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以「米飯之國」自居的島國,突然之間,超市裡的米袋比熊貓還稀罕,家家戶戶為了一袋米排隊搶購,這畫面是不是夠離奇?
沒錯,這就是2024年8月以後的日本,一個本該金秋送爽的季節,卻意外地被一場「米荒」風波席捲。
「日本不是號稱大米自給率接近100%嗎?怎麼連飯都吃不上了?」這不僅是日本民眾的困惑,也是全球吃瓜群眾心中的大問號。
今年夏天,日本的大米價格像坐上了火箭,噌噌往上漲。據統計,8月份全國大米平均零售價格同比上漲了12%,部分地區更是飆到了20%!超市貨架上,大米區域空蕩蕩,取而代之的是醒目的限購提示:「一戶一袋,多了不賣。」這場景,簡直比雙十一搶購還刺激。
面對「米荒」,人們直接在社交媒體上喊話政府:「咱那麼多儲備糧,是時候開倉放糧了吧?」結果,農林水產省(農業部的日本版)淡定回應:「放糧?那可不行,會擾亂市場的。」就差下一分鐘說出那句「穀賤傷農」了。
這理由,聽起來既專業又無奈,但民眾心裡那個急啊,簡直比熱鍋上的螞蟻還難熬。沒有儲備糧,但飯還是要吃的,於是只能排隊到各個超市搶購大米,這也就有了開頭提到了「限量」供應的事了。
你以為這只是簡單的市場波動?錯了!背後可是有一連串的「神助攻」。
先是8月初的地震警報,嚇得民眾紛紛囤貨;緊接著,颱風又來湊熱鬧,把稻田吹得七零八落,收割時間一推再推;再加上暑假和盂蘭盆節的雙重假期效應,進貨量銳減;還有去年夏天的極端高溫,直接給稻米產量來了個「腰斬」。這一連串的打擊,簡直是給日本的大米供應來了個「團滅」。
從今年5月開始,日本的米價就已經連續3個月上漲了,並且行業內對今年全年的米價都持普遍看漲的心態。
你可能會問,日本不是大米自給率接近100%嗎?怎麼就這麼脆弱?
問題就出在這裡。日本人的大米消費量和產量都在逐年下降,但奇怪的是,他們不僅不進口,反而還出口!這背後的邏輯讓人哭笑不得:因為吃大米的少了,種的也少了,剩下的就拿去賺外匯了。簡直人禍比天災更可怕。
結果,當真正需要大米的時候,才發現自己的「糧倉」其實已經空空如也。
說到這,就不得不提日本的農業協會(JA)了。這個組織,不僅掌控著大米的價格,還經營著銀行,手裡握著大把的錢在資本市場裡翻雲覆雨。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他們甚至能影響政府的決策,讓農民在補貼和減產之間徘徊,最終導致了稻農數量的銳減和糧食安全的隱憂。
日本的「米荒」事件,不僅僅是一個糧食短缺的問題,更是對全球糧食安全的一次深刻警示。
它告訴我們,無論一個國家多麼富裕、多麼發達,都不能忽視糧食安全這個根本問題。對於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來說,更是要時刻繃緊這根弦,堅持立足國內、保障糧食生產能力,確保我們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