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民生,情系三農,感謝閱讀,謝謝關注》
為了振興祁陽檳榔芋產業,規範生產管理,保護消費者利益,依據祁陽檳榔芋栽培技術、加工工藝和地理因素,祁陽檳榔芋正在申報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祁陽檳榔芋」申請保護地域範圍為文明鋪鎮、龔家坪鎮、大村甸鎮、文富市鎮、黎家坪鎮等5個鄉鎮。是祁陽縣蔬菜品種中傳統「名特優」農產品。文明鋪鎮、龔家坪鎮一帶,擁有適合檳榔芋生長的特殊氣候、土類、肥力和養分條件,經過長時期的優化選育與提純復壯,祁陽檳榔芋形成了現今獨特的風味和體大形美的外觀。
祁陽檳榔芋因似「檳榔」外形而得名。個大肉白,白肉上布滿細小紅筋,粉多細膩、香味濃郁,含澱粉率高。口感具有「香、粉、糯、軟」四大特點,具有豆的清香,入口清香味甘,粉而不膩,口感鬆軟,久煮不糊,具有獨特的品質和地域特色。
祁陽檳榔芋的歷史淵源,祁陽檳榔芋種植歷史悠久。康熙《祁陽縣誌》卷七:「芋,一曰蘋頭。《漢書》雲,聞岷山沃野,有蹲鴟(大芋頭,因狀似蹲伏的鴟鳥得名),求遷臨邛」。嘉慶《祁陽縣誌》卷十四「物產蔬屬」記載:芋、薯屬雜糧,「可以助民食者」,「芋葉似荷而長,不圓,水生,莖可為菹。大者魁,小者子。又有旱種者,貧民皆以做飯。《東方朔傳》『關中土宜姜芋』。」同治《祁陽縣誌·物產》中有:「芋,葉似荷而長不圓,水生,基可為菹,大者魁,小者子,又有旱種者,皆作飯。」
新縣誌載,宣統三年(1911年),文明鋪人從廣西平樂縣帶回「檳榔芋」新品種(因形似檳榔,當地俗稱),種于田坎溝邊。40年代擴種到成片稻田,1958年祁陽調整種植業結構,開闢檳榔芋專用田,檳榔芋生產迅速發展。1986年全縣種植面積達3107畝,總產2482噸,遠銷衡陽、長沙、廣州、香港、澳門等地。祁陽文明鋪被譽為「檳榔芋之鄉」。當地老農認為,文明鋪的氣候土地適宜種植檳榔芋等經濟作物,而不適合種植水稻。文明鋪有俚語:「種姜種芋,富貴足也;稻穀稻草,窮斯濫也。」
主產區文明鋪鎮、龔家坪鎮等地處於「衡邵乾旱走廊」核心地帶,充足的光照和適宜的土壤環境,由於特殊的氣候和土質,經長時間的自然選擇和人工培育,造就祁陽檳榔芋獨特的外形和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