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丈夫參軍,新婚妻子苦等67年,後來才知丈夫22歲時就已犧牲

2023-11-15     劉明寶

原標題:15歲丈夫參軍,新婚妻子苦等67年,後來才知丈夫22歲時就已犧牲

「生死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大概是最早的海誓山盟吧,也是人人嚮往的美好愛情。如今很多人在麵包與愛情之間會選擇麵包,忽略了愛情帶給人精神上的鼓勵,卻不知道這種精神糧食往往會成為困境中能夠讓自己堅持下去的支柱,尤其在戰爭年代。

沒有人喜歡戰爭,因為戰爭帶給個人家庭的是妻離子散,但為了能夠解放天下百姓,他們只能舍「小家」而顧「大家」,留下妻子獨守著當年的承諾。有一位老人,新婚三天15歲丈夫參軍,結果妻子苦等67年,才知丈夫22歲已犧牲,這又是怎樣的感人故事呢?

1911年江西省的某戶貧苦人家出生了一位女嬰,那時正是清朝末期,清政府的無能導致國內經濟蕭條,百姓更是民不聊生,大多數人家的日子都過得極為艱難,這樣環境下出生的女嬰能夠長大已經實屬不易,而她卻又過早地離開了父母,九歲便賣到了李姓人家中成為了童養媳,可謂是命運坎坷。

在地主家她就是廉價的勞動力,每天除了侍候公婆之外,還要照顧小她三歲的小少爺兼「小丈夫」,陌生的環境、苛刻的公婆讓她的日子過得如履薄冰,畢竟她還是十歲的孩子,每當她受不住環境的壓力時便一個人偷偷地哭泣,她很想家,想她的父母,但她已經回不去了。

這時一個稚嫩的聲音傳來,「你是受傷了嗎,為什麼要在這裡偷偷地哭?」她忍住眼淚看去,原來是她的「小丈夫」,急忙說自己沒事,「小丈夫」又貼心地問她是不是餓了,轉身回去給她拿了一個煮紅薯,「小丈夫」給她的這種溫暖讓她感覺莫名的踏實,心裡便認定了自己這位將來的「小丈夫」——李才蓮。

有了李才蓮的體貼與關心,她的日子過得不再那麼艱難,隨著時間的推移,二人青梅竹馬的感情也越來越深厚,1929年她終於與正式與李才蓮結為夫妻,而在結婚的當晚她才知道自己的丈夫李才蓮原來是共產黨的「高官」。

由於工作需要,15歲的李才蓮在結婚的第三天便踏上了革命的征程,而妻子只能含淚相送,後來有過一次短暫的相見,但最終她一等就是67年,這位痴情的女子便是池煜華。

李才蓮臨行前告訴池煜華,照顧好家中事宜之外,有空的時候多讀書識字,多幫紅軍做事,讓她相信革命會取得勝利,等他凱旋歸來的那一天。面對丈夫的囑託,池煜華一直牢記在心中,丈夫的話成為了她努力生活下去的希望。

分別後不久,池煜華也積極投身於革命之中,並且擔任了區蘇維埃婦女部長,期間她曾讓人給丈夫李才蓮稍信,結果都是石沉大海,她每天忙於工作,同時對丈夫的思念之情也越來越深,只是她一直打聽不到丈夫的消息,只能把這份思念埋於心底。

1933年,池煜華終於打聽到李才蓮的消息,這時的李才蓮已經是少共江西省委書記,還擔任少共蘇區中央委員,當時他們正停留在寧都縣七里坪一帶。池煜華得知此信後,立刻與人結伴踏上了千里尋夫之路。

這條路他們走了五六天,為了躲避國民黨的追擊只能走小路,但再艱難的道路也阻擋不了她對丈夫的思念,跋山涉水她終於到了七里坪,她看到了朝思暮想的丈夫李才蓮,這時離他們上一次的分別已經過去了四年,丈夫已經成熟,而她也追隨丈夫的步伐而變得更加堅強。

同是革命人他們深深知道這次見面的來之不易,相處的日子格外的幸福溫馨,在這裡她還見到了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但面對革命的嚴峻局勢根本不允許池煜華在這裡停留太久,她心中再有不舍也沒有選擇,為了革命事業她忍痛與丈夫別離,未成想這一別就是永訣。

回到家中之後,池煜華繼續在後方做支持前線的工作,不久她生下了他們唯一的愛情結晶,女兒的誕生寄託了池煜華對丈夫的思念,她悉心照料,卻未成想一場大病奪去了女兒五歲的生命,而這時家中只剩下了池煜華自己,公婆早已去世,她繼續找人幫忙打聽丈夫的消息。

然而,讓她沒想到的是,解放後她終於得到了丈夫的消息,卻是死訊。池煜華始終堅信丈夫還活著,因為臨別前丈夫告訴她「不要輕信謠言」,畢竟戰爭年代很多消息都不可靠,於是池煜華靠著這點精神寄託,每天在家中苦苦等待丈夫的歸來。

後來,池煜華還給毛主席寫過信,拜託尋找丈夫的消息,毛主席收到她的信後專門派人尋找李才蓮的下落,但始終沒有消息,她甚至把當地政府部門每月發放給她的撫恤金當作是丈夫寄給他的生活費,政府給她建了新房,她卻仍在老房子中等待,怕丈夫回來找不到她。

這一等就是67年,門檻已經被她坐出了凹陷,每天吃飯的時候她都會多留出一副碗筷,她的身影從挺拔變成了佝僂的老人,她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到門口張望已經成了習慣,她很想說不上哪天就會看到丈夫回來。

然而現實還是很殘酷的,在1983年時民政部終於查實李才蓮已在1935年2月犧牲,也就是丈夫在22歲時就已經離開了人世,池煜華手中拿到烈士證時仍然不相信這個事實,直到2005年4月她永遠閉上了眼睛,去和丈夫在另一個世界相逢了。

「雨紛紛,舊故里草木深,我聽聞你始終一個人,斑駁的城門盤踞著老樹根,石板上迴蕩的是再等」,《煙華易冷》這首歌恰似池煜華苦等丈夫67年的寫照,可以說池煜華是用一生的時間去守候丈夫的承諾,堅信他會回來。

結果是讓人失望的,但更是感人的,愛情是讓她堅持到最後的唯一精神支柱,她那份純粹的感情與執著值得我們每個人敬仰與反思。

參考資料:《詩經·邶風·擊鼓》《煙華易冷》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e4cc2049eac313343d7f60a3dd04bc8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