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浩明:機構投資者的成熟是投資機構化的前提

2024-01-13     金融投資報

原標題:桂浩明:機構投資者的成熟是投資機構化的前提

桂浩明:機構投資者的成熟是投資機構化的前提

本文約1500字

閱讀完約3分鐘

桂浩明

在我國證券市場上,公募及私募基金、保險資金、社保基金等,習慣上被稱為機構投資者。而由於其中的公募基金主要是面向廣大普通投資者發行,相關的信息披露也較為充分,在市場上受關注的程度比較高,因此在市場語境中,公募基金往往就是機構投資者的代名詞。而今,這個狹義的機構投資者正在被市場熱議。

進入到2024年,各公募基金都按規定在第一時間披露了上一年度的投資績效。從近8000隻權益類產品的情況來看,盈利的只占11%多一點,也就是說絕大多數公募基金在股票投資上出現了虧損,算術平均虧損率超過10%,考慮到幾個體量大的基金虧損幅度比較大,因此,如果按加權平均計算,虧損率可能超過15%。相對於當年上證綜指以及滬深300指數等主要寬基指數而言,是明顯跑輸大盤的。當然,去年還是有幾百隻基金產品取得了正收益,但一來這些基金的規模都不是很大,二來其中幾家收益較高的基金是專項投資北交所股票的,如果不是北證50指數在年底突然大漲,這些基金能否取得年度盈利恐怕也很難說。也因為這樣,當人們瀏覽去年公募基金這一主要的機構投資群體的業績報告單時,的確是心情沉重,同時也不得不反思,這幾年被大力推動的「投資機構化」模式,是否存在某種內在缺陷呢?

上世紀末,監管部門批准了首批公募基金的組建與發行,我國證券市場上機構投資者的發展由此進入了規範發展的時期。不過,當時就有人提出了一個很有爭議的口號:超常規發展機構投資者。其意思大家倒也能理解,也就是A股市場以個人投資者為主,投機性比較強,缺乏價值投資理念,需要通過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來予以改變。也正是基於這樣的思路,後來就有了「投資機構化」的提法,也就是設法引導個人投資者通過購買公募基金的方式,讓「專家」為其進行操作,從而間接進入股市。在各種政策的鼓勵以及輿論的推動下,20多年來,國內的機構投資者的確取得了很大的發展,尤其是公募基金,儼然已經成為市場上的主角。一些投資績效優良的基金產品受到了廣泛的追捧,基金投資經理更是風光無限,似乎一切都如預期中的那樣美好。

然而,經歷了2020年基金業績大爆發後,相應的問題也隨之浮出了水面。大家發現,一些基金的業績在很大的程度上是通過交叉持有少數股票的形式來實現的,這種被稱為「抱團取暖」的操作,雖然在一段時期內可以把業績做得很好看,但客觀上不但過度拉高了抱團股票的價格,同時也使得其流動性受到影響,一旦市場行情逆轉,非常容易導致「踩踏」現象發生,即因為大家爭先恐後出貨而使得股價大跌。同時,人們還發現,雖然這些基金被稱為是「專家理財」,而且看上去對宏觀經濟都有很深刻的理解,但在實踐中有相當部分都是「靠天吃飯」,亦即只有行情好才能夠盈利,本身並沒有穿越牛熊的能力。而正是因為這些原因,導致了公募基金這兩年投資績效的式微,乃至去年出現大面積嚴重虧損。

以上說了這麼多,得出的結論其實很簡單,就是由於各方面的原因,我國以公募基金為代表的機構投資者,和A股市場一樣都不是那麼成熟,還沒有形成真正適合中國證券市場特點的理念與風格。因此從某種角度來說,其賺錢多少是有點偶然的,也就是並不帶有內在的必然性。靠僥倖來盈利,一次兩次是可能的,但不會持久。而把沒有持續盈利能力的基金視為推動市場走向成熟的重要動力,想讓其超常規地發展,把散戶資金都交給它們來管理,這是否是一種很妥當的做法呢?這的確是個問題。

展機構投資者是必要的,在市場日益複雜的背景下,實現投資的機構化也是有道理的。但這裡有個前提,就是機構投資者不但數量上要增加,質量上也要提高,不能總像去年那樣輸給大盤。進一步說,如果機構投資者本身還不成熟,那麼投資機構化的主張,就是脫離實際的,也是不夠嚴肅的。

本文由作者首發於金融投資報

編輯|陳雨禾 校檢|袁鋼

本文為|金融投資報jrtzb028(微信號)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如需轉載,請聯繫金妹兒

轉載須在正文開頭顯著位置

註明稿件來源及作者名,違者必究

網際網路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51120180008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e84fe720528b415777b0bd4ad03eb5c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