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階段,日本為何沒有「擇校熱」?

2019-06-04     小剛哥說教育

目前,很多國家中小學招生時,都會採取就近入學的原則。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從小學就能在「名校」就讀,很多家長都會選擇居住在好學校附近,這就催生出一種價格甚高卻質量一般的特殊房源——學區房。在中國,這個名詞大家應該都不陌生。伴隨著房地產的炒作,一些地方催人的天價學區房令人咂舌。其實,在美國也有類似的現象。比如,美國洛杉磯市最著名的聖馬利諾學區內,一棟獨立房的最低售價已被炒到2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200萬元)。

然而,在日本,很少有家長為了孩子上學而購買學區房,大多數家長似乎並不操心孩子上哪所小學、買哪裡的學區房等問題,也未出現過中小學校「擇校熱」現象。那麼,日本是如何做到的呢?

1.學生可按學區就近入學 ,學校無「重點」「非重點」之分

自「二戰」結束後,日本中小學招生一直實行嚴格的學區制。1968年,日本開始推行「通學區域制度」,規定學生在通學區域內的公立中小學就近入學。換言之,就是以居住地址為依據來決定學區和就讀學校,即家搬到哪兒,學生就在哪兒就近入學,且學校不要求看家庭的房產證。所以,在日本很少有家長為了孩子上學專門在學校附近買房,若想上某所學校,在學校附近租房即可。

因為實行嚴格按照學區就近入學制度,所以在義務教育階段,日本學生對於公立初中和小學沒有擇校自由,只有憑藉特殊理由,才可以改變指定的學校或者到所在學區以外的學校上學。但近20年來,日本中小學也出現了有條件的擇校現象。2000年,東京都品川區提出了「建設個性化學校」的目標,開始實行有條件的擇校政策,即在學區制基礎上的自由選擇制。這種選擇制是在堅持公平的原則下進行的。每所公立小學在確保招收本學區兒童的基礎上,如有餘力,可以接受其它學區兒童的申請,若學區外的申請人數超過招生名額,則通過公開搖號決定錄取名單。

另外,日本的中小學沒有等級之分,日本政府不允許義務教育階段的公立中小學出現「重點」與「非重點」的區分。如果家長想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可以花高昂的學費,讓孩子入讀私立學校。

在日本,想讓孩子上更好的學校,不需要把錢投資在房產上,而是直接投資在學校上。因此,日本房價的高低與否,主要取決於房源所處的地段、房子本身的質量、交通便利與否等因素,不會因為附近擁有一所或幾所「名校」而拉高房價。

2.方圓6公里內必設學校 ,各校硬體配置統一標準

日本出台了一系列法律與政策措施,保證全日本教育資源均衡。日本《教育基本法》第三條(教育機會均等)規定:「所有的國民都應當有按其能力享受教育的平等機會。」在日本,從大都市到偏遠鄉村,一般方圓6公里內都設置有中小學,只要修建居民區,就必須預留出學校的位置,保證孩子能在自己住所的4-6公里內入學。

日本文部科學省(相當於我國的教育部)為保障每位學生的利益,對全國境內的中小學基礎設施進行統一管理,在上世紀70年代就基本完成了「標準化」建設。無論是在東京、大阪等繁華的大都市,還是在北海道的偏遠農村,中小學都嚴格按照日本政府出台的「學校設置標準」等相關法律進行建造與配置,因此,從教學硬體上來說,日本中小學的配置幾乎一摸一樣。

學校的教學樓在修建時,必須能抵禦最高震級的地震所帶來的傷害,教學樓的規劃與質量都由當地政府統一管理和驗收。同時,所有學校必須配備體操館、泳池、操場等設施,占地面積可根據學生人數來決定,但不會因學生人數少而削減某項設施。例如,鹿兒島一個山村裡只有5名小學生,他們的小學占地1000平方米,各項設施都十分完備。此外,所有的學校都必須配備專業營養師,負責學生每天的膳食搭配,保證營養。

3.教師定期流動,教學統一標準

日本中小學老師的選拔嚴格按照篩選制度進行,老師必須是全能的,除了文化課,體育、音樂、美術、手工、書法等,要樣樣拿得出手。

值得關注的是,日本中小學老師幾乎沒有人能在一所學校工作一輩子。每年4月,作為國家或地方公務員的日本中小學教師,他們中的部分要從原學校流動到另一所學校。根據日本《國家公務員法》和《教育公務員特例法》規定,中小學教師為國家或地方公務員,中小學教師的定期流動屬於公務員的人事流動範疇。教師任期滿5年,就得調動到別的學校,不限城市和農村,因此,日本每年有1/4的教師需要變換學校。一個終身從事教師職業的人,工作期間可能會在7所學校任教。據一位負責教育的公務員說:「任何老師都有輪換到農村教學的機會,越是偏遠的地方晉升越快,所以大家都會更加努力。」

事實上,日本的學生無論在哪所小學就讀,老師的素質基本上沒有差異。同時,教師定期流動,保障了學校之間的教學水平能夠保持均衡,確保了「名師」能在各學校之間公正、公平地分配。當然,既然沒有固定的「名師」,也就沒有所謂的「名校」。

從教學水平來看,日本中小學使用文部科學省統一制定的《中小學學習指導要領》(課程標準),各地中小學都要按照此課程標準進行教學,這確保了日本不同地區的中小學教學要求的一致性。

此外,為保障全日本學生接受義務教育機會的均等,促進全日本各地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水平的整體提高,自2007年起,日本文部科學省重新啟動全日本學力測試,測試對象為小學六年級和初中三年級學生,測試科目主要為日本語、理科和英語。通過對各地不同學校的學生進行學力測試,來檢驗各學校教學質量,保證學生接受義務教育的質量在同一個水平上。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制度和有關做法,確實值得我們學習借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dwGHWGwBUcHTFCnfq2y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