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雲蘇光牛專訪:從可信計算看資料庫產業變革新趨勢

2023-07-19     InfoQ

原標題:華為雲蘇光牛專訪:從可信計算看資料庫產業變革新趨勢

作者 | 魯冬雪

據 IDC 發布的《2023 年全球資料庫市場預測》報告數據,到 2023 年,全球資料庫市場規模將達到 1062 億美元,中國市場的規模預計達到 88 億美元。過去幾年來,隨著全球經濟掀起數字化轉型浪潮,資料庫作為企業數字化的根基與底座,整個行業也迎來了發展高峰期。短短數年時間,超過 130 款資料庫新產品誕生,一大批創新技術和理念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在中國,國產資料庫產業伴隨中國資料庫市場的飛速增長也走上了成長快車道。《資料庫發展研究報告(2023 年)》顯示,近年來,國產資料庫技術迅速演進,國內企業及高校的創新能力也在不斷突破,行業三大權威學術會議的貢獻率在去年已達 40% 之多。與此同時,國家層面還在持續推動資料庫領域標準體系建設,為行業有序健康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在這樣的背景下,2023 年 7 月 4 日,由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指導,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大數據技術標準推進委員會(CCSA TC601)與 InfoQ 聯合主辦的「2023 可信資料庫發展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吸引數千名業界專家、學者參與,共同為資料庫行業未來發展出謀劃策。本次大會上,華為雲資料庫服務產品部總經理蘇光牛發表了題為《華為雲 GaussDB,做企業數字化的堅實數據底座》的演講,分享了華為雲 GaussDB 資料庫的最新進展。會後,InfoQ 專訪了蘇光牛,圍繞可信計算、GaussDB、國產資料庫發展趨勢等主題做了深度探討。

1從可信計算到雲原生、智能化,資料庫創新路漫漫

資料庫是一個發展歷史超過 40 年的傳統 IT 技術門類,過去 40 年間,資料庫產業歷經關係型、非關係型、開源、分布式、雲原生、可信計算等諸多創新浪潮,行業一直處於快速疊代進步的發展狀態。如今,數據資產化、要素化進程加快,企業數字化轉型方興未艾,如何充分利用海量數據資源,切實達成降本增效目標成為企業提升競爭力的關鍵所在;資料庫產業也在這樣的環境中煥發勃勃生機,新技術、新概念層出不窮。

資料庫行業的創新潮流,也是與企業現實的需求變化息息相關的。例如,可信計算是當前國內企業選擇資料庫時比較關注的一項屬性。過去,大批企業一直在使用 Oracle 的資料庫產品,用於對安全性、可靠性指標要求極高的場景和領域中。當這些企業考慮使用其他廠商的創新產品替換 Oracle 資料庫時,提出的一項硬性要求就是新產品的安全、穩定性等指標相比 Oracle 不能退步。與此同時,企業資料庫的更換周期往往較為漫長,企業希望供應商能夠為產品提供長期支持,同時儘可能避免潛在的法律和技術隱患。如果供應商大量使用開源技術,同時又缺乏對這些技術的掌控,企業在選型時就難以免除後顧之憂。

在國內,重要領域的自主創新是近幾年的大趨勢。處於這樣的環境中,企業也希望新採購的資料庫產品能夠與國產硬體完美兼容,最好能充分利用國產硬體的特定功能、設計來提升性能表現,因此資料庫的軟硬協同能力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另一方面,雖然雲原生資料庫的概念近年來非常熱門,但很多企業並不希望自己選擇的資料庫與雲供應商深度綁定,他們更希望資料庫與雲基礎設施解耦,前者能夠自由適應從私有雲到公有雲的各種基礎設施環境。類似地,諸如智能運維、AIGC 等智能化創新雖然也吸引了企業的目光,但決策者更重視的是這些創新在實踐中對資料庫各項指標的提升效果。

總體而言,今天的資料庫產業正處於創新高峰期,但用戶側對層出不窮的新概念接受程度有所差異。用戶更多關注的是資料庫產品的整體表現,關心這些產品能否滿足自身在實際業務場景中的需求。不同行業、不同場景對資料庫的要求可能大相逕庭,一項產業創新很難同時為所有用戶帶來滿意的效果。可以預期,資料庫領域的創新將向場景化、實用化的方向持續轉型,這一過程中對供應商的要求也將日益提升。

2「分布式浪潮」助推國產資料庫彎道超車

在資料庫行業持續創新的背景下,中國資料庫品牌也迎來了難得的發展良機。國產資料庫產業自上世紀末起步以來,歷經二十餘年發展,已經成為全球行業中一支不可忽視的創新力量。包括華為雲 GaussDB、騰訊雲 TDSQL、阿里雲 PolarDB 等在內的一批國產品牌在過去幾年中發展勢頭喜人,不僅在網際網路行業內大面積替代了國外老牌廠商,在金融、電信等關鍵基礎行業也遍地開花,為國家信息技術戰略的推進與企業數字化進程提供了持續動力。

國產資料庫的崛起並非一蹴而就。一方面,過去十年來國內 IT 產業持續高速發展,資料庫供應商實力穩步提升;另一方面,全球資料庫行業正在從單體架構向分布式架構轉型,企業對資料庫性能等指標的要求快速提升,大量技術創新短期內爆發,給國產品牌創造了彎道超車的機遇。總之,國家相關措施為國產資料庫提供了充足的市場拓展空間。

今天全球有近五百家資料庫供應商,來自中國的廠商已占據三分之一。這些國產力量中,華為雲 GaussDB 是過去幾年內發展態勢較好、創新能力較強的代表性產品。GaussDB 是華為雲自主創新研發的企業級分布式關係型資料庫,具備企業級複雜事務混合負載能力,支持分布式事務強一致、同城跨 AZ 部署、數據 0 丟失,支持 1000+ 擴展能力、PB 級海量存儲。同時擁有高可用、高可靠、高安全、彈性伸縮、一鍵部署、快速備份恢復、監控告警等關鍵能力,能為企業提供功能全面,穩定可靠,擴展性強,性能優越的企業級資料庫服務。

與很多資料庫產品主要基於開源技術不同,GaussDB 的內核由華為雲自主設計,華為雲對其有著完全的掌控能力。正因如此,GaussDB 在可信計算、軟硬協同等屬性上有著獨特的優勢,這些優勢贏得了包括國有 6 大銀行中 5 大行等關鍵基礎行業的很多重要企業客戶,為國產資料庫的發展樹立了值得參考的榜樣。本次大會上,蘇光牛總經理也在演講與會後專訪中分享了 GaussDB 的成功經驗,讓我們從行業前沿視角看到了國產資料庫是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贏得客戶認可與同行尊敬的。

3資料庫品牌的成功指南:立足現實需求,解決客戶隱憂

在信息技術相關政策推動下,金融、電信、能源、交通等關鍵基礎行業正在積極探索使用國產資料庫的技術路線。國產資料庫因此獲得了重大的歷史機遇,但也因此遇到了很大的技術挑戰。由於關鍵基礎行業對資料庫的安全性、穩定性、可靠性等指標要求極高,而國外廠商在這些領域有著數十年的深厚積累,想要在這些方面達到甚至超越國外產品,對國產資料庫來說是非常困難的。同時,由於這些行業的運維管理往往有很多約束,供應商很難通過駐場運維的方式解決各類突發問題。這就對資料庫的核心技術水平,尤其是可信計算指標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最後,雖然關鍵基礎行業的資料庫潛在市場很大,但企業往往傾向於在少數幾家實力較強的品牌中做出選擇,中小廠商很容易被排除在外。

華為雲發展 GaussDB 時同樣遇到了上述問題。為此,華為雲將可信計算放到了資料庫研發的重要位置上,通過全方位的可信設計,結合華為雲的技術優勢打造符合關鍵基礎行業需求的國產資料庫優秀產品。

華為雲對可信計算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GaussDB 的核心代碼是華為雲自主研發,並不依賴市面上的開源資料庫選項,對 GaussDB 具有完全的掌控能力,可以針對企業關注的核心指標進行深度優化,實現與替換的目標資料庫持平甚至更高的安全可靠表現。同時,自主研發意味著 GaussDB 可以大幅簡化依賴資料庫的應用的遷移過程,同時保證遷移完全可控。大量基於 Oracle 接口的應用無需高昂的成本就可以向 GaussDB 平滑遷移,過程中出現任何問題都能得到華為雲的快速響應。

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層面,很多中小廠商基於開源資料庫改造的產品需要跟隨開源技術棧進行更新,一旦開源技術棧停止疊代,這些產品就很難繼續發展下去,對客戶來說是不可接受的。大量依賴開源技術還存在另一個隱患,當用戶在全球範圍部署這些資料庫產品時,有可能因為供應商內部的合規管理存在缺陷,導致產品被各國監管機構審查乃至禁用。例如,某款資料庫使用了某些開原始碼,卻沒有按照許可協議做後續的開源工作,這就可能在境外引發法律訴訟,給客戶帶來很大的麻煩。相比之下,GaussDB 非常重視安全可信工作,在全球範圍都能為用戶提供堅實保障。

在華為雲看來,可信軟體意味著企業要從產品定義開始,在整個軟體開發鏈要做到來源可信、過程可信、結果可信,端到端實現可信,出現問題可快速溯源,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正所謂過程可信才能做到結果可信,華為在內部已經建立了成熟完善的可信研發框架,每一位工程師都在這種文化影響之下規範自己的日常工作。從編碼習慣到審核流程,所有軟體開發項目都會嚴格遵守安全可信的細緻要求。正是這種將可信計算貫徹到日常工作中的企業文化,讓可信成為了 GaussDB 的最大優勢之一。

確保了產品可信,符合關鍵基礎行業的嚴格要求後,GaussDB 的另一大關注點就是軟硬體協同。GaussDB 的軟體核心架構自主可控,很容易對包括華為自主研發的鯤鵬伺服器在內的國產硬體架構進行深度優化。充分發揮這些自主硬體的潛力,從而滿足企業對資料庫性能的苛刻要求。同時,GaussDB 還會根據企業用戶,尤其是金融行業用戶的反饋進行改進,進一步增強關鍵能力。例如,銀行用戶要求資料庫在持續大並發寫入下性能基本無抖動,GaussDB 研發了 Ustore 存儲引擎,基於 In-place update 更新機制,最終實現了實踐部署中高負載下無抖動的目標,且進一步節省了存儲空間。

如今,GaussDB 在高性能、全密態和穩定性三項行業測試中都取得了非常好的表現。其中,GaussDB 在通過中國信通院「可信資料庫」的全密態資料庫基礎能力測試時,將加解密性能損耗控制到了非常低的水平;在分布式事務資料庫穩定性測試中,GaussDB 在經過一周混沌工程理念的壓測工具持續故障注入後,展現出良好的韌性表現;在分布式事務資料庫性能測試中,GaussDB 在所有測評項目中成績最優。這些成績很大程度上歸功於 GaussDB 核心自主、軟硬協同的優勢,也證明華為雲選擇了一條正確的資料庫發展路線。

安全、可靠、全流程可信、易遷移、高性能、長期技術疊代與維護保障,這些特性綜合在一起,為 GaussDB 的成功打下了堅實基礎。事實上,GaussDB 在贏得關鍵基礎行業的眾多頭部用戶的青睞後,這些用戶的實踐經驗也讓其他領域的用戶信心大增,進而將 GaussDB 作為自身資料庫換代的第一選項。

值得一提的是,GaussDB 在資料庫的生態建設方面的成果也非常值得借鑑。首先,華為雲高度重視與應用開發合作夥伴的適配對接;其次,華為雲吸引了很多資料庫工具廠商為 GaussDB 開發遷移和運維工具;GaussDB 與眾多高校也有深度合作,在高等教育階段就注重資料庫開發和應用人才培養,為企業用戶儲備人才資源,保障人才供給;最後,GaussDB 還在加強運維層面的合作夥伴建設,共同為客戶提供高水平運維服務。

大批生態合作夥伴的加入,為 GaussDB 帶來了數量更多、更加完善的行業解決方案,對客戶的吸引力自然與日俱增。GaussDB 正在為越來越多的企業構建數字化轉型的底層基礎設施,為企業降本增效、提升長期競爭力構築堅實底座。GaussDB 的成功經驗,也為其他國產資料庫廠商乃至更多領域的軟體開發商提供了很好的參考與借鑑。

4構築數字化堅實底座,資料庫產業將邁向怎樣的未來?

正如華為雲蘇光牛在本次大會上的演講所言,「資料庫在企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扮演著底層支撐的重要角色。」圍繞這一目標,GaussDB 在現有成果的基礎上制定了未來的長期發展規劃。首先,GaussDB 會進一步簡化遷移和部署流程,讓企業能夠快速完成遷移,同時保障遷移可控。其次,GaussDB 將在部署形態上支持公有雲、混合雲與輕量化部署,使客戶在任何場景下都能使用 GaussDB。

多樣化的部署形態看似與業界雲原生資料庫的大趨勢相悖,但在實踐中這是非常必要的。很多關鍵基礎行業用戶更希望將數據保存在企業內部的物理設施上,儘可能減少對公有雲的依賴。還有不少中小企業則要求新一代資料庫實現輕量化,降低部署成本,適應更多場景需求。因此,GaussDB 的這一發展規劃,實際上也是整個行業接下來需要考慮的重點問題。

如今,分布式資料庫已經成為資料庫換代的主流選項。但分布式資料庫帶來的額外性能損耗,以及更多物理機器引入的更大運維負擔都是不可忽視的。華為云為此也在持續努力,持續優化分布式資料庫的性能、降低損耗,同時設法簡化運維,讓用戶可以更平滑地從單體過度到分布式架構。

此外,GaussDB 在全密態、版本更新服務、運維工具鏈等方面都在穩步前進。對於行業關注的 AIGC 熱點,GaussDB已經在產品中利用 AI 技術加強運維監控能力,降低運維人員負擔,使故障解決在 AI 的幫助下進一步無感化。

GaussDB 的發展規劃可以在相當程度上代表整個資料庫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縱觀國產資料庫市場,GaussDB 無疑是國內品牌中的佼佼者。華為雲堅持自主研發、可信合規,堅持以客戶需求為導向,努力建設資料庫良性生態的發展路線已經贏得了用戶的認可,為同行樹立了良好的榜樣。放眼未來,國產資料庫在各個行業全面替代進口產品已成定局,國產資料庫品牌正處於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機遇期。可以預期,包括 GaussDB 在內的一批國產資料庫優秀品牌將在這一過程中崛起為全球一流水平,並為資料庫產業的持續創新與良性發展做出不可忽視的貢獻。

5寫在最後

回顧華為雲 GaussDB 的實踐經驗可以發現,在資料庫這樣歷史悠久、用戶需求複雜、技術難度較大的領域中,想要單純憑藉一些新潮概念、小範圍技術優勢或低廉的定價就贏得用戶認可是很難的。企業非常清楚資料庫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的重要地位,針對這樣牽一髮而動全身的 IT 基礎設施,管理層往往不會輕易做出更換供應商或更新換代的重大決策。相比創新概念帶來的模糊收益預期,企業更重視新品資料庫能否順利遷移、能否保障穩定可靠、性能提升是否可持續等現實問題。

正因如此,資料庫供應商只有努力提升自身技術實力,密切關注市場需求動向,開發出能夠切實滿足用戶需求的產品,同時為用戶提供穩定、可預期的服務與技術生態,才能把握難得的歷史機遇,贏得可觀的市場份額。資料庫創新不能是無源之水,那些真正腳踏實地、在實踐中體現優勢的資料庫產品,將是市場競爭的最後贏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e1eb3a7497a99939ebae57db84cebce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