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意象?什麼是意境?為何說中國詩歌的核心是意境藝術?

2019-11-02     好玩的國學

什麼是詩歌的意境?這是一個相當複雜但是特別中國化的問題。

關於詩歌意境的問題,在中國詩歌史上已經爭論了上千年,至今也沒有定論。但不管文學評論家對意境的概念有多少種爭論,總是改變不了這樣一個事實:意境是中國詩歌的核心。

通俗地說,意境是一座立交橋,它一面連接的是詩歌本身用意象組合以來的藝術世界,一方面連接的是詩歌的作者的心中所要表達的情感,更為重要的是,意境連接著讀者的心理接受。讀者在詩歌中得到的情感體驗和共鳴,都是從詩歌的意境中來。

在說意境之前,我們必須說詩歌中的意象。因為意境是由詩歌中不同的意象組合而成的藝術世界。

意象是詩歌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詩歌在本質上屬於情感的藝術,也是感性的藝術。我們讀論文、讀科學的說明文,往往帶著一種理性思考的眼光去看,因為這裡面很少有情感的存在,而讀詩歌就完全不同,我們可以從詩歌中體會到豐富多彩的情感。

詩歌中有婉轉而不得的愛情,有夜不能寐的思念,有故園之戀,有家國之思,有悲秋有傷春,有懷古等。人類的情感也是豐富多彩的,古人認為有喜怒哀樂等七情六慾。但這些情感在訴諸於語言之前,是模糊的,是無法言說的,只有到了有文字的時候,我們的那些情感才得以用文字和詩歌表達出來。這種情感就叫做意。但是古代的哲學家認為,語言是不能完全表達意的。

《易經》就說:"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孔子已經認識到,純粹的語言無法完整表達人的情感,要把人的感情表達出來,必須要依靠象。這種在詩歌中沾染了自我情感的景物,就是意象。

意象並非照片,也並非一定是現實中存在的東西,它既可以是自然中現實的真實的景物,也有可能是詩人內心所虛構出來的東西。比如王維的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其中的大漠、孤煙、長河、落日,就是意象。這是現實的自然中真實的意象。還有一些是詩人想像虛構出來的意象,古人叫做象外之象。

著名詩歌理論家司空圖說,戴容州云:「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豈容易可譚哉?」這些都是詩人的想像中的世界。如果詩歌僅僅是真實反映自然生活的話,那麼詩歌將索然無味,也勢必將走入無景可寫的死胡同,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正是由於象外之象的出現,大大拓展了詩歌的表現形式。

詩歌是情感的產物,所以無論是現實的意象,還是虛構的意象,都帶有詩人情感的觀照。我們用晚唐傷感詩人李商隱的詩歌中的意象,就可以看得很明白。李商隱喜歡寫夕陽。我們常人的眼中,夕陽是美麗的,晚霞是燦爛的,然而在李商隱的筆下,夕陽卻帶有一種時代的落幕、生命的落寞的味道。比如他的「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回頭問殘照,殘照更空虛」等。

就像李商隱筆下的夕陽,帶有一種悲傷的象徵一樣,中國詩歌中的意象,帶有強烈的概括性和暗示性,也就是說,某些意象發展到後來,就帶有某種約定俗成的意思了,這在西方的詩歌理論中叫做「語碼」。比如青草,帶有離恨的味道,李煜的「離恨恰如情操,更行更遠還生」。比如楊柳帶有送別的意思。詩經中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到後來就變成離別了代名詞了。比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意境要比意象複雜的多,歷來沒有一個非常權威而廣泛接受的定義。如果我們從這個詞的兩個字來看的話,意就是作者的主觀的情感世界,境類似於上文說的象,是相對於作者的情感的客觀的世界。也就是說,意境是由詩人的主觀情感和客觀的意象世界組成的,從而形成引發我們情感共鳴的藝術的、心靈的世界。

意境這個詞最早出自於王昌齡。王昌齡說:「詩有三境:一曰物境。欲為山水詩,則張泉石雲峰之境,極麗極秀者,神之於心,處身於境,視境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瞭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娛樂愁怨,皆張於意而處於身,然後用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張之於意而思之於心,則得其真矣。"」

從王昌齡的論述中可知,意境是高於詩歌中的物境和情境的。物境是詩歌中的景,情境是詩歌中的情感,如果情景交融渾然天成的話,就形成了意境。這就是劉禹錫所說的「境生於象外」。

既然意境是情感與意象相互交融的產物,那麼中國詩歌中的造境藝術,其實就是如何讓情感與意象相互交融的藝術。也就是說,能成功處理好情景關係的詩歌,就是好詩,詩歌中引起了我們的共鳴的藝術世界,就是意境。否則的話,詩人寫的雖然是詩,但沒有意境,就不是好詩。

中國古典詩歌中,最常用的是觸景生情的意境創造模式。

比如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看到天上一輪明月,觸發了他的思想之情,這樣天上的明月與思鄉之情,就構成了詩歌中的意境。

再比如杜甫的《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是一首被譽為古今七言律詩第一的作品。一生淒悽慘慘戚戚的杜甫,在面對秋天蕭瑟蒼茫的景色,面對大河奔流滿山落葉的景色,不禁悲從中來,從而表達出「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的內心情感。詩歌給我們一種壓抑的蒼涼的悲傷的感受,這就是杜甫和讀者共同營造出來的意境。

既然有觸景生情,就有移情入景的造境藝術。詩人在未寫詩之前,心中早已瀰漫著某種情緒,這種情緒一定要找到一個出口,就把這種情感轉移到某種景物上面,這種沾染了詩人情感的景物是意象,而多個意象在一起,就組成了詩人的藝術世界,這就是意境。

比如杜甫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就是典型的移情入景的造境藝術。本來花兒與鳥兒是沒有情感的,但杜甫在安史之亂中的倉皇與茫然,轉移到花兒與鳥兒的身上,他仿佛看到了花兒在流淚,看到鳥兒在傷心。


更高級的還有情景交融的意境藝術。情感與景象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比如王維的《竹里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國學大師王國維對意境的兩種定義,基本上概括了中國詩歌的意境藝術。他說意境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有我之境」是情感的強烈宣洩與外露,「無我之境」是情感的曲折深婉含蓄的隱藏,中國詩歌的藝術境界,基本上就是如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0DLK24BMH2_cNUg0yQ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