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曾經說過:孩子的成長就是一顆施了肥的大樹,前期用力過猛,後期很容易後勁不足。
很多童年時期成績優秀的「小天才」之所以到了後期出現爆發力差,難以追趕的情況,大多是因為幼年時期的學習方式禁錮了孩子的思想,一旦孩子的思維成為一種模式的固化,就很難再發生質的改變。
沒人不羨慕從小不擁有過人智商的神童,但是通過調查發現,僅僅有3%的神童長大後依然會獲得成功。
據英國媒體報道過一個8歲的男孩,從六七歲開始就顯現出超乎常人的天賦,直到他8歲的時候就能完全掌握中學階段的數學,直到這位男生上到大學時也沒有做出任何的成就,後來因為無法修夠學分選擇退學到快餐店打工。
相信生活中的例子不僅僅是這一種:小時候經常被老師作為第一名被老師表揚的孩子,隨著學的知識水平越深,自主學習的要求提高,曾經快人一步的「小學霸」們往往會到五,六年級就被甩在後面。
為什麼「小天才」總是逃不過後期爆發力差的定律呢?
一:童年時父母對孩子的「捧殺」
童年時光的歡樂是孩子一切美好的回憶,如果在童年時期被父母抹殺了僅有的快樂,會給他們造成一種怪異的心理狀態。
在父母和親人朋友們的「捧殺」下,孩子也會擁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優越感,甚至會形成一種思維的固定模式,長大以後依然會利用這種「過時」的思維模式去禁錮自己。
13歲考上清華
二:創造力思維欠缺
高智商可能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本能,但是對於創造力思維的培養,往往是在無數次失敗後的總結而來的。
而「神童」往往在眾星捧月的環境下,也許會忽略這一步,尤其是對於細節的細緻觀察能力,和對事物的專注思考能力都比靠後天努力的孩子差很多。
一:培養孩子自學和舉一反三的能力
像天才這種天生就聰明的腦子,對於知識的解讀和問題的探究總會顯現出自己的一套理論和學習方法,寶媽要注意觀察和培養孩子的這種好品質。
能成功的孩子總是有著細緻入微的觀察能力,和樂于思考的好學能力,寶媽需要通過後天的引導,逐漸發掘孩子學習的主動性。
二:培養孩子謙虛好學的好品質
無論你的孩子是否屬於神童行列,都要培養孩子謙虛好學的好品質。人生生來都是不完美的。只有善於觀察和發現別人身上的優點,從而找到自己身上所欠缺的地方。
就能保持與時俱進的思維能力,無論世界如果變化,只要這種樂於吸收別人身上長處,以他長補自身短處的好品質,無論如何變化,孩子都能憑藉這種品質,自由地傲立於世間。
你如何看待「小天才」的發展問題呢?你覺得孩子太早成為有才能的人是一件好事嗎?歡迎大家在下方評論區交流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