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長蔡元培1917就職演說,現在重讀意義深遠!

2023-06-29     校長傳媒

原標題:北大校長蔡元培1917就職演說,現在重讀意義深遠!

蔡元培(1868-1940)字鶴卿,號孑民,浙江紹興人,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早年參加反清朝帝制的鬥爭,民國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個法令——《大學令》。他很多真知灼見,如重視大學開展科學研究工作,提倡「思想自由,兼容並包」,注重發展學生個性,主張「溝通文理」等等對後世產生了重大影響。

這次為大家分享的是北大校長蔡元培1917年1月4日的入職演講。

100多年前的蔡元培或許沒有想到,今日的北京大學,今日的學術界依舊把他當成開山鼻祖一樣的人物。在那個混亂的年代,他能以幾乎一己之力開創了一個新北大,開拓了一個新的教育思想,不僅在當時振奮人心,至今也是流傳千古。

北大紅樓今猶在,不見當年蔡元培。在1917年蔡元培就職北大的時候,是用著「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悲壯慷慨而往的,一不下心前四任的結局就是他的前車之鑑。當時的北大,山頭林立,派系紛繁,結黨營私,是一個封建思想和官僚習氣十分泛濫的官僚集中營,學生大多是官僚子弟,一些有錢的學生,喝花酒,捧名角根本沒有讀書學習的興趣,而教員也是如此沒有絲毫心思在教學上,甚至有錢的教員還天天出入煙花之地。

面對當時的北大,蔡元培壓力巨大,但他仍是一面去舊,主張改掉讀書就是未來做官的成就思想,勉勵學生要以學術研究為頭天職,一面革新,提出囊括大典,網羅眾家,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觀點,積極的聘用眾多的學術界前輩,並無論他們的思想是復古還是革新都可以教授學生,讓學生們都有自己的選擇,也正是這些學術界的人才和他的教育思想的澆灌,北大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也讓北大真正成為了一個國之學府。也正因為蔡元培這種教育思想的沉澱,今日的北大才能崛起成為世界級的名牌大學,並帶領了中國學術界的新發展。

究其蔡元培的一生,他的教育思想在他的名著《中國人的修養》中提到,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並以此為基礎提出了五育的教育救國思想。

一,軍國民思想,對外實行自衛,對內反對軍人的強權統治,在今日思想中的一些主張大家強身健體的建議依舊值得大家學習借鑑。

二、實力主力教育,他主張加強科學技術的教育,提高生產力,發展國民經濟,國富民強才能不被欺負。

三、公民道德教育,他結合中西文化的道德教育的精華部分,要求提高國民的民主意識。

四、世界觀教育,他的世界觀教育分為現象世界和現實世界,但是建立在唯心主義的前提下的,有一定的落後性,他其中要大家遵循思想自由,言論自由的原則,也被後世所學習。

五,美育思想。這在當時是比較先進的一種思想,他反覆宣傳美感的普遍性和超越性,主張對美感教育應該特別注重,這對於今天的美育教育思想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在他逝世後,周總理也這樣評價他,為他的一生做了總結:從排滿到抗日戰爭,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從五四到人權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做實學、修正德、走正路、行禮儀,正是蔡公在這篇演講中想要告訴我們的。大道至簡,我們必須親身領悟其中道理,才能在求學的日子中做到德學合一。今朝陋習仍存,願諸君修德明志,揚新時代大學生之名,建設社會主義文明校園,不負蔡公之教誨。

北大校長蔡元培1917就職演說,現在重讀意義深遠!

1917年1月4日,蔡元培正式就任北京大學校長,其就職演說如下:

五年前,嚴幾道(嚴復)先生為本校校長時,余方服務教育部,開學日曾有所貢獻於同校。諸君多自預科畢業而來,想必聞知。士別三日,刮目相見,況時閱數載,諸君較昔當必為長足之進步矣。予今長斯校,請更以三事為諸君告。

一曰抱定宗旨。諸君來此求學,必有一定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與否,必先知大學之性質。今人肄業專門學校,學成任事,此固勢所必然。而在大學則不然,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敗,以求學於此者,皆有做官發財思想,故畢業預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蓋以法科為干祿之終南捷徑也。因做官心熱,對於教員,則不問其學問之淺深,惟問其官階之大小。官階大者,特別歡迎,蓋為將來畢業有人提攜也,現在我國精於政法者,多入政界,專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請教員,不得不下聘請兼職之人,亦屬不得已之舉。究之外人指摘之當否,姑不具論。然弭謗莫如自修,人譏我腐敗,而我不腐敗,問心無愧,於我何損?果欲達其做官發財之目的,則北京不少專門學校,入法科者盡可肄業法律學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業學校,又何必來此大學?所以諸君須抱定宗旨,為求學而來。入法科者,非為做官;入商科者,非為致富。宗旨既定,自趨正軌。諸君肄業於此,或三年,或四年,時間不為不多,苟能愛惜分陰,孜孜求學,則其造詣,容有底止。若徒志在做官發財,宗旨既乖,趨向自異。平時則放蕩冶遊,考試則熟讀講義,不問學問之有無,惟爭分數之多寡;試驗既終,書籍束之高閣,毫不過問,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責,文憑到手,即可藉此活動於社會,豈非與求學初衷大相背馳乎?光陰虛度,學問毫無,是自誤也。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敗。即在今日,吾人對於當軸多不滿意,亦以其道鎔淪喪。今諸君苟不於此時植其基,勤其學,則將來萬一因生計所迫,出而任事,擔任講席,則必貽誤學生;置身政界,則必貽誤國家。是誤人也。誤己誤人,又豈本心所願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此余所希望於諸君者一也。

二曰砥礪德行。方今風俗日偷,道德淪喪,北京社會,尤為惡劣,敗德毀行之事,觸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鮮不為流俗所染,諸君肄業大學,當能束身自愛。然國家之興替,視風俗之厚薄。流俗如此,前途何堪設想。故必有卓絕之士,以身作則,力矯頹俗。諸君為大學學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責無旁貸,故諸君不惟思所以感已,更必有以勵人。苟德之不修,學之不講,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己且為人輕侮,更何足以感人。然諸君終日伏首案前,芸芸攻苦,毫無娛樂之事,必感身體上之苦痛。為諸君計,莫如以正當之娛樂,易不正當之娛樂,庶於道德無虧,而於身體有益。諸君入分科時,曾填寫願書,遵守本校規則,苛中道而違之,豈非與原始之意相反乎?故品行不可以不謹嚴。此余所希望於諸君者二也。

三曰敬愛師友。教員之教授,職員之任務,皆以圖諸君求學便利,諸君能無動於衷乎?自應以誠相待,敬禮有加。至於同學共處一堂,尤應互相親愛,庶可收切磋之效。不惟開誠布公,更宜道義相勵,蓋同處此校,毀譽共之,同學中苛道德有虧,行有不正,為社會所訾詈,已雖規行矩步,亦莫能辯,此所以必互相勸勉也。余在德國,每至店肆購買物品,店主殷勤款待,付價接物,互相稱謝,此雖小節,然亦交際所必需,常人如此,況堂堂大學生乎?對於師友之敬愛,此余所希望於諸君者三也。

余到校視事僅數日,校事多未詳悉,茲所計劃者二事一曰改良講義。諸君既研究高深學問,自與中學、高等不同,不惟恃教員講授,尤賴一己潛修。以後所印講義,只列綱要,細微末節,以及精旨奧義,或講師口授,或自行參考,以期學有心得,能裨實用。二曰添購書籍。本校圖書館書籍雖多新出者甚少,苟不廣為購辦,必不足供學生之參考。刻擬籌集款項,多購新書,將來典籍滿架,自可旁稽博採,無漠缺乏矣。今日所與諸君陳說者只此,以後會晤日長,隨時再為商榷可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e8941269d9b6e7ccf6ffb78a8d70ba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