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端午僅「爾濱」,天時地利狂歡節

2024-06-09     哈爾濱新聞網

踏青郊遊不眠夜,龍舟競渡御大江。

盛世狂歡金不換,縱情端午嗨翻天。

數哈爾濱的全城沸騰時刻,端午節必在其列。在一年之中夏之開端,呼朋喚友親山近水,盡享自然盡情狂歡是哈爾濱端午節最重要的主題。

千年的民族融合傳承、百年的中西文化碰撞;在最美好的季節看最美好的山水,讓哈爾濱端午節形成了獨特歷史傳承、人群流量超高、全城狂歡的獨特的節日模式。

2023年端午節

千年歡娛,民族融合中西碰撞獨特端午傳承

蒿艾飄香,娛樂宴飲。自金朝起,哈爾濱端午節已有千年歡娛。從金朝女真人、清朝滿族人,到中東鐵路修建帶來歐洲人、闖關東來的漢族人,作為松花江名埠要鎮,哈爾濱形成了民族融合、中歐文化交匯的特殊端午風俗。

2008年端午節

據《金史》記載,「金因遼舊俗,以重五……行拜天之禮。」女真人承襲遼國引自中原的舊俗,天亮時在鞠場(擊球場)舉行拜天禮,禮畢,「行射柳、擊球之戲……每射,必伐鼓以助其氣……既畢賜宴,歲以為常。」女真人在公元1163年開始以端午為節,這個節日備受重視並得以發展,有馳馬射柳、馳馬擊球、聚會宴飲等歡慶形式。女真人沿革至滿族時期,不斷民族交融中,興起端午節競舟、食粽、插白艾等習俗。

「哈爾濱的端午節自古就有邊疆特色,加之近百年又融合了西方露營文化,所以有了江畔野餐的獨特習俗。」中國民協冰雪文化專業委員會主任李曉雨教授介紹,傳統節日裡的清明、端午等都是氣候對生產生活產生影響的重要節點,除清明等特殊節日外,端午、中秋節、春節等都是能承載人們快樂的節日,成為豐富人們美好生活的一個源泉。歷史上的端午節一般是祭天后遊玩娛樂、宴飲交流等,現在的很多節日淡化了祭祀的功能,主要就是以文化娛樂元素為主。作為傳統節日,中華大地從有夏曆時就有端午節。現在有些人認為這個節日是為紀念屈原而設,所以只能說「端午安康」,我們應該紀念屈原、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但是我們也應該樹立正確的節日觀,使文化娛樂性節日不斷滿足和豐富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2003年端午前夜防洪紀念塔下的篝火

哈爾濱端午節自金上京起就具有邊疆特色。中東鐵路修建後,受西方文化影響,哈爾濱端午節變得更加豐富了。加入了西方露營的概念。哈爾濱端午節之際,江畔野餐也是一個習俗,將西方的麵包、紅腸變成了哈爾濱人的「野餐標配」。闖頭東文化傳來後把金源文化既定形成的端午節又正統化了,哈爾濱端午節進行了二次融合。

2004年端午節前夜

「哈爾濱人特別重視傳統節日。」哈爾濱市城源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城史研究專家李榮煥說,哈爾濱人多是「闖關東」的後代,山東、河北人居多,而山東是孔子的故鄉,特別重視傳統節日。來哈爾濱的第一代闖關東人,來到異地,喜歡利用節日的契機,親友團聚,親情濃郁,逐漸把這裡變成了自己的家鄉。第二代、第三代沿襲這個傳統,重親情、重節日,這也是在弘揚民族文化精神,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視。

天時地利,入夏之端擁「綠水青山」狂歡以慶

沸騰時莫要問胡不歸,縱情踏青盡興回。端午節,民間稱其為「五月節」。哈爾濱人將端午節與春節、中秋節視作每年的三大重要節日。但端午節與團圓主題的春節和仲秋節又不同。哈爾濱端午節從前一天下午就開始了,過節歷經傍晚、夜、黎明、晨、日間……盡享夏初12時辰。

2002年端午前夜江畔露營

「哈爾濱端午狂歡也基於得天獨厚的自然氣候條件。」李曉雨教授說,中原以南的地區進入端午就進入暑熱了,所以他們的端午節有防疫病和毒蟲的習俗。哈爾濱進入端午節才正式進入夏季,自開春以來人們可以開始不用防護、沒有顧忌地親近自然,可以沾水,可以野餐,有青可踏,有蒿可采……一夜狂歡也不冷了,可以玩的項目也多了。從地理條件上講,哈爾濱有以松花江為主的各種河流和眾多濕地,同時廣布山林和野地,給賽龍舟、踏青、自駕、露營等節日活動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條件,這種天然的綜合生態資源並不是每個城市都具備的,這都是形成哈爾濱端午模式的基礎。

儀式感拉滿,人流「沖頂」釋放傳統民俗節日魅力

江上龍舟競渡,岸邊數十萬人吶喊助威,纏上五彩繩系上荷包,水邊踏青摘艾蒿,買紙葫蘆掛小掃帚,吃粽子撞雞蛋……哈爾濱端午節因家家戶戶認認真真做好節日儀式,城市認真興辦節慶活動的儀式,超高人氣,特別「出圈」。

「在新的歷史時期,哈爾濱的端午節文化又經歷了文化傳承層面的自覺性提升。」李曉雨教授說,上世紀80年代起,哈爾濱冰燈遊園會、太陽島夏日遊園、哈爾濱之夏音樂節等活動逐步興起,哈爾濱的新活動、新「名片」也不斷增多,給端午節注入了新的元素和內涵。

1993年端午節

1999年端午節

賽龍舟作為端午節最具儀式感的重要活動,正是自1984年起。哈爾濱市總工會在全市職工中選拔隊伍端午參賽,展現了在建設現代化大都市中的凝心聚力、超越自我、同舟共濟、奮發有為的精神風貌。龍舟賽也不斷演進,從最初8隻8人賽艇、到1991年變成12條木製的22人龍舟、2008年至今是15艘玻璃鋼製作的龍舟。每年15支隊伍,22名運動員。

2009年端午節賽龍舟

「在全國龍舟比賽中,是自然水域賽程最長的比賽,長達2000米。」哈爾濱市總工會統計,每年端午,幾十萬市民沿江觀看,吶喊助威。

龍鳳大船前導、龍舟點睛儀式,近年又增加了水上帆船、賽艇表演。大大豐富了端午踏青內容。節日的松花江明媚壯美,活力四射。

2007年端午節賽龍舟

哈爾濱進入高端、開放的現代化都市新時代後,盛世太平的哈爾濱人把端午節推向了高潮。

2014年端午前夜的中央大街

端午前夜成為全民狂歡的不眠夜,每年的這天,中央大街、防洪紀念塔、松花江邊人流量「沖頂」,氣球、花環、螢光棒……快樂的大人、頑皮的孩子、牽手的情侶、結伴的朋友,幸福洋溢在臉,笑語歡聲享受盛世佳節。

2013年端午節

隨著城市建設、生態發展,市民踏青可去之地越來越多,市區內的濕地公園、內河河畔都整治、新建出一片鳥語花香;十幾年來周邊濕地越來越多越來越美,呼蘭河口濕地公園、清河灣、道外民主濕地等等能觀景能燒烤能划船;周邊的山、水庫功能愈加完備,有林、有山、有水,能露營能遊戲還能看星空,年輕人們蜂擁而至。

盛世超高流量的全民狂歡背後,是現代城市安保的完備。每年市裡的端午節安保工作總指揮部精心部署,周密安排,周到服務,除杜絕擁擠踩踏、水上安全等事故外,重點區域還有消防應急搶險車、救護車、重型吊車隨時待命。成為實現全城狂歡的保障和最可信賴的後盾。

文化載體,冰城端午滿足遊客「文化研習」訴求

冬有冰天雪地,夏有綠水青山。李曉雨教授說:「哈爾濱傳承端午節文化的優勢基礎就在於『綠水青山』,而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及產業調整的方向也是綠色發展,這種契合將為哈爾濱市經濟社會發展搭上時代的順豐車。隨著科技是生產力、文化也是生產力的理念延伸,中華傳統民俗節日所蘊含的優秀文化資源也可以作為一種生產力要素被激活成為產業資本,它可以與金融資本等有形資產優化融合,進而形成文旅等行業發展的內在動力與核心競爭力。基於哈爾濱地區獨特的端午節文化傳承及超高流量的群眾熱度,可以把它作為哈爾濱夏季旅遊的一個啟動點,同時與中俄博覽會、哈夏音樂節、啤酒節等文化商業活動結合,打造哈爾濱夏季文旅產業的綜合業態。」

2014年端午節

「未來文旅發展理念應以文化的研習和體驗為核心訴求,傳統文旅的吃住行、觀景、購物等環節只是文化消費鏈條上的服務環節。哈爾濱地區的核心文化與產業平台作為吸引流量的主場地和區域高點,可以同時與城市周邊以及省內各地方文化板塊互補融合,進而形成文旅產業的縱深線路和最佳行程時段。這樣不僅可以通過哈爾濱的龍頭帶動黑龍江全域文旅產業發展及其它資源的展示,同時也將有效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李曉雨教授說。

「一個城市所形成的獨特民俗不僅是地區的文化載體與名片,同時也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依託。」李曉雨教授說,在當前流量經濟方興未艾的背景下,哈爾濱冰雪文旅的火熱出圈帶來機遇同時也蘊含更多變量。為了避免出現「曇花一現」的產業業態,我們要沉下心來梳理好文化傳承與地域優勢元素,講好我們的故事,真正實現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根基和源泉。

來源:哈爾濱新聞網

記者:鞠紅梅/文

哈爾濱日報視覺新聞部/圖

編輯:王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df7fd519a9ff14e74bd331cbc1f667c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