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春節那些我們所不熟悉的故事與傳說

2020-01-25     木易花語

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曆新年,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 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算結束,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

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屬於漢字文化圈的一些國家和民族也有慶祝春節的習俗。人們在春節這一天都儘可能地回到家裡和親人團聚,表達對未來一年的熱切期盼和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作為華夏子孫的一員,那麼關於春節的一些故事和傳說你有了解多少呢?下面就給大家分享兩個關於春節的故事與傳說吧,估計大多數人都沒停過吧!

1、「福」字為什麼要倒著貼?最早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我國古代歷來有「臘月二十四,家家寫大字」的風俗。清光緒某年臘月二十四,慈禧太后傳旨,叫翰林院的翰林們寫些慶賀春節的對聯。這些翰林們拿出渾身解數,用盡華美辭藻,寫好之後恭送太后過目。太后見其中連個「福」字都沒有,很是不高興。翰林們見老佛爺生氣,嚇得忙跪在地上說:「請老佛爺教誨。」太后說:「去寫幾個『福』字來。」翰林們忙回去寫了一堆「福」字送上,太后從中挑了幾張,讓大總管李蓮英帶著太監到宮內各處去張貼。誰知又惹出了風波。有個太監不識字,把一個「福」字貼倒了,當晚誰也沒有發現。第二天,太后出來欣賞對聯和「福」字,正巧看到,剛要發怒,腦子轉得快的李蓮英急忙上前說:「老佛爺請息怒,這是奴才有意把它倒著貼的。這『福』字倒貼,就是『福』倒了。福到了,不是大吉大利嗎?」慈禧聽後,轉怒為喜,不但沒懲罰那個太監,還賞了他幾兩銀子。後來這個習慣傳到了民間,成為一種風俗。

2、萬年創建曆法說

  相傳,在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有了想把節令定準的打算。一天,他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測定一天的時間,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啟發了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輪迴一次,天時的長短就重複一遍。  萬年帶著日晷和漏壺去見皇上祖乙,對其講清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後感到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台和漏壺亭。並希望能測准日月規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曆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萬年測試曆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刻著一首詩: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  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  知道萬年創建曆法已成,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著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說:「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

聽慣了年獸的傳說,聽完這兩個故事,是不是覺得第一次聽說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ep2H6W8Bgx9BqZZIfV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