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秘老建築背後的故事之原美國領事館

2024-05-05   哈爾濱新聞網

原標題:尋秘老建築背後的故事之原美國領事館

為更好地發掘南崗區特色歷史文化資源,展現區域深厚文化底蘊,掀起全民了解、保護、熱愛不可移動文物的熱潮,日前,南崗區文化體育和旅遊局策劃推出《尋秘·悅游——南崗老建築背後的故事》系列內容,帶領廣大市民、遊客共同探尋南崗區每一處歷史建築的前世今生。此次讓我們一起走進東大直街291號,了解原美國領事館的故事。

在哈爾濱最忙碌喧鬧的南崗商圈,在距離秋林公司東向不遠的公交站台後,有一棟黃色的三層小樓。每天有不計其數的人或在此等車、或從它面前匆匆而過,熙來攘往,卻很少有人留意它。大概沒有誰會想到,這座並不引人注目的小樓就是原美國駐哈爾濱的總領事館。畢竟和「山姆大叔世界警察」的高調形象相比,這棟建築太低調了。

雖然領事館低調,但是美國在哈爾濱的行事並不低調。1898年中東鐵路開始修建,俄國人的勢力控制了極有擴張潛力的中國東北。第二年,剛從美西戰爭中得到喘息機會的美國就先後向英、俄等六國政府提出在中國實行門戶開放、貿易機會均等的照會。1902年,它要求俄國放棄獨占東北,允許各國在俄國的勢力範圍內進行工業投資、利益均沾,然而這些建議都被沙俄拒絕了。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為了阻止俄國或日本勢力獨占中國東北,美國總統西奧多· 羅斯福在日本與俄國之間推行均勢政策,在戰爭後期積極調停斡旋,促成了日俄和談。如其所願,日俄戰爭後,哈爾濱對世界開放了。

1907年1月14日,俄國首先在哈爾濱設立了領事館,僅僅隔了7天,美國也設立了駐哈爾濱的領事館,成為哈爾濱的第二個外國領事館。首任領事為費希爾,館址位於大直街上吉林街與阿什河街之間。1920年,美國駐哈爾濱領事館遷至新買賣街的一棟二層建築內。這棟建筑後來成為哈爾濱電業公司。現在位於果戈里大街341-349號,已加建為四層。

1924年美國領事館最後一次搬遷,由新買賣街遷到大直街上猶太人大衛·德里金名下的一幢大樓里,這就是現在東大直街291號這棟建築。1921年12月,美國駐哈領事館升格為總領事館,領事金經司升為總領事。

在哈爾濱的美國人其實很少,最多的年份也不過百人,其中領事館的人員就占了近十分之一。但人少能量大。1915年,美孚石油洋行在埠頭區沙曼街(現道里區霞曼街)開辦,並在埠頭區炮隊街(道里通江街)、傅家甸許公路(道外景陽街)、新市街車站街(南崗紅軍街)、馬家溝南教堂街(南崗革新街)各設售油台一處,幾乎壟斷了哈爾濱的石油市場。信昌洋行、貿大洋行、嘎留克洋行等都是實力雄厚的大型商業機構,大都從事軍火、鋼鐵、電氣、罐頭、紙張等商品貿易。1917年,在哈美國商人又成立了哈爾濱美國商團,專門從事美國商品經哈爾濱向俄國轉運的銷售業務。

哈爾濱也是美國在中國東北的金融中心。美國花旗銀行、信濟銀行、中華懋業銀行、中美商業銀行等紛紛在哈爾濱落戶。其中的花旗銀行即美國在中國東北的金融中心,也是哈爾濱外資銀行和保險業的大亨。據1931年統計,美國在哈爾濱就有聖保羅保險公司、丹凰保險公司、德凰保險公司、大通保險公司、新大陸等34家保險公司。

美國人還在哈爾濱新建、擴建了一大批工廠。美國工業公司、花旗製藥公司、振昌德機器油坊、尼格果也維兄弟汽車公司、公懋洋行修配廠、花旗公司豬鬃廠、裕大機器油坊、阿利洋行精米所、輔隆有限公司汽車修配廠等都在市場上占有很大份額。其中的美國萬國農具公司即當今世界農機行業五大巨頭之一的美國凱斯紐荷蘭公司的前身。

1909年,萬國公司就派出農技專家到中國東北開展市場調查,先後在海參崴、哈爾濱開設分公司;1913年在哈爾濱發展了一家農機代理商,其分公司坐落在斜紋大街(現經緯街)上。1926年,花旗銀行從法國人手中收購了阿什河糖廠,同時又控股了永勝麵粉公司等。

除了上述充滿實幹精神的美國工商金融業外,美國人面對哈爾濱還有一大批沒有成功的熱切夢想:

  • 1908年美國金融大王希夫曾鄭重提出國際貸款中國,贖買中東鐵路的倡議;
  • 1909年美國國務卿諾克斯提出「諾克斯計劃」,要把中國東北所有的鐵路都置於一個公共機構之下由願意參與的國家共同出資貸款中國;
  • 1911年美國駐哈領事費希爾與吉林西北路分巡兵備道兼濱江關監督李家鰲共同簽訂密約,計劃要在哈爾濱附近開設一家大型機械化農場,但由於清王朝倒台此項計劃亦遭擱淺。

俄國十月革命時,美國領事館聯絡其他西方領事館支持遠東護國法團,組織干涉軍出兵蘇俄。1920年,中國政府宣布收回中東鐵路及其附屬地主權,美國領事館聯合英、法、日領事館封存地畝檔案,要求對中東鐵路實行國際共管,竭力阻撓中國政府收回附屬地主權。

1932年哈爾濱淪陷後,哈爾濱美國領事館並未關閉。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成為日本敵國,領事館隨即被日軍查封。最後一任領事路易·蓋爾及全部館員被軟禁在館內,大半年之後繞道南非被遣送回國。抗戰勝利後的1945年秋,美國曾意圖恢復哈爾濱總領事館,但因局勢未穩,最終作罷。美國駐哈爾濱總領事館的歷史至此終結。

如今,東大直街291號這棟小樓臨街的一層和地下室都已改為商業門市用房。人們在這裡購物、用餐……這棟老建築在繁華的秋林商圈書寫著新的歷史。多少人從這棟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筑前走過,卻從不知它的身世。這棟樓正面的保存狀況還不錯,米黃色的牆體、白色的線腳、弧形窗、女兒牆、陶立克柱、三角楣..……這棟小巧而精緻的小樓或許就是匆匆過客那抬眼間的驚鴻一瞥。

穿過樓旁的門洞來到東大直街291號的後院。與塗刷成米黃色的牆面不同,建築背面是極具復古感的紅磚牆體,門窗依然保持著原有的形態。拉開緊靠牆角的木門,地面上還保留著以前的黑白格地磚,高大的樓梯上裝飾著新藝術運動風格的鐵藝欄杆。似乎都在告訴你:它氣度依然,一束陽光從高高的窗口灑下,仿佛已穿透歷史的塵埃,默默訴說著前世和今生。

來源:哈爾濱新聞網

記者:梁可心

編輯:梁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