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評天下 | 日經指數屢創新高 流動性是關鍵
金融投資報評論員 劉柯
金融投資報評論員 劉柯
進入2024年以來,全球資本市場最閃耀的「明星」不是即將降息的美國股市,也不是GDP飛速增長的印度股市,而是曾經「失去了三十年」的日本股市。
日經指數在2024年開年一度漲破36000點,月漲幅超過6%。要知道,2023年日經指數已經躋身全球股市漲幅前列,全年上漲28%,創下了十年來的最大年度漲幅。
日本股市的上漲還刷新了經濟學術領域對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關聯度的認知。
此前,但凡談及日本經濟,總是和通貨緊縮、家電汽車品牌全球性敗退、房地產市場泡沫破裂、日元貶值、被擠出全球前三大經濟體相關聯。
我們看看日本過去十一年的GDP增速,2012年—2022年,日本GDP增速分別是1.37%、2.01%、0.3%、1.22%、0.52%、1.7%、0.7%、0.7%、-4.8%、1.7%和1.1%。
正是因為經濟增速不高,日元長期表現乏力,日本的GDP總量在2023年被擠出了全球前三,讓位給了德國。與此同時,曾經引以為傲的汽車、家電在全球競爭中似乎也節節敗退,特別是家電、手機、汽車在全球品牌前十排名中幾乎難見蹤影。
如此看來,日本經濟確實不太樂觀,但日本股市卻在創造奇蹟。
一般來說,在成熟的市場經濟體中,資本市場是宏觀經濟的晴雨表。雖然股市表現可能有所偏離,但基本與經濟發展的步伐正相關,而且資本市場還會提前反映宏觀經濟的發展趨勢。
也有人說,日本經濟雖然這麼多年增速緩慢,但日本股市卻為其挽回了不少顏面,至少從股市表現看,日本經濟還有很大的彈性。
資本市場是信心市場,股市漲跌更多反映的是心理預期。
日本經濟雖然紙面數據確實不怎麼好看,但實際情況從股市表現中可見端倪。實際上,日本央行的態度決定了資本市場的走向,日本央行從2010年開始,通過購買指數ETF來實現刺激經濟的目標,成為日經指數上漲的堅強後盾。2012年日本央行買入ETF的額度是1.6萬億日元,2015年提高到3萬億日元,2017年提升至6萬億日元,2020年增加至12萬億日元並維持到目前。截至去年3月,日本央行披露持倉ETF的總市值高達53萬億日元,約合3700億美元,相當於2.6萬億人民幣。這也充分說明資本市場的上漲其實更多與流動性有關,只要有充足的流動性支撐,上漲似乎沒有任何障礙。
資本市場不是單純的虛擬經濟,而是虛實結合,通過市場配置為實體經濟導流,通過價格發現為優秀企業助力。
很多人認為日本經濟不行了,其實這是一葉障目。要知道,即便日本的GDP總量增長長期停滯,但日本的研發經費占日本GDP的比重還保持全球第一,日本的核心技術專利數量也居全球第一。
雖然英特爾、英偉達和微軟等科技巨頭都不是日本的企業,但日本卻占據了全球半導體市場52%的份額,占全球晶片材料市場30%以上的份額。日本的數控設備精度控制技術、納發科的機器人技術都是全球頂尖的。
對於很多知名日本企業來說,只是轉移了主戰場而已,如東芝雖然不再生產家電了,但其核電技術全球領先;富士不再生產膠片了,但其在醫藥領域的成就全球矚目;豐田也許不再是傳統燃油車的扛把子,但其氫能源汽車技術全球無人能敵……這些其實都是日本股市上漲的重要基石,這點和美國股市上漲的原因比較類似,優秀的公司往往正是股市的領頭羊。
日本央行敢於大量買入指數ETF,就是為了維護資本市場的信心,就是為了讓企業利用資本市場成功轉型,就是讓全球資本在日本股市實現價格發現。如果日本股市長期下跌,那全球的流動性會不會去投資日本股市呢?會不會去研究日本企業的投資價值呢?可能大多會選擇遠離。
最近出現了一件頗有意思的事情,日經指數屢創新高,日經ETF基金也被國內資金爆買,經常出現日內溢價的情況(基金交易價格超過單位凈值),如此火爆的行情引發資金一波又一波地接力追捧。這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哪裡有賺錢效應,資金就會往哪裡涌。北交所大漲營造出了賺錢效應,僅一隻新股打新的凍結資金就達到了2000億元以上。所以說,A股市場並不缺錢,缺少的恰恰是賺錢效應。
A股市場應成為中國經濟虛實結合的最佳資源配置渠道,通過資本市場的層層篩選,讓流動性促進實體經濟技術疊代,實現優勝劣汰良性循環。
如果市場價格發現機制不靈敏了,單靠IPO融資就會勉為其難。我們有必要學習日本央行的做法,營造出資本市場良好的賺錢效應,通過價格發現湧現出更多的優秀公司,讓流動性通過資本市場護航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編輯|陳雨禾 校檢|袁鋼 審核|苗曦
本文為|金融投資報jrtzb028(微信號)|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如需轉載,請聯繫金妹兒
轉載須在正文開頭顯著位置
註明稿件來源及作者名,違者必究
網際網路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5112018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