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不花去出家?」
大家敢想像嗎?這位來自香港的何寶生身後坐擁267億,多到根本花不完!
但何寶生偏偏另闢蹊徑,選擇了一條誰都沒有想到的人生道路。
所以,他究竟為何會在一晚上花光一個億後,毅然決然選擇放棄267億,去做了一件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何寶生前半生的「人生贏家」劇本,1967年,何寶生在香港一個富裕家庭出生。
他的父親白手起家,創立了香港寶生銀行,經歷了千辛萬苦,掙來的錢都是血汗錢,才讓何寶生能夠坐擁200多億的天價財富。
何寶生是家裡的獨子,從小就沒為吃穿發過愁,豪宅、名車、私人飛機樣樣都不缺……
這些對一般人來說很遙遠的東西,對他而言就是日常生活中容易得到的。
何寶生不僅家境優越,還長得帥氣又有才華。
他從小學習成績優異,後來被送到加拿大留學,學習室內設計。
回國後,他有一次意外被一家唱片公司看中,就這樣走進了娛樂圈。
何寶生的演藝事業可謂一帆風順。
他先後出演了《燃燒歲月》、《白髮魔女傳》、《笑傲江湖》等多部膾炙人口的電視劇,塑造了許多經典的角色,其中尤以《笑傲江湖》中的「林平之」一角最為深入人心,他也因此獲得了「最帥林平之」的稱號。
除了演戲,何寶生還推出了自己的個人專輯,在歌壇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他與當時香港娛樂圈的眾多大咖都有合作,例如劉青雲、古天樂、陳法蓉很多很多……
原本他的星途是一片的光明,前途也是不可估量的。
然而,誰都沒想到,就是在這樣的光鮮亮麗背後,何寶生的內心卻始終無法得到平靜。
他享受著物質帶來的快樂,也經歷著愛情的甜蜜和苦澀。
他跟不少女明星都傳過戀情,但最後都沒能走到一起。
感情的失意,讓他對愛情逐漸失去了信心,也讓他開始反思人生的意義。
有可能是生活過於無趣,所以何寶生開始找尋人生充滿了激情新鮮感的事情,就是這樣他才開始了賭博,畢竟他也有錢不怕輸。
之後的日子,他經常去賭場,出手大方,動不動就揮霍成千上萬。
據說,他最多一次一晚上就輸掉了一個億,但他卻毫不在意,仿佛這些錢對他來說,只是過眼雲煙。
在外人眼裡,何寶生的生活過得既自在又開心。
錢多到幾輩子都花不完,不是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嗎?「用錢能解決的那都是小事。」
但只有他自己知道,這種「自由」是建立在物質基礎上的,是虛無縹緲的,並不能填補他內心的空虛。
何寶生就像一隻被關在金絲籠里的囚鳥,他既渴望自由,又渴望著藍天。
他渴望掙脫束縛,尋找真正的自我,但又不知道該何去何從。
2005年,38歲的何寶生做了一個大家都沒想到的決定——他出家了。
他放棄了267億家產的繼承權,來到了香港大嶼山寶林禪寺,剃度為僧,法號「道生」。
這個消息一出來,瞬間就讓輿論鋪天蓋地的襲來。
有的人說他精神出了問題,有的人覺得他是在炒作,還有的人認為他是想逃避現實。
對於何寶生而言,這其實是他經過認真思考後做出的決定,是他想要自我救贖的一種方式。
但其實,只有何寶生自己知道,他與佛家的緣分早已根深蒂固,從小就開始了。
他小時候非常怕鬼,經常做噩夢,不敢一個人睡覺。
他的母親為了幫助他克服恐懼,便經常帶他去寺廟拜佛,給他講佛經故事。
在佛法的影響下,何寶生慢慢地克服了恐懼,內心也漸漸平靜了。
他對佛教產生了興趣,經常翻看佛經,思考生活的意義。
進入娛樂圈後,何寶生經歷了名利的誘惑和感情的挫折,這讓他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物質的享受並不能帶來真正的快樂,反而會讓人迷失自我。
他渴望找到一種能夠讓自己內心平靜、獲得解脫的方式,而佛教,成為了他最終的選擇。
出家後的何寶生,開始了一種和從前完全不同的生活。
他住在寺廟裡簡陋的禪房中,每天早起誦經、打坐、參禪。
還要和其他僧人一起做一些體力勞動,例如種菜、做飯、打掃衛生等等。
他不再穿名牌服裝,不再開豪車,也不再出入燈紅酒綠的場所。
他遠離了城市的喧鬧,過上了簡單卻充實的日子。
對於外界的議論,何寶生從不理會。
他潛心修行,一心向佛,希望能夠通過修行,找到真正的自我,獲得心靈的解脫。
曾經的「寶生大少爺」,如今的「道生師父」,在旁人看來,他放棄了令人艷羨的物質生活,選擇了一條清苦寂寥的修行之路,這樣的轉變未免太過不可思議。
但對何寶生來說,這卻是他「自我覺醒」的必然選擇。
在大嶼山寶林禪寺的青燈古佛旁,他不再是那個被聚光燈包圍的明星,也不再是那個揮金如土的富家子弟。
他只是一個普通的修行者,用最簡單的方式,感受著生命的真諦。
這可能就是何寶生後半生的「自我救贖」吧。
何寶生出家的消息當時鬧得沸沸揚揚,也讓大家開始思考金錢和自由的關係。
許多人難以理解,為何有人在坐擁常人幾生都無法耗盡的財富之際,竟決然放棄所有,去追尋那清苦簡約的生活。
在信息爆炸的網際網路時代,各種「成功學」的雞湯文充斥網絡,財富、名利、地位,這些被視為「成功」的標誌,成為了無數人追逐的目標。
然而,何寶生的故事卻告訴我們,擁有財富,並不等同於擁有幸福;物質上的富足,也未必就能帶來精神上的自由。
何寶生在前半生,幾乎擁有了一切物質上的享受。
他能夠隨心購置所需之物,盡享心之所向的生活,全然無需有任何的顧慮。
但他心裡總是覺得空蕩蕩的,找不到方向。
他曾經在接受採訪時坦言:「我以前的生活,就像是被困在一個金絲籠里,雖然衣食無憂,但卻失去了自由。我每天都在想,我到底想要什麼?我的人生意義在哪裡?」
自從他接觸了佛教之後,才算真正的找到了答案,找到了生活的意義。
佛教的教義,讓他明白,真正的自由,不是來自外在的物質世界,而是來自內心的平靜和解脫。
於是,他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出家,放棄了億萬家產,過上了簡單而規律的生活。
他每天早起誦經、打坐,用心感受著佛法的智慧,體會著內心的平靜。
對於他來說,267億與一缽齋飯,並沒有什麼區別。
他追求的不是物質享受,而是精神上的滿足。
所以這就是何寶生對「自由」的重新定義。
何寶生出家後,幾乎與外界斷絕了聯繫。
他婉拒了所有採訪邀約,摒棄了全部商業合作,心無旁騖,於寺廟中潛心修行。
2008年,香港有新聞報道說,一個小偷潛入寶林禪寺偷東西,結果被何寶生髮現了,當場就被抓了起來。
何寶生出家後,很少公開露面,這次算是其中之一。
消息傳出後,很多記者蜂擁而至,希望能夠採訪到他,但都被他婉拒了。
他只是淡淡地對記者說了一句:「我只是做了一個普通人應該做的事,沒什麼好報道的。」
這句話,也道出了他出家後的心境。
他已非昔日備受矚目的明星,亦非一擲千金的富二代。
如今,他僅是平凡的修行者,一個渴望借修行求得解脫的尋常之人。
所以,說每個人都有行使選擇自己「自由」的權利。
何寶生的故事可能無法複製,也不代表大多數人的情況。
但它卻引發了我們對人生的思考:什麼才是真正的自由?什麼才是真正的幸福?可能每個人心裡的答案都不太一樣。
有人追逐財富與名利,有人渴慕愛情和家庭,有人尋求精神的解脫,亦有人嚮往簡單的快樂,每個人的追求皆不相同,盡顯人生的多元。
但無論追求什麼,都應該明白,真正的自由,是來自於內心的選擇,是來自於對自身價值的肯定,是來自於對人生意義的追尋。
何寶生用他的選擇,詮釋了另一種人生的可能性。
他讓我們明白,即使在物慾橫流的社會,依然可以保留內心的純凈,依然可以追尋自己想要的生活。
他的故事,也讓我們對「自由」一詞,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自由並不是隨心所欲,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也不是逃避現實,不承擔責任。
真正的自由,是擁有選擇的權利,是在紛繁複雜的塵世中,堅守本心,不迷失方向,最終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恰似何寶生,其決然皈依佛門,專注潛修。
對於他來講,此乃至上的自由。
大家對於他的這個選擇有何感想呢?
歡迎留言評論……
參考信息源
【1】官方BBS論壇《香港帥哥明星何寶生出家做和尚》2007年10月15日
但為提升文章可讀性,細節可能存在潤色,請理智閱讀,僅供參考!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繫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