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前,俄羅斯總統普京出席「瓦爾代」國際辯論俱樂部第二十屆年會。
在會議發言中,普京特別提到了目前中俄關係的新進展。
普京認為,現在的中俄關係已經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雙方所追求的都是一個共同發展,互相尊重的國際社會,雙方之間的交流合作,將會對全世界的穩定產生重大影響。
的確,如普京所言,近些年來,中俄之間的合作交流越來越多。
在許多重要領域,中俄雙方都能夠做到攜手同行。
作為兩個在世界上有著深遠影響力的大國,中俄之間的合作,極有可能影響到人類未來的歷史進程。
兩國之間的合作,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是科技領域方面的合作。
中俄兩國近些年來都致力於科技研發,俄羅斯方面的專家認為,中國與俄羅斯在科技領域存在互補性。
中國有著廣闊的科技市場,豐富的人才儲備。
但與此同時,也面臨著基礎科技發展較晚,起步慢的問題。
而俄羅斯恰恰在基礎科技領域,具有絕對的優勢,俄羅斯方面,則需要依賴中國廣闊的市場以及經濟基礎。因此,兩國攜手合作,可以達到雙贏的局面。
近些年來,兩國在物理、數學等方面,都有著頻繁的交流,也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從當前的國際背景來看,中俄兩國的合作正是必要的。因為,這正是一個科技爆炸的年代,誰能在科技領域搶占先機,誰就能獲得最先發展的機會。
如今,西方世界對於俄羅斯和中國都極盡打壓,所以,兩國必須要團結。
中國將這種科技上的往來,稱之為一種科技外交,這和俄羅斯的理念也不謀而合。
俄羅斯在2019年時就曾經提出:
「科學外交是一種特殊的國際科技合作形式,屬於公共外交範疇,是科學家、科研團隊或科研機構之間為開展研究而進行的互動,以及相關的政府機關的互動。在考慮俄羅斯利益的基礎上,致力於發展科技界的對話,增進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
幾年前,俄羅斯啟動了幾個重大科學項目。
其中包括「點火器」強磁場托卡馬克裝置、高通量束流反應堆、重離子超導同步加速器、第四代特種同步輻射光源、極端光場研究中、「魅陶子工廠」正負電子對撞機。
不難看出,這些項目,其實也是中國那幾年的研究重點。
兩國之間的合作,大都體現在俄羅斯負責基礎科學的應用,而中國則負責進一步的創新、加強以及市場融合。
俄羅斯早年間一直苦於無法實現科技的市場轉化,中國幫助俄羅斯解決了這個問題。
另外,為了延續長期的合作,雙方已經開始了辦學交流,互相培養人才,還聯合成立了多個實驗室與研究所。
為了拓寬交流渠道,雙方又建立了線上與線下的交流平台。
每年,中俄科學界都會舉辦大量的科學技術討論會。
從當前的形勢來看,中國雙方的合作已經不再單純是科技的交流,這對於兩國的國際地位有著非常重大的影響,對於打破西方世界的封鎖,更是有著極其重大的意義。
如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正在極力的將科技政治化,所以,中俄兩國有必要承擔起大國的責任,引領國際科學規則的制定,致力於推動全球的科技變革。
同時,這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一環。
世界科技的發展,是需要大國引領的。
所以,中俄之間所進行的合作,也是為全人類命運而做出的探索。
可以預見,今天,中俄所取得的一切科技成果,將會惠及人類的子孫後代,產生幾十年乃至上百年的重大影響。
而科技的變革,又往往會引發國際制度的變革。
當今世界,美國仍然奉行霸權主義,依託科技優勢,收割全球利益。
所以,中俄的科技崛起,是人類打破美國霸權主義的希望。
中俄的第二項合作,則體現在金融經濟方面。
2023年3月,兩國元首會面時,便聯合發表了兩項聲明。
雙方決心,將提升金融合作一事,作為日後兩國交流的重點。
自俄烏戰爭爆發以來,俄羅斯的經濟進一步衰退,受到全球多個國家的制裁。
而這時,中國雪中送炭的舉動,無疑是挽救了俄羅斯。
中俄雙方都指出,在全球化的經濟大勢之下,兩國合作是順應潮流,同時也是打破霸權主義的必要動作。兩國之間的金融合作,將以造福兩國人民的生活為基本目的。
而在聲明之中,還專門提到,雙方應該多多發展線上的金融服務,這同樣是一個頗具時代特色的提議。
隨著線上商業網絡的發展,如今,俄羅斯也緊隨時代潮流,大量的商品通過網絡被分發到天南海北。這樣的形式不僅節省了交易成本,同時,也帶動了俄羅斯一大批中小企業的發展。
眾所周知,在經濟發展方面,俄羅斯一向是個偏科生,基礎民生行業一直都處於下風。
不過,新世紀以來,隨著和中國的合作加強,俄羅斯也漸漸從經濟的泥潭中掙扎了出來。
如今,中國更是提出,要和俄羅斯加強中小企業方面的合作交流,這更是為俄羅斯的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
當然,正在蓬勃發展的中國市場,也非常需要俄羅斯這位盟友。
俄羅斯的出現,為中國開拓了一片新的經濟市場。而且,相比於其他國家,這片市場是更為友善和公正的,為雙方的商業發展提供了一個健康、穩定的環境。
而在兩國的經濟往來之中,有一個重要的交易物資,是俄羅斯內豐富的能源。
俄羅斯是全球最大的能源出口國之一,過去,俄羅斯主要的客戶目標是歐洲諸國。
然而,在美國的帶動之下,歐洲各國紛紛對俄羅斯實行制裁。
如今,雙方的關係僵化,俄羅斯過去的貿易鏈被斬斷。
不過,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中國的市場足以消化俄羅斯巨大的能源儲備。
更何況,中國現在處於極速發展的階段,正需要大量的能源作為支撐。
所以,這份交易,雙方都喜聞樂見。
為了保護雙方之間的能源貿易,兩國出具了多份聲明,表示要維持好良好的投資以及交易環境,在油電、煤炭、核能等方面,進一步加強合作。
同時,雙方又提出,應當承擔起大國對全球環境的保護責任。
在應用能源的同時,雙方要儘可能的使用可再生能源,減少碳排放,穩定能源貿易鏈。
除去能源市場,俄羅斯還表示,將全力支持中國的一帶一路計劃,加強歐亞地區之間的貿易協作。
而這一舉措的根本目的,是打破美元霸權。
美國倚仗著自己對於黃金和石油的把控,多年來,構造屬於自己的貿易體系。
這一行為導致的惡果,是全球諸多小國為美國承擔了金融危機的風險,甚至引發了小國大規模的破產危機。
毫無疑問,美國所控制下的全球貿易體系,是一種利己性質的。
美國的自私自利,對所有人而言,都是一種災難。
所以,中國要打破美國一家獨大的局面,將全世界的人們從美元體系之下解救出來。
要達成這一目的,中國便需要更多的朋友。加入一帶一路的國家,絕大部分已經苦美元體系久矣,中國提升人民幣優勢的做法,讓他們看到了新的希望。
與美國不同的是,中國要推行的不是霸權,而是全人類的共同繁榮富裕,這更加符合所有人的價值觀。
俄羅斯的加入,毫無疑問,為一帶一路計劃提供了助力。
雖然俄羅斯的經濟不算繁榮,可是,俄羅斯是一個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大國,所以,俄羅斯挺身而出,會進一步為小國增加信心,為將來中國的一系列經濟計劃保駕護航。
中俄第三個方面的合作,是軍事領域的合作。
不久前,中俄還在日本海附近領域進行了聯合軍演,從新聞上可以看出,中俄近些年來的聯合軍演次數明顯增多。
這引起了美國強烈的不滿,所以,美國近年來也一直煽動日本、韓國等國家,上竄下跳,對中國的軍事行動表示抗議。同時,不斷地抨擊俄羅斯與中國,試圖瓦解兩國的軍事合作。
不過,中國和俄羅斯自然不會理會美國的小花招。
軍事對於一個國家太過重要,一個沒有足夠軍事資源保護自己的國家,只會淪為大國的棋子。
中俄在軍事領域都是毫無疑問的強國,各自手握大量的軍事科技資源。
如今,中俄願意互相分享各自的軍事資源,等於給雙方都增添了安全的保障。
而且,相比以往,現在兩國的合作更加的親密無間,也不再避諱一些敏感技術的交流。
雖然,俄羅斯近年來面臨著國力下降的尷尬,但不得不說,他們的軍事技術還是遙遙領先的。
近幾年,俄羅斯幫助中國構建了一張龐大的軍事科技網絡。
中國在吸納了來自俄羅斯的大量先進技術之後,也成功的讓自己的軍工科技更進一步。
這種合作是必要的,中俄兩國之所以願意打破技術壁壘,依舊是國際形勢之下的現實選擇。
軍事這個領域,同樣是少不了交流合作,如果一支軍隊長期閉門造車,必然會落後於人。
現在,美國和歐洲各方勢力之間,合作一直非常緊密,同時對中俄兩國實行資源封鎖。
在世界其他地區爆發的熱戰爭,已經讓人們充分意識到,當今世界,哪怕是戰爭,也已經邁入現代化,信息技術發達的國家,對於落後國家的軍事打擊,可以是碾壓式的。
所以,中俄兩國目前發展軍事技術的要求非常迫切。
兩國必須要放下過往的一切隔閡,攜起手來,才能夠共同對抗西方團體。
此刻,中俄兩國所進行的軍事合作,是一個關乎雙方生存的大事件。
因為,兩國面臨的外部環境,都是極度不和平的。
雖然,中國目前還沒有面臨實際的戰爭,然而我們外部群狼環伺,和平不可能是永久的。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只能不斷的督促自己,迅速的發展起來,有足夠的自保能力,才能對抗可能到來的危機。
俄羅斯面臨的境況,則比中國要更危險一些,因為,他們已經陷入了戰爭。
對於美國來說,這是個最好的機會,他們想要通過這一場戰爭,徹底將俄羅斯從強國的位子上拉下來。
然而,在弱肉強食的體系之下,俄羅斯一旦崩潰,便不可能得到善終,當年的蘇聯便是警示。
幸而,戰爭結果未定,俄羅斯在戰後雖然會面臨國際地位的下滑。
但人們也相信,大國的地位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消解的。
中國和俄羅斯如今則是唇亡齒寒,兩國之間,各自面臨著複雜的國際形勢,但本質又是相同的,那便是霸權世界對於中俄兩國的壓迫,
所以,不管是科技、金融、軍事,兩國之間必須要加強合作與交流,共同對抗來自外界的明槍暗箭。
中俄兩國領導人也反覆提出,雙方之間的合作是無上限的,這也是對於外界爭議的一個回應。
中俄兩國之間有著長久的友誼,也存在共同的利益。
所以,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中俄這種合作的局面並不會被打破。
雙方會在現有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官方與民間的合作交流,實現互利共贏,並致力於打破霸權主義,構建一個造福於全人類的國際社會秩序。
兩國在種種因素的驅使之下,選擇了一條非常艱難的路。
但是,這條路通向的,是一個光明的未來,是一個全人類所嚮往的大同社會。
參考資料:
新華社《中俄經濟合作發展規劃聯合聲明:提升金融合作水平》
本文由「文史風雲」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