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階段,在電動化與智能化轉型的過程中,中國品牌憑藉著技術優勢和完善的產業鏈帶來的「底氣」,正在快速擺脫以往用「市場換技術」的局面。此前大眾汽車聯合小鵬進行深度綁定研發電動新車,以及奧迪與上汽深化在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方面的合作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與此同時,不久前剛剛拿到福特電馬銷售權的長安福特,也開始利用中國品牌的技術優勢,為自身的新能源轉型增添新的砝碼。
8月11日,據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披露的信息顯示,長安福特擬與長安汽車簽署協議新設合營企業。合營企業未來擬從事主流品牌新能源乘用車供應業務以及長安福特已投資的福特品牌車型的分銷業務。
長安汽車主導新公司發展
根據雙方協議,在組建的新合資公司中,長安福特與長安汽車分別持有60%和40%的股權。同時,雙方共同控制新合資公司。不過由於長安汽車還持有長安福特50%的股權,因此長安汽車在新合資公司的股份占比實際可達到70%。
在「汽扯扒談」看來,隨著福特汽車電動化布局的深入,以及長安汽車在新能源技術領域取得的新進展,雙方新組建的合資公司未來或將進一步主導長安福特的產品體系發展。而對於這樣的猜測,「汽扯扒談」向長安福特方面進行了求證,對方給予「待定」的答覆也給人留下了更大的想像空間。
自2001年成立以來,長安福特曾經也是國內為數不多的年產銷達到百萬級別的車企之一。此前一直採用的是依靠福特輸入技術和產品,並以此為基礎進行了本土化開發,走的是典型的外方主導技術、產品的運營模式。
隨著新合資公司的成立,未來長安福特在產品,尤其是新能源技術領域將以長安汽車為主導,已是不爭的事實。目前,長安汽車在增程、純電等領域已經取得了技術層面的突破。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以來長安新能源產品銷量已達到21.56萬輛,同比增長98.95%。
同時,在福特電馬歸併至長安福特銷售體系後,其新能源布局也得到了進一步完善。能夠為用戶提供從個性化燃油產品到大馬力混動,再到純電車型的多樣化出行方案。
福特新能源轉型更加迫切
今年7月,在福特公布的2023年第二季度及上半年財報中顯示,其Model e部門的電動汽車的銷量為4.7萬輛,同比僅增長11%,實現25億美元營收。福特電動車業務在上半年虧損達到18億美元,幾乎是去年同期的兩倍,每售出一輛電動車平均虧損3.8萬美元。
面對電動車低迷的銷量表現,福特預計其電動汽車部門2023年將虧損45億美元,這一數字相比此前的預計高出50%,即虧損或將增加15億美元。不過面對在新能源轉型過程中的諸多挑戰,福特也作出了積極的回應。
前段時間福特就宣布將與特斯拉合作,成為首批接入特斯拉超充網絡的車企。根據協議,從明年年初開始,現有的福特車主將可以通過使用適配器,在美國和加拿大使用超過1.2萬個特斯拉超級充電站。而福特的下一代電動汽車,也將配備可以直接連接到特斯拉充電樁的充電插頭,在沒有適配器的情況下直接充電。
此次長安福特與長安汽車組件新合資公司後,儘管福特的「話語權」被進一步削弱,但面對已經錯過的新能源轉型最佳時機,福特的「自救」或許還不算晚,通過一系列調整後或許還能在電動化的「末班車」上,為自身爭取到一席之地。
「後合資時代」樣本顯現
其實自2022年1月乘用車企全面放開股比限制之後,進入後合資時代,但業界曾擔心的外資擴大股比風潮並沒有出現。相反,隨著廣汽菲克、廣汽三菱等而品牌的退出,合資品牌在市場中的生存空間也正在加速被快速發展的中國品牌所取代。
並且,中國品牌在過去30多年的合資合作中,雖然在利益層面與外資仍有著差距,但也通過合資合作,積累了大批高端汽車人才和技術基礎。也正是得益於技術層面帶來的「底氣」,如今的中國車企也正在快速擺脫「市場換技術」的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依靠技術輸出來進一步主導合資公司發展,對於長安汽車也並非「首次」。在今年4月,長安馬自達就宣布計劃在2024年年底和2025年年底之前,將推出兩款在中國開發、在中國生產的新能源車型。
未來確保這一目標的穩步實施,這兩款新能源車型還將由馬自達和長安汽車共同開發,由長安馬自達負責開發生產。並且,馬自達與長安汽車雙方在充分利用各自優勢的基礎上,還會以超越傳統合資車企的合作框架,建立全新的合作模式,進而推進新能源車型的共同開發。
面對未來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長安福特乃至於福特汽車要想在新能源轉型過程中贏得更好的發展,長安汽車的技術支持必然是不可或缺的關鍵因素。至於未來新合資公司能夠取得怎樣的發展,自然也更加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