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策劃丨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是市場化因素作用的結果

2024-05-22     中國經濟時報

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壯大,是國際分工和市場化因素作用的結果,根本上是來自於我國技術領先優勢、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優勢、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市場化競爭形成的比較優勢,而非美國等宣稱的是政府補貼的結果。

核心觀點

在全球亟須實現能源綠色轉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增速還遠低於實現氣候目標所需的大背景下,任何談論新能源產能過剩都是偽命題,只會破壞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團結和努力,創造將個別國家和企業的商業利益置於全人類共同利益之上的惡劣先例。

榮晨 孫學工

美西方以「產能過剩」之名行保護主義之實,本質是遏制打壓我國新興產業發展勢頭,是赤裸裸的經濟脅迫和霸道霸凌。當前和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全球對新能源的需求巨大,所謂「中國新能源產能過剩論」純屬偽命題。

01

全球對新能源的需求巨大

第一,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亟須能源綠色轉型。近年來,全球氣候變化日益明顯,極端天氣現象頻繁發生,引發一系列經濟社會生態危機。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發布的《2022年全球氣候狀況》,2015—2022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8年,與1850—1900年的世界平均溫度(即「工業化前平均溫度」)相比,2022年全球平均溫度高出約1.15℃,全球地表和海洋溫度上升加劇了極端天氣和氣候異常現象。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來自於人類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而能源又是其中主要排放源,占比超過80%。國際能源署(IEA)發布的數據顯示,全球與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22年達3.21億噸,增幅為0.9%,達到超368億噸的歷史新高。儘管大多數國家都提出了碳中和目標,但從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實際情況看,距離將全球溫升控制在2℃甚至1.5℃的努力目標仍存較大差距。要想實現1.5℃的溫升控制目標,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需要在2025年前達到峰值,並在2030年較峰值水平下降約43%。要實現這些氣候目標,深度能源轉型必不可少,加速發展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是有效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根本途徑。

第二,全球對新能源的需求遠大於供給。以有效應對氣候變化的需要來衡量,當今世介面臨的關鍵問題不是新能源產能過剩,而是嚴重短缺。國際可再生能源署(IRE?NA)發布的《2023年世界能源轉型展望:1.5°C之路》指出,到2030年,每年的可再生能源電力新增裝機容量必須達到1000GW以上,才能將能源轉型保持在1.5°C軌道上,而目前新增裝機數遠低於此,2023年僅為其一半左右。IRENA同時指出,為實現《巴黎協定》確定的應對氣候變化目標,2050年前全球風電、光伏發電累計裝機需求分別達到81億千瓦和140億千瓦,目前缺口仍很大。全球新能源產業正從「孕育期」轉向「成長期」,離「成熟期」還有相當距離,在超過130個國家和地區提出碳中和目標的背景下,全球對新能源的需求遠大於供給,新能源產業的發展空間十分廣闊。

第三,所謂「中國新能源產能過剩論」純屬偽命題。在全球亟須實現能源綠色轉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增速還遠低於實現氣候目標所需的大背景下,任何談論新能源產能過剩都是偽命題,只會破壞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團結和努力,創造將個別國家和企業的商業利益置於全人類共同利益之上的惡劣先例。中國新能源產能首先且主要是滿足中國國內需求的,2023年中國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占到全球新增裝機的一半。在此基礎上,中國通過以符合國際貿易規則的方式向世界上有需求的國家和地區提供新能源產品,推動全球能源綠色轉型,其合理性、正當性不容置疑。

02

中國新能源產業的優勢是市場化因素作用的結果

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壯大,是國際分工和市場化因素作用的結果,根本上是來自於我國技術領先優勢、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優勢、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市場化競爭形成的比較優勢,而非美國等宣稱的是政府補貼的結果。

第一,技術領先優勢。進入本世紀以來,中國企業在新能源領域率先進行產業布局和持續研發投入,新能源汽車、光伏、風電等領域技術處於全球前沿。比如動力電池核心技術不斷突破,從液態鋰電池到半固態鋰電池,從充電一次續航1000公里的麒麟電池到充電5分鐘續航400公里的800伏高壓碳化矽平台,充電速度更快、安全性能更高、續航里程更長。再如光伏電池片平均轉換效率位於全球前列,光電轉換效率由2010年的16.5%提高至2015年的20%,再上升至2023年的25%,光電轉換效率每提升1個百分點,發電成本下降7%。此外,2023年7月,全球首台16兆瓦超大容量海上風電機組在福建海上風電場成功併網發電,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第二,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優勢。中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製造業規模連續14年居世界首位,已形成200多個成熟的產業集群,系統性優勢突出。經過多年積累和發展,中國新能源產業已擁有涵蓋從材料研發、工程設計到製造管理、總裝集成的全產業鏈。中國具備完備的產業鏈、供應鏈,能夠滿足「新三樣」生產所需的各種原材料和零部件,並可提供具有競爭力的高品質產品,推動產業快速上規模、上水平。當前「新三樣」領跑出口,是供應鏈企業相互協作、相互促進的結果。目前,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產業配套體系既包括傳統的車身、底盤及汽車零部件生產供應網絡,也包括新興的電池、電控、電驅動系統以及電子產品和軟體的供應體系。在長三角地區,「4小時產業圈」已形成,即新能源汽車整車廠可在4小時車程內解決所需配套零部件供應。

第三,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相較於某些國家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光說不練,中國不僅設立了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和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還制訂實施了實現目標的路線圖,紮實推動能源綠色轉型。截至2024年3月底,全國可再生能源裝機達到15.85億千瓦,同比增長26%,約占我國總裝機的52.9%。其中,風電和光伏發電之和突破11億千瓦。2024年一季度,全國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6367萬千瓦,同比增長34%,占新增裝機的92%。由此中國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可再生能源裝備市場,規模經濟優勢十分明顯,加之技術進步的共同作用,近十年全球風電和光伏發電項目平均度電成本分別累計下降超過了60%和80%,這其中很大一部分歸功於中國創新、中國製造、中國工程。在另一重要的新能源領域——新能源汽車,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均突破900萬輛,連續9年位居全球第一,中國的規模經濟優勢也十分突出。

第四,市場化競爭形成的比較優勢。中國可再生能源行業是高度開放、高度競爭的領域,政府不保護落後產能,企業只有建立自己的技術與性價比優勢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存活下來。充分的市場競爭為中國新能源產業帶來活力,促進技術疊代、降本增效,增強了國際競爭力。比如光伏行業在我國已經歷了多次企業倒閉潮,國際能源網的數據顯示,1999—2018年,中國因為競爭激烈被迫關閉的光伏企業高達2744家,這些公司的平均壽命僅為2.6年。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中國已有眾多本土新能源汽車企業,但也向特斯拉等外資廠商敞開大門,各類企業在配置、價格、服務等方面展開立體化激烈競爭,帶動全產業鏈加快突破發展,技術含量高、用戶體驗極致的產品陸續推出。其中,特斯拉占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的比重超過1/3。

03

全球能源轉型需加強國際合作

綠色發展已成為全球普遍共識,碳達峰、碳中和正引領一場廣泛而深刻的能源變革,需要依靠國際社會在技術、產業等方面大力開展國際合作。

第一,深化新能源技術合作。科技創新是實現能源綠色低碳智能發展的第一動力,能源技術鏈和現代科技鏈有機分散於全球各國,沒有哪一國可以擁有全部排他性的完整能源科技力量。瞄準能源革命前沿性、顛覆性技術,各國應加強能源基礎研究以及與大數據、人工智慧、量子計算等領域的交叉融合研究,加強氫能、儲能、第四代核能、可控核聚變技術、智慧能源等新興領域的國際科技合作。

第二,加強新能源產業合作。新能源產業是全球化產業,需要加強國際分工協作和高效協同。各國應充分尊重經濟規律和產業國際分工的客觀規律,推動產業鏈上下游貫通,促進產業鏈供應鏈深度合作。當前,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已經走在世界前列,中國積極推動與各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低碳發展合作,推動構建公平、穩定、包容、便利的汽車貿易環境,更好服務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和全球低碳發展。

第三,促進標準和法規協同。要實現全球碳中和的目標,需要進一步加快新能源的應用普及。各國應以更開放的姿態,為全球新能源產業鏈的升級、供應鏈的暢通提供更便利的條件、更寬鬆的政策和更穩定的市場。各國應推動形成互相認可的碳排放、碳足跡核算體系。中國持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積極與各國加快新能源相關標準制定,為創新技術應用創造良好環境。

(作者分別系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決策諮詢部副處長、副研究員,主任、研究員)

總 監製丨王 輝車海剛

監製丨李丕光王彧 劉衛民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谷 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e623cd81bf13b205e5d16359dba3d42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