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光儀價格差異高達千元 無「醫字號」產品也宣稱護眼?

2023-06-20     南都i健康

原標題:哺光儀價格差異高達千元 無「醫字號」產品也宣稱護眼?

近日,被用於輔助青少年治療近視的儀器——哺光儀,在安全性上存在不小的爭議。據《中國消費者報》4月26日報道,湖南一12歲小女孩,用哺光儀雷射輻射治療近視眼,結果幾個月後造成視網膜黃斑光損傷。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對此發表銳評,儘管哺光儀控制近視的機理不夠清晰,臨床驗證不足,輔助治療效果存疑,但一些廠家卻在對外宣傳中使用「康復」「恢復」「降低度數」等表述。

南都健聞記者調查發現,哺光儀的產品種類諸多,價格從數百元至萬元不等。而背後的一大主要因素在於產品背後的資質。在調查中,有商家提及,沒有醫療器械資質的「家用」產品依然可以用來防控近視,差別僅僅是個「證」而已。

對於不同資質的哺光儀如何選擇?有何注意事項?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副主任醫師張一馳提到,哺光儀在使用不當時,會損傷眼內的結構,比如晶狀體或黃斑,導致永久性適應損傷。「因此,它是一種具有風險的醫療器械。消費者一定要使用具有醫療器械證的哺光儀,並且要在醫生的嚴密監控下使用。如果出現任何不適,要立刻停止使用,告知醫生。」

非醫療器械款哺光儀宣稱可護眼

繼阿托品滴眼液、OK鏡、離焦鏡後,哺光儀被諸多家長視為又一近視防控的神器。

《中華眼科實驗雜誌》刊發《重複低強度紅光照射輔助治療兒童青少年近視專家共識(2022)》。論文中提到,重複低強度紅光(RLRL)照射輔助兒童青少年近視治療的研究應用已在國內多地開展,初步臨床研究結果顯示,RLRL眼部照射能夠抑制兒童青少年近視的快速增長。但由於目前尚無相關的統一標準,導致不規範應用的現象時有發生,也增加了不良反應的潛在風險。

以「哺光儀」為關鍵字,在小紅書平台搜索,有許多家長分享孩子使用哺光儀的心得。一位家長表示,孩子使用哺光儀十餘天后,開始無意識地眨眼,還會「哼哼」,出現了明顯抽動症症狀,但此前推薦孩子使用該儀器的醫院醫生,承諾哺光儀「低功率」「絕對安全」,完全沒有提及這樣的副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哺光儀作為新興產品,價格懸殊背後的主要因素在於資質的不同。

南都健聞記者在電商平台搜索發現,常見品牌包括艾爾興、三代人、益視亮、龍達等,價格在百元至萬元不等,可租可售。其中,非醫療器械款的多功能哺光儀的價格要遠低於醫療器械款。

另一家售賣哺光儀產品的商家則向南都健聞記者解釋,「哺光儀這類產品是沒有強制進入醫療器械備案。我們這款是有正規的質檢報告的,和有醫療器械證的哺光儀都是一類光源,安全性是沒有問題的。」

「有醫療器械二類證的哺光儀主要是做線下渠道,進醫院用的,價格普遍在9000元以上。」上述商家提道。

有效性、安全性待觀察

在採訪中,多位醫生表示,哺光儀 仍處於早期發展階段,有效性、安全性仍需觀察。

然而,仍有部分推廣哺光儀使用的公眾號、小紅書帳號,經常宣稱孩子使用哺光儀後眼軸縮短。

張一馳表示,哺光儀的主要原理是使用低強度紅光照射眼睛來延緩近視的進展。對於哺光儀的最佳適用人群尚無定論,使用人群多集中在較容易發生近視進展的6-16歲之間。「目前哺光儀還處於早期開發階段。」

「目前研究觀察最長時間為一年。在這期間,哺光儀確實可以有效抑制孩子的眼軸增長,」張一馳表示,這些案例,目前的研究結果是相符合的。但需要注意的是,這種現象的發生機制目前尚不明確,其長期安全性能也有待觀察。

廣州市越秀區兒童醫院五官科主治醫師黃慧敏則表示,目前很多課題和文章顯示,經哺光儀治療後,眼軸確實能縮短。「但這種縮短只能起到維持改善的作用,真性近視還是需要戴鏡矯正。」

黃慧敏提醒,如果要給孩子使用哺光儀,應該要到醫院檢查如下項目:裸眼視力、最佳糾正視力、眼底彩照、生物學參數測量(眼軸,建議前半年每月複查一次)、快速散瞳後電腦驗光數據、眼壓檢查(正常眼壓低於 21mmHg,高於正常眼壓先停用,降低眼壓後再使用)、眼底 oct (至少三個複查一次)。而有光過敏史、青光眼、青睫綜合徵、高眼壓、眼底黃斑存在病變或損傷;白化病、銀屑病、腎病綜合徵、系統性紅斑狼瘡、糖尿病等免疫系統及全身疾病患者,不能使用哺光儀。

「每天使用儀器的次數和治療時間要嚴格控制。使用後,孩子需閉眼休息。首次使用儀器,孩子感覺光線較強或者刺眼;使用一周內出現眼脹,眼痛,流淚等不適,這些情況家長要關注。」黃慧敏補充。如果出現眼角抽動、孩子反應後像治療超過 10 分鐘不消退、看顏色異常、反覆出現眼脹,眼痛,流淚不適的情況,應立即停用哺光儀。

黃慧敏表示,防控近視有戴鏡離焦框架眼鏡、離焦框架軟鏡、OK鏡、局部中醫治療(耳穴壓豆,中藥熏蒸治療等)、拉遠鏡、翻轉拍、VR訓練、讀寫鏡、低濃度阿托品滴眼液、戶外運動每天2小時等方式,家長可以按需採用不同方式,幫助孩子保護視力。

警惕「近視可逆」說法的誤導

另外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市面上仍不斷出現「近視可逆」的說法。某微信公眾號發文稱,採用包含哺光儀紅光治療在內的綜合防控,能有效防控(近視)成功,此前已經有許多相關案例。公眾號如是描述,「近視可逆」「近視清零」「近年來,近視防控認知的高峰不斷向上突破,現已正式進入可逆轉、可治療的全新時代」。

要注意的是,早在2019年3月26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市場監管總局辦公廳等部門就發布了《關於進一步規範兒童青少年近視矯正工作切實加強監管的通知》,明確表示:在目前醫療技術條件下,近視不能治癒;從事兒童青少年近視矯正的機構或個人必須嚴格依法執業、依法經營,不得在開展近視矯正對外宣傳中使用「康復」「恢復」「降低度數」「近視治癒」「近視剋星」等表述誤導近視兒童青少年和家長。

近期,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對此發出銳評,一些未經科學驗證的近視防控產品大量進入市場,背後反映的是兒童青少年近視矯正領域盲目逐利問題。國家強調保護青少年視力,家長對治療兒童近視心理急切。一些商家藉機進入,受經濟利益驅使,忽視基本的科學規範和安全要求,通過虛假宣傳、誘導消費、大肆推銷等謀取利益。有的甚至還通過教育部門、學校、公立醫院等推給近視兒童及其家長。對這種現象必須高度警惕和防範,堅決防止盲目逐利給青少年健康成長帶來的傷害。

南都健聞(nanduijk)綜合報道

采寫:南都記者 伍月明 實習生 康琦悅

關注「南都健聞」

進入後台回復關鍵詞

查看更多健康資訊

回復 【疫苗】

查看疫苗接種點匯總

回復 【發熱門診】

查看附近的發熱門診

回復 【核酸】

查看核酸檢測採樣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e5889ebf401a2d2117a2ddfe5937ab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