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病前兩天已有傳染性,尿液中檢出病毒,出院後10天核酸陽性,這個病毒到底有多強?

2020-02-23     壹生

本文綜合自:北京日報、廣州日報、科技日報、全球時報、成都市公衛中心

自從2019年12月,新型冠狀病毒被人類發現以來,就不斷刷新著人們的認知。近兩天的發現,更是讓人大跌眼鏡,驚呼這個病毒到底有多強?!

發病前兩天已有傳染性

2月21日晚,白岩松特邀中國疾控中心應急中心研究員向妮娟,和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黨委書記邵新宇,解讀最新疫情。

白岩松:最近有沒有通過流行病學調查影響了疫情防控決策的例子?

向妮娟:新冠肺炎病毒的潛伏期是14天,因此我們把14天做為隔離期。但是目前的變化是,我們了解到病人在發病的前兩天,已經有了傳染性因此我們對密切接觸者的判定也有了變化。

原來的標準是病人發病後接觸的對象為密切接觸者。但是現在的標準是病人發病前兩天接觸的人也是密切接觸者,需要進行14天的醫學觀察。

患者尿液中分離出新冠病毒

繼2月13日在患者糞便中檢出新冠活病毒後,鍾南山團隊再次從患者尿液中分離出新冠病毒。

2月22日上午10時,廣州市舉行廣州市科技戰「疫」新聞通氣會,邀請市科技局、廣州再生醫學與健康廣東省實驗室、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等單位負責人,圍繞新冠肺炎檢測、防控、治療等應急科研攻關進展,通報廣州市防控新冠肺炎科研攻關工作的措施、成效等情況。

在開展病毒溯源研究方面,鍾南山院士團隊專家、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趙金存教授團隊聯合廣州海關首次從廣州本地被感染的病例樣本中成功分離出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毒株,為進一步開展疫苗和藥物研究打下基礎。其後,該團隊又從新冠肺炎患者的糞便標本中分離出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近日,他們再次從新冠肺炎患者尿液中分離出新冠病毒,這對公共衛生安全防控有重要的警示和指導意義。目前,相關課題組正在圍繞病毒的致病機制和藥物治療靶點等開展研究。

雖然從尿液中檢測到了新冠病毒,但大家不必感到驚慌。目前還沒有充分證據表明新冠病毒會通過糞便或尿液傳播。此前鍾南山表示,防範新冠肺炎,保持下水道通暢極為重要。新冠病毒並不一定通過消化道傳播感染,而是因為下水道中污染物乾了,又通過空氣、氣溶膠傳播,人們吸入造成感染。這是最合理的解釋。

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馮錄召則表示,對普通公眾來說,飯前便後要認真洗手,如果家裡沒有確診、無症狀患者或密切接觸者,衛生間做一般的清潔衛生就可以。

出院10天後核酸檢測陽性

21日,成都一出院患者再次出現核酸檢測陽性的消息在朋友圈廣為傳播。據報道,成都衛健委宣傳處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已證實此消息,該患者此前出院時各項指標已符合當時採用的診斷方案,目前已被重新收治

該消息一出,立刻引起民眾的不解和擔心,這究竟是怎麼回事,難道治癒後還會再感染復發?

01 殘存病毒低致未檢測到的可能性大

21日,南方醫科大學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主任趙衛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說,「理論上存在再感染的可能,但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推測極有可能是患者體內存留有病毒,出院時由於各種原因沒有檢測出來。從報道看,該患者於2月10日出院,符合當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的出院標準,即連續兩次、間隔時間超過24小時核酸檢測為陰性。現在又檢測為陽性,極有可能存在以下兩種情況:

一是雖然患者已經痊癒,從外在看沒有症狀,但體內可能還留存有病毒,只是數量很少,所以沒有檢測出;二是患者體內病毒數量並不少,超過了檢測下限,但由於採樣或檢測過程中失誤,致使檢測出現假陰性當然目前採用的核酸檢測技術本身也存在一定比例的假陰性情況,具有系統誤差導致的可能性。

「生活中,確實有一些病毒,如脊髓灰質炎病毒,雖然患者已經痊癒,沒有症狀,但病毒依然可以在體內留存和排出,具有傳染性,而且時間還很長,可以達數月之久。」趙衛解釋,但新型冠狀病毒是不是可以在人體內長期留存,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至於人們比較擔心的痊癒後會不會再次感染?趙衛表示,這種可能性極低。因為人體一旦痊癒,體內就有了針對這種病毒的免疫力,所以再次感染的幾率很小。但也有些病毒,像C肝病毒,特別容易發生變異,使人體的免疫保護追不上其變異的速度,即會發生患者痊癒後,原有免疫力不能有效保護人體應對變異的病毒,會發生再次感染的現象。「但目前看,新冠病毒應該不存在這種問題,因為對不同地區、不同時期、不同患者來源病毒的基因組分析,其還是很穩定的。趙衛強調。

對此,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感染性疾病中心副主任、主任醫師雷學忠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引發類似情況的發生,最大的可能就是檢測標本的差異,按照第五版診療方案,出院病人是對上呼吸道鼻咽拭子進行檢測,這在疾病初期是合適的,隨著病情後期發展,病毒在下呼吸道標本里檢測到的可能性才是最大的。所以,新版診療方案對出院標準進行了修正,把下呼吸道肺泡灌洗液的標本檢測作為出院標準。

雷學忠也認為,該患者再次出現陽性,更大的可能性是病毒持續、少量的存留,導致的一種延續狀態

該病例尚屬個案,公眾不必恐慌

趙衛表示,「目前發現的這一情況還要繼續研判。如果只是個案,公眾大可不必恐慌,而且就此判斷當前防治方案是不是需要改變,也為時尚早。」「然而,如果在更多的治癒人群中發現有這種現象,那就要考慮診療救治方案的變更,比如是不是要增加核酸檢測的次數等」。

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權威專家也表示,他們一直在開會討論這個問題,因為新型冠狀病毒是一種新型病原,科學認知仍在不斷完善,具體原因還要進一步研判。

事實上,在修訂第六版診療方案時專家已考慮到這種潛在風險。在出院後注意事項中,特意增加了以下內容,「患者出院後,因恢復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有感染其它病原體風險,建議應繼續進行14天自我健康狀況監測,佩戴口罩,有條件的居住在通風良好的單人房間,減少與家人的近距離密切接觸,分餐飲食,做好手衛生,避免外出活動。建議在出院後第2周、第4周到醫院隨訪、複診等。」

雷學忠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現在臨床出院對標本的檢測要求更加嚴格,「原來連續兩次檢測為陰性滿足出院標準,現已增加至3次。」

同時,他也提醒公眾,不必對此過於緊張,該病例尚屬極少數個體,即便再次檢測出陽性,但從疾病表現來說,也不是很重的類型,只要通過進一步的隔離、處理,這類患者也可以得到較好的治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derrb3ABgx9BqZZImNk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