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菁媽
01
心理學家李玫瑾曾經多次在講座中提到:孩子在三歲之前最好由媽媽來帶,因為孩子在三歲之前由媽媽帶的話,就能建立更好的親子依戀關係!
孩子依戀一個人的時候,這個人說什麼他都願意聽,他會心甘情願的接受他的請求,這樣孩子成年之後叛逆的機率也會更低。
前兩天表妹欣欣就在微信裡面問我,她說自己看書看到說,孩子在三歲前就好媽媽來帶,所以她就決定自己親自帶孩子。而表妹在結婚的時候已經借了一大堆的錢來買房子首付了,所以現在不僅要還債,而且還要供房子。
她自己不上班的話,老公一個人上班壓力還是比較大的,所以她就想了一個辦法,就讓她婆婆出去幹活,剛好小區有一個年齡大的老人需要保姆,而她婆婆去做保姆一個月都有5000塊錢,比她的工資還高,而她老公也同意了!
02
其實有像表妹這樣的想法的兒媳婦還真不少,現在的95後,很多都是家裡面嬌養著長大的,去找工作的時候又想要輕鬆,又想要離家近,又想要錢多,當然是不太可能的,所以工作一般工資不是很高。
而懷孕之後又比較嬌氣,生了孩子之後更是希望把孩子帶好,所以這時候就考慮讓婆婆去打工了,而在95後00後這些很多都是獨生子女,如果嫁的老公也是獨生子的話,那麼婆婆出去上班賺的錢最終也是補貼給小家庭的。
這讓我想起村裡面有個八嬸,她自己也是辛辛苦苦攢了一大筆錢幫兒子買了房子,結果現在兒子娶了媳婦,她想著去幫媳婦帶孩子,結果媳婦卻嫌棄她帶孩子帶得不好就不要她帶,而這個八嬸就在老家種種地,種地賺的錢又拿去給兒子兒媳婦做生活費了。
老人是因為心疼自己的兒子太辛苦了給錢,但是兒媳婦這種不懂感恩,甚至覺得是老人應該這樣做,理所當然地接受她給的好處,這樣的態度還是不太對的。
作為兒媳婦,一定要懂得這些道理,否則容易跟老人鬧翻
第一個道理:老人家沒有義務幫帶孩子或者補貼家用
老人把自己的兒子或者女兒養大了,就已經盡到了她養育的義務,到時孫子或者孫女出生之後,他想帶可以帶,但不想帶的話也可以不帶。
老人家幫帶的時候,兒媳婦應該是感恩,或者老人家在補貼家用的時候也應該是感恩。
第二個道理:要多體諒老人
比如有些農村的老人去到城市可能生活不太習慣,又或者衛生習慣不太好,又或者是早上起來比較早,那這些確實會影響年輕人。但作為年輕人要多包容一下老人,畢竟他們是背井離鄉來到城市,幫助自己的兒子或者兒媳婦減輕負擔的。
第三個道理:多關心老人的生理和心理
其實老人家需求的並不多,比如說每天回家之後進門看到老人家可以叫聲「媽,辛苦了」,或者是吃飯的時候給老人家夾一夾菜,過年過節的時候可以給老人家一個小小的紅包,這對於老人家來說都是非常開心的一件事情,也容易讓老人家心滿意足!
而年輕人如果想自己帶孩子的話,那麼就要在婚前做好這些準備,在懷孕的時候就要儲備好一定的金錢,可以諮詢老人徵求老人的意見,看老人是不是願意幫帶孩子,或者是老人寧可自己出去打工,其實更多時候老人也願意出去幹活,而不願意在家帶孩子。
畢竟帶孩子還要承擔責任,萬一孩子生病了或者是不小心受傷了,老人也很內疚,所以年輕人不應該是直接安排老人家去幹什麼,而是給老人家一些選擇權,這樣才能讓老人家在兒子兒媳婦家裡面過得開心一些,即使去幹活也是甘之如飴。
(圖片均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