,NAS相當於私人網盤,流量免費、速度快、超穩定、空間大。NAS幾乎可以代替某度網盤、iCoud等傳統的網盤(我就退iCoud,每月6元呢),甚至功能上更為強大實用。
什麼是NAS?我們先來看來度娘的定義:「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網絡附屬存儲)按字面簡單說就是連接在網絡上,具備資料存儲功能的裝置,因此也稱為「網絡存儲器 」。它是一種專用數據存儲伺服器 。它以數據為中心,將存儲設備與伺服器徹底分離,集中管理數據,從而釋放帶寬、提高性能、降低總擁有成本、保護投資。其成本遠遠低於使用伺服器存儲,而效率卻遠遠高於後者。」
上面的定義可能過於生硬,其實正如開頭所說,如上圖,NAS相當於私人網盤,手機、電腦、電視、平板等一般聯網設備都能與NAS連接,可以隨時隨地通過WiFi或者手機蜂窩數據訪問(讀和寫)NAS上的數據,
怎樣才能用上哪些?首先是家裡面需要有一根寬頻線。這個一般家裡都有了,從無線路由器里拉出一根線就可以。最大的購置成本,就是NAS。目前市場上稍微好一點的NAS,兩三千塊錢就可以買到。比如說我入手的這個是綠聯的DH2600,是他們家今年新款。選擇綠聯的原因,就是其產品一直給我一個價優質優的印象。
最後需要準備的,就是閒置的硬碟。有米的話直接買新的。最經濟環保的方式,是把家裡邊不用的台式機或者筆記本電腦裡面的硬碟拆出來,好用又省錢。綠聯這款NAS最大是支持44T硬碟大小(兩個盤位20T*2+兩個M.2盤位2T*2),我個人是用不了這麼多的,幾T大小對我而言就足夠了。
我入手的是DH2600雙盤版本,也就是支持兩個硬碟。在關機狀態下把硬碟裝在硬碟盒上,接上外置的電源線,再接上網線開機,硬體部分就組裝完成了。其實整個過程還是很簡單的,不要說男生了,女生小白也很容易上手。網口是2.5G,理論上最高支持2500mb/S的傳輸速度。
除了最常見的2.5英寸和3.5英寸的硬碟外,綠聯DH2600還支持M.2接口的固態硬碟。上圖中,藍色的兩個區域就是固態硬碟的安裝位置。M.2接口固態硬碟的速度比機械硬碟要快上好多倍,雖然價格也要高很多。但綠聯這款NAS無疑是給了高階玩家更多的選擇,數據傳輸速度更快。而且算下來,總共支持四個硬碟,相當於四盤位的NAS。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可能NAS是數碼愛好者或者專業電腦用戶折騰的一樣東西。其實不然,NAS的用途其實非常廣泛,每一個人都可以用到。因為它可以成為手機的擴展空間,再也不用擔心太多的視頻和照片占據了有限的手機內存。
使用的方法很簡單,和普通的商業網盤有點類似,綠聯有專門的APP叫做綠聯雲,首次連接NAS成功之後,就可以通過WIFI或者手機蜂窩數據的方式,隨時隨地訪問NAS上的數據文件。打個比方,我下載好了一部沒有公開上映的好看美劇,放在NAS上,那我不管去到哪裡,都可以繼續看觀看。
綠聯雲也是管理這台綠聯NAS的客戶端,實時查看NAS的運行狀態,比如說硬碟的剩餘容量、溫度,設置硬碟的存儲方式和位置,可以遠程操控NAS的睡眠模式和開關機和重啟。從上圖中可以看到是支持2.5和3.5寸的機械硬碟,還有M.2接口的固態硬碟。如果有M.2接口的固態硬碟,還可以創建存儲加速包,達到更快的傳輸速度。NAS自身的系統是UGOS,是基於Linux深度定製的一個NAS運行系統。
手機里的相冊可以自動備份,很省心,還支持蘋果手機的Live Photos(一般網盤其實都不支持)。不過如果手機流量有限的話,不建議用蜂窩數據進行備份,畢竟都是money呀,除非豪華大套餐。其實對於大部分照片和視頻而言,都可以備份起來,需要的時候再下載看看,這樣就可以節省很大一部分手機空間,尤其是對於64G的小存儲手機而言。
綠聯NAS的可玩性和穩定性都挺高,比如還包含百度網盤和迅雷下載(相信很多人還在用吧),在其它服務里,個人覺得很實用的有好幾個功能,比如離線下載,我最常用的場景是不在家時朋友分享了一個種子,那我可以立馬掛個離線下載,把視頻下載到家裡的NAS上,這樣我到家就可以盡情觀看了。
外接硬碟,是增加電腦存儲的最優方式麼?從速度上,個人認為有線傳輸的確更快(前提是固態硬碟SSD)。但在綜合體驗上,比如無線快捷傳輸、多設備訪問、存儲成本等方面,個人認為NAS無疑是更優的選擇,甚至是普通電腦用戶的終極選擇。
我是把綠聯這台NAS當作了家庭存儲中心,它承載了家裡幾台電腦、手機、平板和電視等設備的數據傳輸任務,比如說一些不常用的冷數據,我就可以剪切到NAS上,既省了電腦的空間,也起到了備份的作用。話說綠聯這台NAS的體積還是比較小的,尤其是占地面積更小,放在電腦桌上也不占太多位置(其實放在其它角落位置也可以,畢竟靠的是無線傳輸)。
值得補充的一點就是,這款NAS的SOC核心是英特爾的N5105(10nm工藝,4核4線程),還集成了一個主頻為450-800 MHz的24 UE Intel UHD圖形GPU和一個LPDDR4(x)雙通道內存控制器(最高16 GB和2933 MHz)。總之,在這個價位上DH2600性價比不錯。除了標配4G內存外,底部還支持內存條的擴展,最大支持16G的內存,讀寫大型文件的能力無疑更強。
電腦怎麼連接NAS?方法很簡單,一個是用綠聯雲客戶端,還一個是將 NAS 掛載為本地硬碟。在手機綠聯雲APP上有個『網絡服務』,創建好帳號密碼(建議能多簡單就多簡單,後面用電視遙控器輸入更快些),打開samba(這單詞也是森巴舞的意思)服務,就得到一個smb地址。windows或Mac電腦通過連接伺服器的方式登陸這個地址,輸入帳號密碼,就和NAS連接上啦!
電視要是不想用客戶端也可以用這個方法,後面會講到。不過提醒一下,可以優先使用客戶端,客戶端支持遠程登錄,但 SAMBA 需要在區域網。
比如說,連接上NAS之後,我就可以在電腦上查看手機備份的照片和視頻了。對於蘋果手機和Mac都有的讀者而言,這樣的一個手機電腦同步,其實通過iCloud或者照片流就能實現,但如果不是同一個生態內,實現起來就有點難了。但!有了NAS,無所謂電腦和手機是不是同一生態內,都可以實現照片與視頻的同步。
電影下載,我往往放在NAS上,空間大,還方便其它設備共同訪問。比如我在家沒看完的電影,也可以在外面用手機連接NAS繼續看。測試了一下文件傳輸速度,從電腦上拷貝電影到NAS上,上載速度是100多M每秒,可能受限於存儲備是機械硬碟跟千兆網的原因,不過這個速度已經不錯了,如果換成SSD並且升級到2.5G 網絡環境,傳輸速度肯定更快。
當然,除了多媒體數據,無論工作、學習,只要是需要雲上共享的數據,NAS都可以作為一個中轉站,實現多人、異地的協同辦公。
市面上NAS品牌實在太多,最後我選擇了綠聯,原因除了口碑好、質量硬之外,NAS背後接口拓展也是重要考量。機身後面有2個USB-A口(支持USB3.0),一個C口(這個很重要!有的品牌NAS是沒有C口的),理論上可以再外掛3個移動存儲,比如移動硬碟或優盤,進一步拓展存儲的同時,也可以在幾個盤內進行內容傳輸。
我會定期掛上一個5T大小的移動硬碟,清理備份一些幾乎不會再用到的數據,可以稱之為冷凍數據吧。在綠聯雲APP上就可以讀取到備份硬碟的狀態,比如大小及USB規格,在手機上就可以讀取移動硬碟上的數據(可以理解為手機外掛了一個大容量的存儲硬碟),如果沒有NAS,這類硬碟只能在電腦上訪問。所以,NAS本身相當於一台小電腦。
用了NAS一兩年,竟然發現最常用的場景,居然是看電影。當然這裡指的看電影,並非是把NAS當作機頂盒,而是通過NAS觀看下載好的高清資源。
電視怎麼連接NAS?其實前面已經介紹過方法了,一個是安裝綠聯雲客戶端,另一個是通過智能電視/機頂盒的網絡連接或連接伺服器之類的設置,就在這裡面操作。NAS打開Samba服務之後,不是就有區域網地址和帳號密碼了麼,對應填上,共享目錄這一欄是填上對應的硬碟名就好了。
添加成功!掃描一下目錄,電視就自動添加了NAS里的電視電影資源,形成了海報牆。不過我這海美迪的機頂盒貌似有些問題,有些電影識別出來的海報並不準確,張冠李戴了。所以具體畫面還是得看大家各自的機頂盒系統。其實,我在想蘋果的機頂盒會不是很好用呢?有機會的話體驗一下。
居家隔離的時候,電影電視刷了很多,NAS的功勞大大的。我習慣把好看的電影或電視劇下載下來,一方面有些資源國內並沒有,另一方面沒有煩人的廣告,而且還是高清甚至4k版本,通過NAS播放,非常方便。
工作文件的共享處理、照片視頻的備份查看、家庭影院的數據中心,簡單總結一下NAS就能有這麼多重要且必要的功能,所以我是非常推薦,如果大家預算足夠的話,入手一個肯定沒錯。
以上就是NAS使用方面的經驗分享,希望能對大家有用呀!謝謝大家閱讀,祝君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