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時應急造的一艘航母,因為「撞船」惡名遠揚,空船殼被中國買來

2019-09-10     國家人文歷史

文 | 周明

很多人都知道中國海軍的第一艘航母「遼寧」號前身是蘇聯的「瓦良格」號,但很多人不知道在「瓦良格」號之前,中國就曾買過三艘航母,第一艘就是早在1985年以廢鋼鐵名義購買的澳大利亞「墨爾本」號。

「墨爾本」號原來是英國海軍的「尊嚴」號(HMS Majestic),舷號R77。是英國海軍「巨人」級輕型航母的第十一艘。從「尊嚴」號開始的6艘航母和「巨人」級前10艘航母相比,有了一些改進,增加了飛行甲板面積和機庫裝甲厚度,所以有人也將這6艘航母單獨列為「尊嚴」級。

「尊嚴」級建造的1943年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進行到最緊張的時刻,因此這6艘航母都是急就之章,為了縮短建造周期儘快建成服役,英國人竟然採用商船標準使用普通鋼板,因為他們完全是為了戰爭的急需而建造,所以本來也不打算用多久,準備戰爭結束就報廢拆解。

不過戰爭的進程比英國人估計得更快,「尊嚴」號下水時已經是1945年2月,勝利已經在望,他們對航母的需求也不是那麼急迫了,所以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時,6艘「尊嚴」級(六號艦於1945年9月下水)全部停止舾裝。不久就準備按計劃拆解,但澳大利亞和加拿大海軍對「尊嚴」級航母表達出了引進意向,因此又有3艘陸續重新開工。「尊嚴」號於1947年重新開工,此時噴氣式戰機已經逐漸取代螺旋槳飛機,考慮到了搭載噴氣式飛機的需要,特地增加了斜角甲板和蒸汽彈射器。1955年「尊嚴號」建成後和「可怕」號一起以830萬英鎊的價格賣給了澳大利亞,改名為「墨爾本」號。

1969年6月3日,在與美國海軍的聯合演習中,澳大利亞「墨爾本」號航空母艦將軍「伊文思」號驅逐艦撞沉

「墨爾本」號建成時標準排水量1.42萬噸,滿載排水量1.8萬噸,可以搭載37架艦載機,只能算是輕型航母。但在航母發展史上卻以「撞船大王」而惡名遠揚。

從1957年10月28日和「藍卡」號驅逐艦相撞開始,「墨爾本」號的碰撞史拉開了序幕,此後一發而不可收,此後和八艘軍艦、商船相撞,其中兩次撞船事故後果更是極為慘重:

1964年2月10日,「墨爾本」號與「航海者」號驅逐艦相撞,將「航海者」號撞沉,並造成了驅逐艦上82人喪生。1969年6月3日,在與美國海軍的聯合演習中,將美軍「伊文思」號驅逐艦撞沉,造成73名美軍水兵死亡。

這幾次撞船事故雖然不全是「墨爾本」號的責任,例如這兩次最嚴重的事故就都是驅逐艦的原因,但「墨爾本」號「撞船大王」的惡名已經盡人皆知。

到了20世紀80年代,這艘本來只是戰時應急建造的航母,已經服役近40年,加上多次撞擊事故也對船體造成了一定損傷,所以澳大利亞海軍讓「墨爾本」號退役,在拆除了全部設備後作為廢鋼鐵出售。

1985年,中國聯合拆船公司以150萬美元的價格買到了「墨爾本」號。這是中國第一次零距離接觸到真正現代意義的航母,因此海軍裝備部組織了一支專家團隊對「墨爾本」號進行了全面細緻的勘測、拍攝,然後再拆解。令人意外的是,雖然「墨爾本」號上武器系統、電子系統甚至動力系統都拆得一乾二淨,但是蒸汽彈射器卻居然沒有被拆除!即便沒有蒸汽彈射器的意外驚喜,就一個什麼都沒有的航母空船殼對於中國海軍的航母發展來說,也是極具價值的。因為這可以讓中國海軍和航母設計建造單位對現代航母有了一個直觀而感性的了解,可以說是中國航母發展漫漫征程的第一步!在當時,或許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甚至包括當年參加對「墨爾本」號勘測的專家——正是這樣一艘形同廢鋼鐵的「墨爾本」號,卻是中國航母發展的敲門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egUefm0BMH2_cNUgzOP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