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次黎巴嫩戰爭,一觸即發?以色列:全在伊朗一念之間
就在這兩天,以色列對黎巴嫩真主黨採取了重大打擊行動,先是於17日引爆了數千台尋呼機,導致真主黨死傷3000多人;接著又在18日的葬禮上引爆了數百台對講機,又造成真主黨數百人傷亡,其中大部分都是骨幹人員。兩次襲擊給真主黨造成了沉重的打擊,人員傷亡姑且不說,單單這種防不勝防、看不見摸不著的襲擊方式,就讓真主黨成員的士氣遭受重挫,讓很多人失去了對抗以色列的勇氣和信心。
據環球網9月19日的報道,黎巴嫩真主黨領導人納斯魯拉就這兩起大規模襲擊事件發表講話,他表示,爆炸事件造成了大量人員傷亡,以色列已經「越過了所有紅線」;納斯魯拉指責以色列引爆通信設備發動襲擊的行為是「屠殺」,可視為對黎巴嫩的「宣戰」。據新華網9月18日的報道,一系列襲擊發生之後,真主黨曾誓言報復,要讓以色列「接受懲罰」,聯合國一方面譴責爆炸事件,一方面擔心當地局勢升級。
那麼,第三次黎巴嫩戰爭會否爆發?「以色列防務」網站在19日的分析中指出,「腰帶之下」行動(對講機、尋呼機都別在腰上)的事後走向如何,表面上看,取決於真主黨的反應,但事實上,「伊朗將做出決定」。原因很簡單,第二次黎巴嫩戰爭之後,伊朗就剝奪了納斯魯拉對以色列做出重大獨立決定的能力,「給他分配了『導師』」,因此最終決定如何應對的,不是貝魯特的納斯魯拉,而是德黑蘭的哈梅內伊。
伊朗會強勢回應以色列的「腰帶之下」行動嗎?會批准真主黨發起第三場黎巴嫩戰爭嗎?「以色列防務」認為,恐怕很難,至少這是一個「兩難」的決定。原因很簡單,「伊朗自身已經陷入了戰略深淵」,一方面,既沒有對哈馬斯首腦哈尼亞在德黑蘭被暗殺做出報復,前總統萊西之死也「越來越不像一場無辜的直升機事故」;另一方面,要麼克制不去報復,要麼冒著全面戰爭和政權不穩的風險做出回應,不管哪一種,「都非常糟糕」。
難能可貴的是,「以色列防務」也客觀分析了以色列目前身處的困境,直言不諱地指出,「從以色列的角度來看,麻煩也很多,沒有一個選項是完全有利的」,「以色列國防軍是為短期戰爭而建立的,如果沒有美西方的彈藥供應,以軍就無法繼續戰鬥」,「更麻煩的是,沒有美國的全力支持,以色列無法展開一場針對真主黨的全面戰爭,因為這可能會升級成為一場涉及到伊朗的地區性全面戰爭」。
最後,「以色列防務」告誡民眾和軍隊,「無論如何,不要在『腰帶之下』行動後陷入欣喜若狂」,哪怕這是全球戰爭史上最成功的開局打擊之一,以色列要認清現實,「真主黨和整個伊朗軸心仍然擁有前所未有的打擊以色列的能力,而我們的防禦系統遠沒有那麼完美」,一旦開打,「我們將在以色列本土前線付出沉重的代價」。至少從以軍媒的文章來看,以色列的確是對敵我進行了冷靜、客觀的分析,「不吹不黑」,這是值得學習的。
其實咱們的觀點與此類似,也是認為伊朗或者真主黨不會藉此發起第三次黎巴嫩戰爭,原因很簡單,連前總統死得不明不白,哈尼亞在眼皮底下被殺,伊朗都不敢報復,一再拖延報復時間,就可以知道,德黑蘭絕不會為了真主黨傷亡幾千人這種「小事情」,而冒險將自己捲入到全面戰爭中去。而真主黨其實是接受伊朗領導的,「腰帶之下」行動連帶炸傷了不少伊朗外交人員包括駐黎巴嫩大使,可見伊朗一直在秘密指揮真主黨。
伊朗慫了,真主黨還會硬剛嗎?這個可能性不大,也基本不存在伊朗「裝慫」,實際上讓真主黨挑起戰爭的可能性,因為以色列和美國一樣會認定這就是德黑蘭的「傑作」,一樣逃不了被秋後算帳的命運。再說了,目前伊朗「改革派」得勢,親西方的佩澤希齊揚剛剛才表示,「我們與任何人都沒有衝突」,「政府將與西方進行談判,並擴大與鄰國的關係」。在這樣的情況下,伊朗又怎麼會力挺真主黨發起戰爭?這不是「自掘墳墓」嗎?
當然,伊朗真正的話事人,還是哈梅內伊,佩澤希齊揚做不了主,但哈梅內伊也不傻,上次以色列戰機在他生日那天轟炸伊朗核設施附近的目標,就是對他的警告,前總統萊西死得蹊蹺,哈尼亞在德黑蘭被殺,這都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如果以色列想要除掉哈梅內伊,其實也不難。忍一忍,不過是丟人而已;不忍,可能連命都沒了,哈梅內伊肯定知道孰輕孰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