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授權轉自小風小浪(ID:vistawenyu)
作者:莯璃
最近,《令人心動的offer》又回來了。
才看了第一期,我就感受到一股濃烈的「卷」味。
第五季的《offer》回歸律政職場,這次來體驗職場殘酷的實習生有八位。
他們背景各異,年齡也不盡相同,卻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卷王」。
一開始,我作為一個只看過幾集第一季《令人心動的offer》的觀眾,點開第五季的《offer》,只是為了試圖從這些同齡人身上尋找一些我初入職場時的身影,尋求一些同齡人的共鳴。
我確實找到了。
比如01年出生的汪雨橦在節目裡總是喊著一聲聲的「救命」:
她的那一聲聲「救命」喊到我心坎里去了。太真實了。
大概是從大學開始,每次論文難產、趕作業ddl的時候,「救命」就成了我的口頭禪。
記得我以實習生身份入職的第一天,我和我的i人實習搭子的聊天對話充滿了「救命」這個詞。
「救命」,這個詞多形象啊,它象徵人類的求生慾望。
「救命」代表了實習生們的不知所措,也象徵了實習生們面對陌生職場時發自內心的求生欲。
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有連續五年考研才上岸的清華研究生黃凱。
他做了很多人都沒有勇氣做的事——棄醫從法。
想當初,我連選擇專業都得小心翼翼。大一的時候想過要轉專業,卻因為種種現實因素而放棄了。
而黃凱,他甚至在工作了兩年後決定辭職,選擇跨專業考研,考的還是清華。
在我眼裡,他就是一個內心非常堅定且心理承受能力強大的男生。
當他因為沒有頭緒、進度緩慢而無法及時完成第一輪考核里的法律分析報告時,他那猶豫要不要去請教帶教律師的神情、坐在計程車里望著窗外的心事重重的模樣,都深深地觸動了我的內心。
我想這些都是我們每個人曾有過的模樣,曾體會過的心情。
然而,我還是被節目裡的「卷」味給嗆到了。
「內卷」是個老話題了。
當代大學生普遍給人的第一印象:卷,現實,功利。
社會上人人都在卷,於是人人都只看結果,看現實好處,以至於功利現實越來越低齡化。
其實這些95後、00後大學生們是清醒的,他們清楚意識到自己處於內卷嚴重的現實狀態里。
「內卷」的風崛起,那就肯定有「反內卷」的風與之抗衡。
不少00後大學生打著「反內卷」的口號,強調堅持就是勝利,然而卻在「內卷」的泥沼里越陷越深。
我個人覺得在教育課題里,學歷和學校這兩方面的內卷情況特別嚴重。
《offer》第一期就將「學歷內卷」和「名校攀比」現象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了。
實習生們初次見面,直問彼此的學歷。
一句「你是本科還是研究生」直接讓人破防。原來現在「本科」還是「研究生」已經成了每個人身上的標籤。
來自蘇州大學的本科實習生在聽到隔壁坐著的實習生是北大國際法學院研究生時,頓時露出了不自信的表情。
當對方反問他是本科還是研究生時,他還結巴起來了。
當一個本科實習生遇到另一個同樣是本科畢業的實習生時,他們像是在落難荒島突遇救護隊似的,高興壞了。
本科實習生汪雨橦對同樣是本科實習生的梁崴說:「我找到同伴了。」
梁崴與汪雨橦「本科相認」時,他指了指旁邊的北大研究生和中政大研究生實習生,說了一句「這邊都是研究生」。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本科生和研究生變成群體分類的一個重要標準。
節目裡的梁崴和汪雨橦都是00後,而他們對於學歷的反應映射出現實社會中許多年輕00後的真實狀態。
現在網上經常流行一段話:「00後要來整頓職場了。」
但我想不少00後還深陷在「內卷」的泥沼里,「無法自拔」。
目前《令人心動的offer第五季》在豆瓣還沒出分,我大概刷了一遍評論區,看到了一條評論:
第一期整體看下來,真的強烈感受到「學歷內卷」的大氛圍。
我在小破站看過一些考研失敗的up主分享的心路歷程,大部分都提到了「學歷自卑」。
當你因為考研失敗而直接頂著「本科」的頭銜步入職場,而身邊都是清北本碩或名校海歸的同事,不自信與自我懷疑便容易在所謂的「人與人的差距」中不知不覺地誕生。
這次節目裡每位實習生的簡歷都十分優秀,豐富的活動經歷甚至連一頁紙都擠不下。除了「卷」學歷,似乎連簡歷都開始「卷」了。
內卷好像成為了當代年輕人生活的代名詞。
看著這些實習生簡歷上滿滿的活動經驗,我說實話,我很羨慕,也很欽佩。
同時,我也想起了我經常在校園論壇、朋友圈校園牆看到的許多大學生的投稿:
「求問XX比賽是報名參賽就有綜測加分嗎?」
「求問校慶參演人員最後得到什麼呀?畢竟排練了那麼久,想問問各位最後有得到勞務/志願時長/加分之類的嗎?」
「想問問大家在XX服務中心擔任中心主任或者副主任加分情況怎麼樣?」
諸如此類的投稿數不勝數,這從本質上來說就是「內卷」在作祟。
在內卷嚴重的社會氛圍影響下,大部分年輕人都被迫變得現實功利。
我看著那些投稿帖文,不禁開始思考大學生參加各類活動的意義。
究竟是興趣所在,或是為了累積實操經驗、磨鍊技能,還是只是為了個人利益?
在競爭飽和度高的情況下,無論你是本科還是研究生畢業,只要你的簡歷空白,缺乏經驗,那你就可能被這個市場淘汰。
第五季節目裡的實習生們看起來挺和諧的,但和諧的氛圍中瀰漫著一股強烈的競爭感。
畢竟大家來這檔節目的目的,是為了那數量有限的offer。這有限的offer就和市場上開放的崗位數量一樣。
我經常聽外網的網友或者一些外國留學生說中國就業機會多,然而大陸看似就業機會多,其實並不多,因為競爭的人比所謂的就業機會多得太多了。
現實的殘酷擺在大家面前,大學生們變得現實功利,是必然的。
先考慮現實,再考慮夢想。
來自蘇州大學的梁崴在面試時說如果自己擁有了這份實習offer,就能不讀研了;來自香港大學的朱綽盈說這份實習offer是她步入內地律政職場的敲門磚。
在選擇一份實習之前,大學生們都主動地先思考這份實習對自己是否有最直接的利益,或者能否在最短時間內得到有效的收穫。
因為一份含金量高的實習offer,對一個大學生來說,至關重要。
開啟實習生生活後,又要擠破頭腦、拼盡全力,為了轉正而努力。
學歷很高,名校出身,卻還是需要綜合能力來湊齊,才能在競爭人數多,但競爭名額非常少的生存戰中存活下來。
卷完成績,再卷活動經歷,再卷學歷。簡歷越豐富越好,卷啊卷,沒有盡頭。
95後、00後年輕人們,或許可以有另外一種生活方式。
來自中國香港的實習生朱綽盈在節目裡用一句「做人是要有原則的」令所有的實習生驚呆了。
在面對實習生張雅琪對於加班的提問時,朱綽盈說她最晚8點一定要下班。
他們問她,做不完怎麼辦?朱綽盈說:「不做了。」
節目組給她冠了個稱號——「反內卷先鋒」。
值得關注的一點是,朱綽盈說她習慣下班後去健身,然後再回家做飯,主打的就是一個「Work-life Balance(工作生活平衡)」。
朱綽盈的一番言論讓我開始好奇是不是香港地區的打工人都能做到工作與生活平衡?
我不清楚。
但我想「Work-life Balance」是最理想的生活方式,也是95後、00後可以選擇及擁有的另一種生活方式。
作為「反內卷」代表的朱綽盈很努力在內地這個瘋狂內卷的世界,守住自己的原則。
節目第二期第二輪考核,在小組討論環節時,朱綽盈在完成自己負責的工作後,就馬上下班了。回到宿舍後真的在健身,她實在值得我一個「瑞思拜(Respect)」!
即使朱綽盈的原則依然不適用於中國社會,但這個原則本身的存在是很有意義的。
朱綽盈身上不一樣的自信與發言,讓大家對於新時代95後、00後的想法有了新的認知和新的思考。
也許正常的職場生活就是不加班,並且回到家以後還有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
一味地卷,可能只會物極必反。
現在許多中國高校都可見不少留學生,他們來自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生活習慣和文化背景。
走在校園裡,當你看到許多中國大學生坐在學校小花園裡背書、練口語的時候,可以看到一些外國留學生很「chill」地在散步、聊天、看書。
他們的臉上沒有凝重、疲憊的神情。他們全身上下都散發著鬆弛的氛圍,看起來是真的很享受校園生活。
當學校舉辦一些文化活動時,外國留學生都很樂意參加。他們參加活動的目的不是為了學分、加分,而純粹是為了交友和跨文化交流。
我在b站看過一個視頻,是關於歐洲年輕人對於學歷內卷的看法及歐洲社會父母教育理念的視頻。
該up主採訪了自己的一個義大利朋友。
在義大利,學生的任務不僅僅是學習,學習的時間也不占多數。
那邊的學生也不需要像東亞小孩一樣,成天埋頭學習,為了各種考試而備戰。他們更注重戶外活動及課外活動,父母也不會對自己孩子的成績有過高的要求。
高學歷對歐美95後、00後的年輕人來說並非必須項,但客觀而言,高學歷確實對全球各地的年輕人來說是一項優勢。
對於許多歐美地區的95後、00後來說,學習、升職、就業、工作都不是人生的終極目標。而興趣班更是加分項,全憑興趣去選擇和參與。
我曾經在小破站上刷到一個題為「在北大,我很痛苦」的視頻,內容大概是在說大學生非常卷,競爭太大,讀得很痛苦。
看完,我感嘆,內卷世界裡充滿了攀比。攀比最要不得,人真的不能和別人做比較,真的太痛苦。
節目裡連續五年考研終於考上清華的黃凱在面試時有一段話說得很好: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和自己做比較」,才是進步的關鍵,才是擺脫「內耗」的關鍵。
當然,以上我舉的只是部分例子,不代表所有的中國大學生都很卷,也不代表所有的外國年輕人都很「chill」。
我相信沒有哪個國家、哪個社會是沒有「內卷」現象的,只是分輕重罷了。
如果將東西兩方放在同個世界框架里去對比,會發現兩邊的文化差異很大,也會發現兩邊的教育理念及職場生態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差異。
最近又到了考研季,我發現越來越多中國00後選擇出國深造,試圖尋找新的生活方式。
拿現成的例子來說,現在許多明星都選擇將自己的孩子送出國留學,如張亮的兒子天天、黃磊的女兒多多、李湘的女兒王詩齡等等。
我想,那些送兒女出國留學的父母是希望兒女們在國外有新的收穫和成長,而不是在內卷嚴重的環境里成長成一個麻木悲觀、現實功利的「內卷」受害者。
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社會,會產生不同的教育理念。
中國社會,尤其是一二線城市的內卷現象源於大環境影響,與中國社會發展模式有著密切的關係。
競爭大,資源少,因此形成非理性的,甚至是畸形的內部競爭。
內卷讓這裡大部分的95後、00後年輕人,失去了該有的活力,多了一份「世俗感」,但他們依然具有人本身具有的可能性。
即使前路漫漫,但新一代年輕人依然有選擇新的生活方式的權力,也有過上新的生活的可能性。
看著節目裡的年輕實習生們,他們身上多少有著那種「世俗感」,同時又夾雜著難能可貴的「清新感」。
年輕真好,還有力氣卷。這樣也好,也許卷著卷著,哪天就捲來了新的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