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傳》華妃死後,甄嬛為什麼沒能識別出皇帝對她的態度轉變?

2023-12-19   千年史館

原標題:《甄嬛傳》華妃死後,甄嬛為什麼沒能識別出皇帝對她的態度轉變?

在甄嬛陷入純元故衣危機之前,她和皇帝的關係已經出現微妙的變化。當然這離不開皇后在背後挑撥離間,但更多的是皇帝對功臣的介意和防備。

甄嬛是一點點滑入第二次後宮職場危機的。

尤其是她和皇帝就「汪景琪處置」的這場對話,對比兩人此時的對話內容和表達動機,都暗示甄嬛已踏入虎尾春冰的危險境地,甄嬛自己竟絲毫沒有覺察到。

按理說,甄嬛一向是謹慎小心,充滿危機感的人呀,其實華妃死後,她是有危機感的。

比如,囑咐進宮的母親要謹慎:「……父親在前朝得皇上器重,也要避免樹大招風,如今年氏一族銷聲匿跡,而我甄家卻備沐皇恩,還望父親更加謹言慎行。」

比如,會擔心自己遭遇像華妃那樣的下場。

但甄嬛的這種擔憂,方向貌似有點偏,她並不是從華妃的下場意識到皇帝這方面的問題,而是想要比華妃更能鞏固住自己的地位,就如浣碧所說:「年氏她輸在沒有兒子,要是小主能有所出的話,地位一定會穩固的。」

就這一點,甄嬛自己也是著急:「哪就那麼容易想有就有了?溫太醫的藥我一直吃著,可就是一直沒有動靜。」

其實,從甄嬛和浣碧的這幾句對話也能看出來甄嬛的一個問題:

她還是一副打工人心態,把老闆皇帝當作神聖不可侵犯的一方,華妃之死,她雖然也意識帝王之心的狠絕,但她實際上更多的還是認為年羹堯和華妃的下場是因為他們行為太過囂張跋扈,冒犯皇帝的君王尊嚴,所以才會被皇帝趕盡殺絕。

這本身就是甄嬛的認知局限,她是那種很儒家的君臣思想,講究「仁「」義」,對政治抱著一種形而上的理想主義,這也算是她出身士大夫階層的階層局限吧,其實即便甄嬛屠龍之後,她也把皇位給了皇帝的親兒子四阿哥,這就是一種「守節」的士大夫風骨。

回到正題,因為甄嬛的這種認知局限(認知局限已經詳細分析過,點這裡複習),直接導致她對自己當下所處局面的完全錯判!

因為,從戰略宏觀的角度來看,甄嬛搞垮華妃,並非是她一己之力,這更像是「因風吹火,用力不多」,因為搞垮華妃的是整個局勢,皇帝、太后等利益集團才是搞垮年家的真正的背後推手。

說直白些,甄嬛和甄家只不過是被皇帝選中的打手而已,是站在風口上的豬。

甄嬛第一次倚梅園復寵後,迫於生存,她有了很大的野心:想要握住皇帝的心。

可是,搞垮年家這事誤導了甄嬛,讓甄嬛確信,作為政治夥伴和皇帝的知心人,她握住了皇帝的心。所以她全然忽略了皇帝一次次對她的試探和敲打。

相比這個老辣的名利場,離宮前的甄嬛還是太嫩了。

她以為是她握住了皇帝的心,卻不知道是皇帝正好選中了要利用她。

她以為自己和皇帝已經建立了默契和信任度,卻對皇帝作為上位者的「權力焦慮」一無所知。

這就導致她對自己的戰略局面產生了非常嚴重的誤判。

皇帝和她聊「汪景琪處置」這件事之前,其實就已經被皇后挑撥地對甄嬛和她父親有了芥蒂之心。

皇帝主動和甄嬛聊汪景琪的事情,目的就是試探,甄嬛卻習以常地和皇帝討論起來了,甚至還帶著一種夥伴心態指點上皇帝了。

皇帝兇巴巴地敲打她:「你到底是閨閣女兒,不懂得男人的殺伐決斷,誰敢動搖朕的天下,朕就是錯殺,也不能輕縱,因為一旦輕縱,便是拿江山社稷開玩笑。」

皇帝對甄嬛說這番話,就是變相的敲打和提醒:風已經停了,作為打手,你該找准自己的位置了。

其實皇帝在這裡讓甄嬛回碎玉軒住,也是一種暗示,你該回到你本來的位置上去了,做好你一個妃子該做的事。

但甄嬛飄飄然,喪失了這種政治警覺,她在一句「臣妾失言了」之後竟然和皇帝談起了情愛。

她坐在皇帝身邊:「那春天的時候臣妾就能和皇上對著滿院的海棠飲酒,臣妾會在梨花滿地的時候跳驚鴻舞,夏天的時候和皇上避暑取涼。」

皇帝應景說道:「秋日裡朕和你一同釀桂花酒,冬日看飛雪漫天,朕要陪著你,你也要陪著朕。」

看皇帝這麼上道,甄嬛一下子愛情上頭:「嬛嬛要永遠和四郎在一起。」

每次看她倆對話從一開始皇帝不斷試探到敲打甄嬛,再到最後和甄嬛聊愛情,就覺得細思極恐,真的,皇帝絕對是一個掌握人性拿捏女人的高手。

從始至終,皇帝一直占據著絕對的主動權,要捧甄嬛的人是他,現在對甄嬛存有疑慮的人也是他。

而甄嬛呢,她還以為皇帝信任他,拿她當解語花,覺得自己是皇帝心裡特別的那個人。實際上,她高估自己太多了,她以為自己是獵手,其實不過是皇帝的獵物罷了。

而作為獵手,是很難真正愛上自己的獵物的。

可是,每個獵手又很懂如何體貼周全地對待獵物,就像飼養一頭小羊羔,呵護它、養育它,但目的還是為了吃羊肉。(看過我推薦的推理小說《絕叫》的讀者,此處可以結合書里那個神代武對每個他殺害的人的態度)

甄嬛那種少女美好的品質,在皇帝眼中不過是一種情感消遣罷了。

所以這個時候,雖然皇帝和甄嬛嘴上情情愛愛,但其實他做夢喊的仍舊是純元。

甄嬛也如她感慨華妃的那般,她也被枕邊人給算計了。

聰明謹慎的甄嬛為什麼會這樣呢?

最直接的,她還是很年輕,對名利場的了解、對人性的理解都還不夠。

這也就導致她對自己取得勝利的能力過分地高估了,風口在的時候,她志得意滿,但風停的時候,她卻全然意識不到。

所以人們總是喜歡說,

有一些成就的取得,往往是栽一個大跟頭的前兆。

就像甄嬛,她固然遭受了又一次職場滑鐵盧,但是她從此看清了別人(皇帝皇后等等),更看清了自己。

也只有這樣,才清楚地知道自己安身立命的真本事究竟是什麼,即便是風停了,也照樣能好好生活。

所以,我一直覺得,有些失敗和痛苦,是很有意義的。

人這一生啊,有些成長,大抵就是要拿跌倒和摔痛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