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求突變,港片北上,誰主沉浮?

2019-08-25     廣角看影訊

今年的暑期檔爆出一部《哪吒之魔童降世》,不僅在暑期橫掃所有新片,而且輕鬆登頂2019年度票房冠軍。

傳統的人物形象+符合時代要求的顛覆性改編,讓《哪吒》產生的「共鳴」幾乎是全民性的。

國產動漫在不斷求變,可惜同屬於華語電影重要一部分的港片卻在「求變」的路上走向「滅亡」。

今年暑期的港片不少。

以《掃毒2》開始,後面有《使徒行者2》、《沉默的證人》、《保持沉默》三部。

論口碑,其實都很一般,以後兩部最為差勁。

論票房,《掃毒2》一騎絕塵,為兩位影帝主演助力達成破10億電影的成就;《使徒行者2》在三影帝加持下,票房也很可觀。

然而,《沉默的證人》和《保持沉默》在票房上卻很慘。

以電影班底來說,後兩部港片失敗在「不純」!

雖然《掃毒2》讓觀眾看到了純正港片的影子,但不可否認,港片青黃不接的局面已經尤為嚴重。

在《使徒行者2》中看到幾位年輕演員的亮相,其實是最大的驚喜。

港片的走下坡路的趨勢基本不可逆轉。

由此也衍生了一種新的港片形式——內地+香港班底的混合港片。

北上的導演中,以王晶最具代表,不斷用香港優秀演員的資源配合內地的影視合作,進行院線電影開發。

同時,王晶也涉足「網大」,演員選擇上主打「香港電影情懷配角」+內地年輕演員。

顯然,新世紀以來,內地香港隨著經濟文化的交融,電影行業上的碰撞已經在所難免,王晶毅然「北上」找到了一條屬於新的「路」。

在以王晶為代表的一批香港電影製作人打下的兩地合拍片的基礎上,港片似乎又有了新的方向。

如果說《掃毒2》《使徒行者2》代表了當下「正常」港片的水準,那麼《沉默的證人》與《保持沉默》就是代表了這種「求變」的港片。

純粹地以突出演員的方式呈現劇情,忽略劇情本該有的合理性,讓觀眾無法在享受演員表演的時候融入劇情,使得電影變得索然無味。

《沉默的證人》中,楊紫展現了自己「打女」的一面,不僅打贏一大對手救下張家輝,最後的結局也是以「硬碰硬」的方式宣布法醫們的勝利。

觀眾不禁要問,「沉默的證人」就僅僅只是那一具女性屍體嗎?

一直在警匪片中以「打人」為主的張家輝,也轉變方向,改為「被打」,轉而想讓楊紫這一「弱勢群體」承擔起推動劇情的「打手」,以達到給觀眾最大「衝擊感」的目的。

然而,這樣做的結果顯然就是以劇情的刻意和無腦作為代價。

《保持沉默》同樣犯了這樣的錯誤。

在陣容上,以香港影帝級演員吳鎮宇配兩位內地演技超硬的周迅、祖峰,組成「三核」陣容,十分紮實。

劇情上,可以看出導演在極力製造「反轉」,密室殺人、法庭舌戰等幾場戲都把控不錯,但這類以懸疑為主基調,十分注重劇情的片子,不僅要在開頭製造出好的氛圍,結尾一定也不能泄氣。

可惜的是,有一個強大的演員陣容,還是難以維持影片在後半段的「強行加戲」中垮掉。

例如,周迅分飾兩角這個設定,或許是要突出吉米對於端木蘭特殊的情感,但端木蘭和萬文芳兩個人物本身就無太多聯繫,純粹要是讓吉米的行為傾向案情發展基本沒有效果,而這對於周迅的表演來說也無太多發揮之處。

《沉默的證人》《保持沉默》從製作上來說,其實也在「強行」突出「港片」特色,不僅演員中有香港電影大咖,在劇情設定上仍舊是以香港地區為發生背景。

然而,這種「新生」的港片,顯然在製作中忽略了港片的精神內核並非靠演員成就電影!

雖然《沉默的證人》和《保持沉默》在整體結果上不盡如人意,但這條港片的「嘗鮮」之路其實並不是行不通。

2013年《全民目擊》上映了一場當代「對簿公堂」的精彩好戲,該片以內地班底邀請郭富城演出,完成了一次內地於香港演員的完美合作,電影取得巨大成功。

《保持沉默》其實是光線影業壓了好幾年箱底的作品,該片自2015年宣布製作,在形式上與《全民目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其中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法庭舌戰」以及劇情上要突出的「轉折」。

當然《全民目擊》並非走港片路線,追根溯源,2012年杜琪峰導演的《毒戰》才是讓內地實力派「進駐」港片的代表性開始。

杜琪峰的電影突出的是「黑色」即「罪惡」,《毒戰》依舊繼承了這個特點,但在劇情的格局上卻放大到內地與香港兩地,將傳統香港電影的風格根植到內地,寫實感強烈,屬於杜琪峰北上的一次巨大成功,也讓港片的發展多出一個方向。

遺憾的是,並不是人人都是杜琪峰,能完美把控電影節奏,把自己代表的港片風格帶到新的「環境」。

在今年暑期檔之前,王晶的《追龍2》就是最具代表性的「敗筆」。

擁有良好的IP效應,紮實的演員基礎,卻成了王晶的最大手牌,讓故事成了「輔助」,簡單到毫無懸念的劇情連演員發揮演技的地方都很少,最後強行以將反派「逐入」內地為結局迎合「真實故事」,讓整部電影在最後一刻毫不保留的徹底爛掉。

誠然,王晶的電影一直走的是「量」,不是「質」。

但在香港電影黃金時期,王晶迎合當時香港觀眾的一套讓內地觀眾同樣頗為喜愛,只是北上之後的電影要同時迎合在內地與香港觀眾的口味,難度的確很大。

當下的香港電影處在一個較為尷尬的時期。

港片黃金年代的優秀電影製作人逐漸開始「退休」,一大批優秀的演員也逐漸老去。

新世紀到來的風口上,香港電影是讓一批本來「二線」的演員煥發光芒,接棒港片發展,卻沒有培養出更加年輕的一代。

所以當下的香港電影就是後來居上的一眾「老面孔」鼎力支撐,但曾經一眾優秀的導演、製片人卻已經心有餘而力不足。

故而如今的港片,即使是相當賣座的《掃毒2》,也剩下一副「空殼」。

這個看似豪華的殼子下,其實沒有太多實質性的內容。

因此對於《沉默的證人》、《保持沉默》這樣的片子,我們會更多一份理解,香港電影的演員需要的「框架」需要內地來取。

可惜的是,在這個框架里,在這些身上帶著港片符號的演員身上沒有展現出來,他們在走向一個錯誤的方向就是放棄自己在港片賦予的特色,努力地全身心融入到全新的內地電影文化中。

結果就是,角色融入不到劇情,劇情撐不起角色,顯得不倫不類!

那麼,香港電影的出路到底在哪?

其實這個問題「太大」,很不好問答。

這個暑期港片「復甦」之風很旺,有《掃毒2》以傳統港片的元素為內容,在表現形式上推陳出新,如最為觀眾津津樂道的地鐵飆車。

同樣地,《使徒行者2》仍舊還是基本港片的元素,延續上一部的內核,表現形式上也在極力「創新」,比如奔牛節飆車。

但問題是傳統香港警匪片元素就是槍戰、飆車等幾樣,「創新」很有局限性,內容的「創新」才是沒有上限的。

這就又回到了之前提到的香港電影的「後備力量」問題。

當沒有「新人」接棒的時候,內地電影行業發展前景又不斷大好的情況下,香港電影「北上」也成了必然趨勢。

隨著香港電影人的大量「北上」,如果把香港電影還僅僅停留在「香港」,必然是一條可見的死胡同。

香港電影要「重生」,必須與內地電影相互融合。

這種融合不是「放棄自我」,全面融入內地電影當中,而是要以內地電影文化為基礎,在此之上,如何突出港片特色。

港片北上,最大的好處在於既有香港地區的創作「便利」,也擁有了內地電影依靠的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基礎。

我相信,「不忘初心」幾個字適用於任何人、任何團隊、甚至任何行業,所以,只要香港電影培育出的優秀電影創作者、表演者能夠在「北上」過程中發揮充分發揮港片的特色,全新的港片也會隨之而「重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es0NymwBJleJMoPM0Lo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