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菁媽
01
莎士比亞曾經說過,最好的好人都是犯過錯誤的過來人,一個人往往因為有一點小小的缺點,將來會變得更好!
錢學森也曾經說過,正確的結果是從大量錯誤中得出來的,沒有大量錯誤做台階也就登不上最後正確的高座。
連偉大的詩人和科學家都覺得犯錯誤是必要的,但是我們很多媽媽卻是體會不到這個真理。
02
在一個媽媽群裡面有一個媽媽說到自己孩子的教育,她從孩子小學開始就對於孩子的作業非常的嚴格,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寫錯一個字,她要求孩子要重新寫10個字,孩子算錯一道題,她會自己出10道差不多類型的題,讓孩子重新計算。
這個媽媽美其名曰說:從小對孩子嚴格要求,孩子才能對自己高要求,要知道高考那就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很多孩子都是因為粗心大意,所以從小就要杜絕孩子粗心大意!
結果孩子小學的時候確實是非常的優秀,每次考試都能名列前茅,也是老師眼中的學霸,但是這個孩子到上了初二之後,成績卻是急速下降。
因為到初二學習的任務加重了,習題的難度也加強了,所以這個孩子就開始覺得再努力也沒有辦法讓成績排在班上前三名,他就很沮喪,畢竟他的媽媽不允許他犯錯誤,而且要求他要做學霸,每次達不到媽媽的要求,考完試之後錯題本都要寫滿了。
再加上升初中之後作業變多,導致他每天只能壓縮睡眠時間來寫作業,久而久之他就會變得很煩躁,甚至覺得媽媽壓根就不愛他,只是愛成績好的他!
後來媽媽帶他去看心理醫生,心理醫生告訴媽媽,就是因為從小對孩子的要求太高,不允許孩子犯錯誤,導致孩子心裏面的那根弦都繃得很緊,當壓力超過一定程度,孩子心裏面那根弦就斷了,乾脆擺爛!
所以從小允許犯錯和不允許犯錯的孩子,長大之後慢慢會出現幾個差距
差距一:對手機的依賴
梁斌從小對孩子的要求也是很高,每次孩子犯錯,要麼會責罵孩子,要麼就會懲罰孩子,要麼就會跟孩子講道理!他覺得一定要從小對孩子嚴格要求,這樣孩子才可能成才!
結果他們家的孩子到了小學四年級,有一年暑假回家的時候爺爺奶奶給他玩手機,從此就迷上了手機遊戲,經常半夜偷偷地玩手機。
手機裡面的遊戲都是鼓勵為主,而且設計的獎勵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很有用的,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很棒的,這會讓從小很少得到家長鼓勵的孩子,容易沉迷其中!
而那些從小允許犯錯的孩子,他們得到的更多的是寬容,無條件的愛和鼓勵,孩子遊戲手機成癮的機率會更低。
差距二:討厭學習
家長不允許犯錯,很多時候在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就開始嚴防死守,孩子寫錯了就馬上糾正,這會讓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覺得父母只是愛那個學習好的,自己並不是愛自己。
慢慢的學習壓力大,需要付出很多精力的時候,他就乾脆擺爛不學習了,你們不是愛學習好的我嗎?我現在就偏不學習!
從小允許孩子犯錯,慢慢的感受到學習的重要性,他會愛上學習。
差距三:叛逆,早戀
有心理學家做過相關的統計,那些早戀的孩子往往是因為在父母身上得不到肯定和欣賞,所以到了青春期他們會從異性同學朋友那裡去獲取這種欣賞和喜愛!
從小不允許犯錯的孩子更容易早戀,而允許犯錯的孩子因為在父母身上得到了肯定和無條件的愛,更容易度過叛逆的青春期,青春期的問題會更少一些。
孩子犯錯誤是最好的成長機會,孩子的每一個錯誤行為背後都有一個正確的動機,讓家長們擦亮雙眼,透過孩子錯誤行為的背後,看到孩子那個正確的動機,寬容孩子欣賞孩子,認可孩子。
(圖片均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