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師、大廠碼農過勞猝死,我們還有機會逃離內卷嗎?

2022-02-24   遇言不止

原標題:建築師、大廠碼農過勞猝死,我們還有機會逃離內卷嗎?

創新本身就是在將蛋糕做大,新的科學技術、新的生活方式, 都會產生大量財富。

——遇言姐

兩條令人難過的熱搜——

一名26歲的建築師,一名28歲的程式設計師,疑似過勞過世

這兩個年輕人,一個在上海,一個在北京,工作單位均為上市公司;受過高等教育,從事專業工作,怎麼也算是體面的中產了,可日子過得聽著也不咋樣。

28歲的程式設計師妻子剛懷孕兩個月,因為無法獨自負擔2萬1的房貸,已經打算賣掉房子,回江西小縣城待產,現在的消息是公司願意提供撫恤金。

而26歲的建築師,一天工作12個小時,有時干到凌晨4點,就這樣熬著也沒能賺到啥錢,畢業三年工資漲了不到3萬,跟陌生人分租一套房,人沒了室友都不知道。

雖然所有證據都顯示這名員工所在的公司有嚴重加班現象,但是 該建築設計事務所拒不承認,並且以「非工作時間、非工作地點、非工作原因」拒不承擔責任。

兩條新聞代入感太強,對社畜們的觸動極大。

大家又無可避免地談到了一個問題—— 內卷

咱們到底還有沒有可能逃離內卷?

先糾正一個概念。

很多媒體說「內卷」這個詞來自英文involution,實際上,大部分英語母語的人都沒聽過這個詞。

內卷最恰當的翻譯是 rat race(老鼠跑圈)—— 小倉鼠在轉籠里跑個不停,實際上一直都在原地沒動,做的是無用功。

從宏觀角度談內卷,遇言姐沒啥好講的。

一個社會突破內卷的方式,只有靠創新來把蛋糕做大。中美之間爭得激烈,也是因為雙方都知道第四次科技革命在哪裡爆發,哪裡就能贏得未來。

大勢就先不談了,說說個人的事吧。

遇言姐最近的感觸是——

如果一個遊戲太難玩,那就別玩兒了,說明方向不對

先說說建築行業。

遇言姐之前就寫過一篇文章,特別提到不要進入建築行業。

建築這行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了, 專業本身也太過古老,既沒有創新,也沒有爆點。

甲方搶著拍錢求乙方出圖的盛況再也不會出現了,也別安藤忠雄、卡拉特拉瓦了,看看已開發國家的現狀就知道,現代建築不需要大師,核心觀念是環保節能。

在國外,城市規劃比建築設計的待遇好一些

如今的 建築業紅利散去,聽著高大上,實則是勞動密集型行業。

要說公司壓榨員工吧,公司自己也掙不著錢。

基本每家建築設計公司都面對著收款難、產值低的境況。

一個項目半年改5、6次還暫停,怎麼可能有產值呢?

Over worked,Under paid,學時還長,學費還貴,考證還難,圖啥呀

建築師在已開發國家早就是這個情況,是所有持證專業工種中薪水最低的,別說跟醫生比了,跟護士、老師都不在一個檔次,還被很多藍領行業吊打。

在美國,建築師的年薪最高不到9萬美元,是個天花板很低的職業,遠不如卡車司機掙得多

油管上有個同濟+哥大的哥們兒的吐槽。

這哥們兒中外一路名校,能力不可謂不強,學習不可謂不拼,可惜行業的陰溝里註定漂不起來大船。

碩士畢業後,實習單位每月只給500美元補助, 轉正後的起薪也不過才4萬美元,僅比紐約州的最低工資高一點。這個錢在紐約真不知道如何生存下去。

小哥說的情況跟我了解的差不多。

遇言姐以前在加拿大時認識3個學建築的朋友,現在都不在事務所乾了,一個做地產經紀,一個做舊房翻新,一個自己拉了個施工隊做庭院,收入都比做建築師不知翻了多少倍。

事實上,不光建築行業,但凡是實體工程中,設計費占比都很低,低到跟材料和施工比起來可以忽略不計

未來20年,國內的能源、交通、基建,全面飽和,養老金支出壓力也會使得地方政府無法再闊綽地大幹快乾,中國的建築師很可能會掉入跟國外建築師差不多的狀態。

國家大開發的時期,項目多,而且都是大型項目,那時候錢是真好賺。

現在呢,建築規劃的學生越來越多,項目量反而是在急劇減少。

別想著什麼越來越吃香,就算以後這個行業迴光返照,吃到下波紅利的也不是你了。

別捨不得沉沒資本,當斷則斷吧。

如果實在不想離開建築行業,要麼你離錢近,要麼離施工近,都比做紙上談兵的設計師靠譜。

再說說碼農行業。

碼農如今是全世界最好找工作的專業,英語不好都沒關係,也不講究學歷漂亮,能幹活兒就行。

看到過世的男生每月房貸2萬1,遇言姐也是唏噓。

這麼貴的月供,在加拿大都可以供個大house了,程式設計師在哪兒干不是干,要有這個本事何必在國內死磕呢?

先不說矽谷那些大廠,在相對懶散的加拿大,計算機專業的年薪也能開到一年12萬美元,還不用996加班,也沒有35歲危機。

知乎上, 只有勸碼農出國的,沒有勸碼農回國的。

從江西小縣城到京籍京戶,從江西小縣城到國外定居,講真,後者實現起來還容易些。

以前遇言姐寫過一個高中畢業的廠妹,自學編程,以深圳的電池工廠的流水線為起點,連續數級跳,一路從谷歌外包工跳到ebay合同工,再跳到高盛正式員工,聽起來比玄幻還玄幻。

這妹子名叫孫玲。

前陣子我翻了一下她的公眾號,她還在高盛的達拉斯分部,剛又接到了亞馬遜的面試通知。

有意思的是,孫玲也曾在國內找過工作,HR一聽她的遠程大專和自考大本的學歷,就直接拒了沒有再往下談。

這並非HR傲慢,而是節省篩選成本。既然人家有的是985卷王可挑,自然沒有必要為了孫玲而破例。

放個孫玲妹子的圖

而在相對沒那麼卷的國外,對學歷的要求則要寬容得多,尤其是編程這種實操的專業。

孫玲曾經在兩個月拿到過60場面試,平均每天一場。

連她自己都說,在中國找工作比在美國找工作難多了。

多說一句, 孫玲這一路,既有勇往無前的勁頭,又幸運地找對了市場。

每進一步都會立刻獲得市場的獎賞,這種積極的反饋又促使她繼續前行。

最令我記憶深刻的是,孫玲說: 「其實也沒有特別困難,因為機會真的很多。」

這種「雖然累,但是有回報,有奔頭」的感覺才是我們應該尋找的。

學位不用重讀,連證都不用考,碼農在哪兒不能幹?何不把眼光放遠點。

孫玲近期亞馬遜的面試沒有通過,但對於一個出身底層的姑娘來說,已經是令人驚嘆的自我實現

說起卷這個事兒。

在普遍很卷的當今社會,還是有相對不錯的所在。

關鍵是,我們要有收集信息的能力,要對社會的變化保持敏感,在差異性中尋找機會。

我很贊同油管上那位建築師小哥說的:「自己其實是個喜歡做規劃的人,但是現在看來視角還是太小了,這是生活給予自己的一個極大教訓。」

對的賽道,應該是累中帶著快感的,如果只感覺到累,說明方向走錯了。

要說繞開卷最成功的案例,莫過於谷愛凌了(我知道我最近的「谷含量」有些高了,但我真覺得小谷給了我很大啟發)。

她的世界何止一點兒都不捲,簡直是開弓步步為營沒彎路。

補個習吧,黃莊十日,美國一年,立竿見影。

滑個雪吧,中國稀缺,對手還少,換成俄蘿當道的花滑試試?

誠然,谷愛凌的原動力來自於真心熱愛,但谷媽的戰略統籌也是功不可沒。

最後說說未來吧。

內卷的結果是所有人都是輸家。

創造新的蛋糕,不一定是跟別的國家搶市場,創新本身就是在將蛋糕做大,新的科學技術、新的生活方式, 都會產生大量財富。

在這種情況下,與其焦慮於孩子能否在內卷中卷過別人,不如啟發孩子勇於為世界創造更多機會,讓大家不要相互傾軋得如此辛苦。

這才是未來解決內卷問題的終極辦法。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