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司法廳發揮職能優勢 勇做法治山東建設排頭兵

2019-10-25     渝北檢察

8月21日,山東省司法行政系統培訓班在青島開班,來自省司法廳各部門、所屬各單位,全省16個地市及全部縣區司法局長(黨委書記)230多人參加了為期4天的培訓。培訓班採取個人自學、現場教學、專題彙報等形式,通過專題輔導、觀看主題教育影片、分組討論,傳達學習全國、全省政法系統有關會議精神和部、省領導批示精神。

「今年以來,全省司法行政系統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在省委、省政府和司法部的正確領導下,立足『一個統籌、四大職能』,堅持改革創新,在新起點上實現了新發展。」山東省委依法治省辦副主任、省司法廳黨委書記、廳長解維俊在開班式上說。

一年來,重組後的山東省司法廳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瞄準改革發展的「堵點」,抓住群眾關切的「痛點」,找准服務中心大局的「結合點」,全面履行各項職能,助推法治山東建設,為打造享譽全國的平安山東法治山東「金招牌」貢獻司法行政力量。

統籌法治建設一體推進

今年5月,《法制日報》記者跟隨由山東省委全面依法治省辦組織的食品藥品專項督察組,深入濟南、濰坊、臨沂、聊城4個市,圍繞食品藥品監管執法司法8個重點領域開展督察。此次活動成立兩個督察組,由教育、公安、司法行政、衛生健康、市場監管等單位業務骨幹、相關領域專家組成,全方位了解各地食藥監管執法司法情況,並對督察過程中發現的安全監管問題要求限期整改。

這是山東省在食品藥品監管領域組織開展的一次專項法治督察。山東組織起草《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員會法治督察辦法》,推動法治督察列入2019年省委督查計劃,並將法治建設成效納入省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和省直機關績效考核。

「機構改革賦予司法行政機關統籌協調法治工作的職責,成為法治綜合部門,是推進法治建設重要直接的總牽頭部門,而不是原司法行政部門和原政府法制部門職能的簡單相加。」解維俊說,司法行政系統要始終堅持把統籌法治建設作為重要職能,整合各方面資源力量,建立健全上下貫通協同高效的工作體系,推動依法治省工作有序開展,實現法治山東、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三大任務一體推進。

一年來,山東省委、省政府印發了《平安山東法治山東建設三年規劃(2019-2021年)》,省委辦公廳印發了委員會工作規則、協調小組工作規則、委員會辦公室工作細則;制定了《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員會2019年工作要點》,制定《工作任務清單》,將重點工作分解為97項具體任務,落實到34家責任單位,組建立法、執法、司法、守法普法4個協調小組,推動省委和委員會決策部署落實落地;研究制定了支撐山東法治政府建設的標準體系,紮實推進法治政府示範創建活動;探索建立「法治山東建設」指標體系、領導幹部述法、任前考法等制度,嚴格落實黨政主要負責人履行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規定。

重組後的山東省司法廳把隊伍建設作為事業發展的重中之重,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政法隊伍革命化、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建設的總體要求,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制定幹部教育培訓規劃,提高了司法行政隊伍專業化水平。

法律服務全覆蓋零距離

「這是供貨商和企業之間的買賣合同糾紛,你們要去法院起訴,才能要求供貨企業返還供貨款……」今年初,煙台市一家經銷企業人去樓空,100多名供貨商聚集到一起聲稱要鬧事,有人撥打「12348」熱線求助,經過引導,他們轉到法院起訴,一場即將發生的群體事件成功化解。

今年上半年,山東省司法廳公共法律服務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績單:12348熱線解答法律諮詢11.5萬餘人次,辦理各類公證事項39萬件,辦理法律援助案件6.3萬件,完成各類司法鑑定6.2萬件,化解各類糾紛14萬件,全省律師擔任各類法律顧問6.1萬家……

「一組組數據展現的是政策的溫度、民生的改善,更是全省司法行政人背後的『功夫』。」解維俊說,全省司法行政系統始終牢固樹立司法為民宗旨,把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作為服務群眾最廣泛、最直接、最貼心的民生工程來打造,「這一系列民生亮點,或切中社會痛點,或回應群眾多層次多樣化法律服務需求。」

濟南市法律援助中心打造法援在線平台,老百姓足不出戶即可申請法律援助。濱州市法律援助中心創新實行「律師點援與案件指派相結合制度」,把所有法律援助律師按類別分別公示,困難群眾在接受法律援助時可自主選擇援助律師,法律援助機構根據受援人意願指派律師,有利於受援人與援助律師之間的溝通,讓法律援助更加精準,全面提升了受援人的法律獲得感。

近年來,山東省司法廳對標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加快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結合山東實際,大力推進公共法律服務實體、熱線、網絡三大平台建設,基本實現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工作站、工作室、村(居)法律顧問全面覆蓋,「12348」已經成為老百姓耳熟能詳的號碼,在引導群眾理性表達訴求、依法維護權益等方面打通「最後一公里」。

營造最優法治營商環境

今年7月,山東省司法廳接到群眾來電來信,反映濟寧市人民政府2017年出台的行政規範性文件《濟寧市主城區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徵收使用管理辦法》(濟政發〔2017〕20號)存在違反相關法律法規,排除、限制民營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條款等問題。

在山東省司法廳及時跟進督導、濟寧市司法局的協調溝通下,相關部門結合實際組織起草了《濟寧市主城區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徵收使用管理暫行辦法(草案)》。經過合法性審核及專家論證後,提請市政府常務會議、市委常委會議審議通過。9月3日,濟寧市政府印發《濟寧市主城區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徵收使用管理暫行辦法》(濟政發〔2019〕12號),同時廢止了濟政發〔2017〕20號及相關配套文件。

「這次群眾意見的辦理,對各地各級政府轉變職能、優化營商環境具有典型示範意義。」解維俊說。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山東著力營造良好的法治營商環境。

日前,山東出台全國首部以新舊動能轉換為主題、促進高質量發展的地方性法規《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促進條例》,條例已於10月1日實施;《山東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草案)》也於9月份公開徵求社會各界意見。

一年來,山東省司法廳積極部署開展打造最佳營商環境法律服務專項行動、民營企業「法治體檢」專項活動,加快涉外法律服務業發展,建設涉外律師領軍人才庫,推動設立全國首批法律服務交流合作基地,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助力優化政務服務環境,牽頭開展證明事項清理,部署啟動證明事項告知承諾制試點,進一步推動簡政放權、優化營商環境。

「法治是改革開放的核心動力,創新創業創造離不開法治的保障。圍繞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我們將持續提升司法行政工作水平,以法治建設激發創新創業創造新動能,促進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解維俊說。

記者 姜東良 梁平妮 通訊員 畢於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efFyAW4BMH2_cNUgjgb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