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猶太人卻突然要將濃縮鈾賣給中國,有何目的?

2024-10-04   文史風雲

1954年,中國面臨美國核威脅,開始籌備自己的核武器。然而,研發過程中關鍵材料濃縮鈾的缺乏,成為最大難題。就在這時,猶太人卻突然出現,聲稱要將濃縮鈾賣給中國......

然而,事情真的會如此順利嗎?

想要得到1公斤能用在核武器上的濃縮鈾,得用掉大約200噸鈾礦石,而且成功率也不是100%。

在我國開始研製核武器時,只有美國、前蘇聯和英國擁有這一技術。

他們自然不希望其他國家擁有核武器,威脅到他們的話語權。

因此濃縮鈾的提煉技術,被少數幾個國家嚴格保密,以中國當時的科技水平和工業能力,根本無法獨立完成提煉。

這時候,猶太人的出現給了我國科學家們一絲曙光。

就在其他人都在為這筆消息感到興奮時,周總理卻顯得格外的謹慎。

周總理深知,在國際政治舞台上,沒有無緣無故的 「好事」。

尤其是在我國核武器研發的關鍵時期,猶太人的出現顯得格外可疑。

周總理果斷下令,要求迅速查明這批濃縮鈾的真偽。

同時,他也對猶太人的真實意圖,進行了試探。

周總理告訴談判的人,別急著表現出特別想要濃縮鈾,要多問多聊,看看猶太人到底想幹什麼。

跟猶太人談的時候,周總理問了很多重要的問題,比如濃縮鈾從哪兒來的,怎麼交易之類的。

猶太人雖然說是從美國黑市弄來的,不過說的不清不楚。

這讓周總理更懷疑了。

為了確定濃縮鈾是真是假,周總理讓猶太人送樣過來化驗。

最後,猶太人答應留下一小塊濃縮鈾。

這個決定,給了我們科學家一個檢查的機會。

但是,我們又遇到了大麻煩——我們沒專業儀器來驗濃縮鈾的真假。

就在大家都心煩意亂的時候,楊承宗挺身而出了。

楊承宗曾在法國巴黎大學居里實驗室,師從居里夫人的長女,學習放射化學前沿理論。

在法國求學的四年里,楊承宗以最優級的論文,獲得巴黎大學理學院科學博士學位,成為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的青年放射化學家。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向楊承宗拋來橄欖枝,為他開出55萬法郎另加補貼的高額年薪,希望他留下來繼續研究工作。

但楊承宗毫不猶豫地拒絕了這份高薪工作,毅然決定回國。

回國前夕,楊承宗按照錢三強的委託,用組織輾轉捎來的3000美元,購買了大量與原子能相關的書籍、儀器、藥品。

經費用完後,他毫不猶豫地墊上了,自己在法國省吃儉用存下的全部積蓄。

楊承宗的回國行裝是整整13個大木箱,滿載其中的全是國內緊缺的實驗器材與資料。

面對猶太人提供的所謂 「濃縮鈾」,楊承宗臨危受命,承擔起檢測任務。

在當時國內缺乏專業檢測儀器 「重同位素質譜計」 的艱難情況下,楊承宗仔細分析樣品的特性,通過對放射化學蛻變過程的深入研究,逐步排除各種可能性。

經過努力,化驗結果出來了。

果然,猶太人給的濃縮鈾雖然也是鈾,但濃度太低,根本沒法用來造核武器。

按照規定,做核武器要用的濃縮鈾丰度要在90%以上,而他們給的只有天然鈾的水平。

看到這結果,我們政府直接拒絕了猶太人的交易請求。

這件事讓我們明白,要研發核武器,只能走自主研發的道路。

所以,科研人員更有信念,全身心投入到困難重重的提煉原料和技術開發中去。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把發展以 「兩彈一星」 為核心的科學技術,放在重中之重。

可惜後來1960年底,蘇聯把所有幫我們建核電站的人都帶回去了,中國的原子能事業瞬間跌入谷底。

在這時,錢三強、鄧稼先、錢學森等一批優秀的科學家,成為了中國核事業的中流砥柱。

他們帶領著科研團隊,夜以繼日地進行研究和實驗。

沒有先進的設備,他們就自己動手製造;

缺乏技術資料,他們就通過反覆的實驗和探索來積累經驗。

楊承宗臨危受命,奉調至二機部五所擔任副所長,負責全所的科研工作。

他帶領五所建成鈾冶煉生產實驗廠,經過三年多的日夜苦戰,生產出了足夠數量的核純二氧化鈾和四氟化鈾,還建立起了一整套金屬鈾的質量檢驗方法。

在他們取得的幾十項高精尖的科研成果中,有幾項可把鈾的生產流程大大縮減,純化程度大大提高,不僅為國家節約了大量資金、人力和物力,更重要的是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

這其中凝聚著無數偉大的科學家所付出的心血,以及他們所作出的貢獻。

參考文獻:

楊承宗《放射線穿透的百歲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