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川雅之:成為一隻知性的野獸

2020-12-10     造就

原標題:黑川雅之:成為一隻知性的野獸

黑川雅之是一位非常喜歡探討人與自然的設計師,他習慣性的會從「原點」出發、立在古今縱軸的刻度尺上、重新思考個體與世界的關係。與其說他是一位設計大師,倒不如說他對生活、慾望以及生命看的透徹。

在《日本的八個審美意識》一書中,黑川雅之提出,19世紀開啟了歐洲文化,20世紀開啟了美洲文化,而在21世紀,亞洲文化即將開啟。西方的思想在於「填滿」,而東方的美學強調「留白」。

空故納萬境,它是那麼曖昧,那麼的感動,而美就在這一瞬間誕生了。

黑川雅之設計作品

「世界是一個連續性整體,所謂概念,是對意義隆起的部分的定義。」黑川雅之一直強調著「融合」與「依存力」,他認為今後的世界不應拘泥於國家,而應進入文化圈的時代,超越國家概念的文化圈概念是一切的起源、也是時代的趨勢。

那麼,不同地域的文化圈是如何形成的?為何會產生差異?西方的「知」與東方的「美」是如何誕生、自立並相互依存?而我們又該如何通過「設計」來尋找知與美、中庸平衡的極樂凈土?

在上海設計之都十周年工業設計主線論壇上,黑川雅之藉機表達了他對設計與東西方文化歷史淵源的見解。

黑川雅之 日本建築師、工業產品設計師日本工業設計師協會主席

在我看來,科學是關於「知」的學問,而藝術則是關於「美」的學問。

「戴馬克松地圖」是美國建築師巴克敏斯特·富勒發明的一種表現形式,地圖上顯示的非洲奧杜威峽谷被認為是人類最初出現的地方。

那之後,人類開始移動,前往了古希臘、古印度等地區,也慢慢產生了各種「文明」,這是我對人類最初的文化的理解。

自然思想:同樣背景下誕生了兩種不同的文化

不可思議的是在這些區域,有著非常接近的思想——轉世輪迴。

最初,這些區域的思想受自然主義的觀點支配,而後則漸漸有了不同的個性。比如古希臘,蘇格拉底提出了「無知未知」概念。

他認為自己並非知曉一切,他最早提出了「知」這個概念,也可以說是一種具有絕對性的、唯一性的文化。

另一方面古印度則出現了佛教和印度教。這兩種文化可以認為是寬容和包容,並不是像大樹紮根一樣一直深入一處,而是將多種事物、多樣的思想全部包容接受,這類全面、包容的文化被稱為「混沌的文化」

受沙漠地帶影響,兩個地區產生了不同的氣候風土

為何會產生不同的文化?我認為其中有一個巨大但隱秘的成因,那就是乾枯的沙漠地帶。

由於沙漠阻擋在東西方之間,東西往復成為了一件困難的事情,這成為了每個區域文化漸漸不同的原因之一。

同時,氣候也是文化差異的原因之一。受沙漠的影響,歐洲大陸漸漸變得溫暖且乾燥。

與此相對,亞洲則是高山眾多,因為存在以珠穆朗瑪峰為代表的青藏高原,南風吹至高山轉化為雨水,形成了溫暖濕潤的氣候。

不同的氣候也和兩種文化的產生緊密相連。西方溫暖乾燥的氣候孕育了「知」文化。而在濕度較高的亞洲,寬容、包容的混沌文化則進一步強化,逐漸被認可。

可以說在西方誕生的是有關「知」的文化,東方產生的則是關於「生命」的文化。

「七日而渾沌死「這一說法源自中國哲學家莊子。他曾經思考,生命應該放棄「知」,這也成為了一股推動東方文化進步的巨大力量。

從印度的多樣性到中國的混沌思想再到日本美學思想,這些發展都是圍繞著「生命「這一主題進行。

曾代表西方文化的古希臘思想中的「知」則被基督教思想中的「知「所替換。基督教所說的「知」是很複雜的概念。

在跨越了長久的時間和複雜的概念之後,近代所說的「知」的基準是指那些用來解釋說明基督教真理的內容。近代的「知」的概念則是經過基督教的加工和傳播才逐漸誕生的。

另一方面,東方則逐步進入了由多樣性到混沌再到美的世界。

人類有兩個大腦,頭部的大腦和皮膚·粘膜上的大腦

最近有這樣一種說法:大腦不僅存在於頭部,皮膚上也有大腦。

我認為可以把生來即存在的腦叫做原始腦,而作為一種生物,在原始腦能夠正常運作之前就已經存在的大腦則是皮膚腦

我認為,頭部的大腦與「知」相關聯,而皮膚腦則與「美」存在著聯繫。

頭部的大腦縱覽全局,為「知」,但如果自己的身體皮膚接觸不到信息,沒有感知也無法判斷,時間和空間就全然不得知。因此可以說皮膚腦是控制著細節處的大腦。

皮膚,包括粘膜的部分構成了一部分人體,「美」和身體髮膚相關,而「知」則與大腦關聯。

腦部發明了人工智慧和機器人,而皮膚部分則創造了藝術,這些說法是不是成立呢?

「知「與」美「雖為正反關係,但實際知就是美(美就是知)

「知「與」美「的存在關係就像一個莫比烏斯環,雖然各自存在於正反面,但同時又緊密相連。

「知「與」美「的衝突

我認為通過設計,能實現「知」與「美」的對立與融合。用孔子的中庸思想來說,就是不偏向「知「與」美「的任意一方,而在兩者間保持中庸。

翻譯 | 張偉珉

編輯 | 歡歡&一洲

版面 | 顧天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eFMKTHYBur8RWXSANTd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