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年年治水,年年水災?

2023-04-10     奇趣談史

原標題:為何年年治水,年年水災?

7月7日,中央氣象台發布今年首個暴雨橙色預警:預計7日20時至8日20時,江漢東部、江南北部、四川南部、貴州北部、雲南西部和東北部等地部分地區有大到暴雨。其中,湖北東部、安徽南部、湖南北部、江西北部、浙江西部等地部分地區有大暴雨,湖北東南部、江西北部、安徽南部等地局地有特大暴雨。

今年6月以來,中國南方地區強降雨不斷,據中央氣象台統計,今年6月1日至7月6日期間,長江流域的累計降雨量為近60年以來第2高,第1高是2016年,而第3高正是令人無法忘懷的1998年。

受持續強降雨影響,南方各省災情嚴重,尤以安徽南部市縣災情最為嚴重。7日,安徽歙縣遭遇50年一遇洪澇災害,街道一片汪洋,原定於當日的高考被迫推遲;7日早上,安徽黃山市區內一座明代修建六墩七孔長達133米的古橋被洪水沖毀,市區積水嚴重。據安徽省公路服務中心消息,截至7日11時,安徽境內國省幹線公路因強降雨造成41條道路阻斷。

黃山市一明代古橋被洪水沖毀

疫情還未完全褪去,洪澇災害接踵而至,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何年年治水,年年洪災?

洪災自古以來就是頭等大患

洪災是我國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且沒有之一。

首先,洪災發生頻率高。根據《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統計,從公元950-1998年這1050年中,僅長江流域發生的大型洪澇災害就有332次,平均3年一次。

其次,洪災經濟損失嚴重。根據應急管理部發布的數據,2020年上半年全國各種自然災害造共造成4960.9萬人次受災,直接經濟損失812.4億元。其中,洪澇災害造成1770.7萬人次受災,直接經濟損失393.1億元,占自然災害總損失的48.39%。

最後,洪災難以有效控制。從數千年前的大禹治水到1998年的抗洪搶險,治理洪災始終是中國人的頭等大事。奇怪的是,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自然災害防控能力的不斷增強,旱災等其他自然災害逐漸被控制,而洪災卻陷入「年年治水,年年洪災」的怪圈,這怪象背後的原因,就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話題。

洪澇災害的自然因素

一定要明白的是,有人才能叫洪災。一條河流,即便它發再大的水,只要沒有影響到人的生產生活,那就不叫洪災,而是自然現象,明白了這一個邏輯會更容易理解中國洪災的複雜性。

無論古今中外,人們都選傾向於逐水而居,人要喝水,牲畜要喝水,種地需要水,發展工業也需要水,因此只要有些歷史的大中城市無不建在河流邊,而只要人們生活在水邊,自然就免不了洪災的威脅。中國,恰好就是一個洪澇災害頻發的國家。

四大文明古國都發源於大河流域

首先,中國是一個氣候覆雜的國家。中國的氣候大體可以劃分為季風氣候和非季風氣候,中國的季風氣候又分為熱帶季風、亞熱帶季風和溫帶季風三種亞型,北起黑龍江大興安嶺,南抵西南雲貴高原,將中國人口最多、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完全覆蓋。

季風氣候因季風得名,其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夏季,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將水汽從太平洋和印度洋源源不斷的吹向中國內陸,給中國帶來豐沛的降水,冬季則相反。

季風氣候雨熱同期的屬性非常適合農作物生長,因此中國就成了自古以來的農業大國。但除了季風外,還有一個叫西太平洋副熱帶高氣壓帶(簡稱西太副高或副高)的大氣系統對中國的氣候產生極大的影響。

深紅色西太副高

因為副高的存在,季風一般會沿著副高的邊緣推進,3、4月推進到嶺南地區,6、7月推進到江淮地區,8、9月推進的華北地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梅雨季節。可如果副高的勢力強一點或弱一點,就會導致降雨集中在一個地區很長時間,進而引發洪澇災害。

副高的強弱影響我國東部的降水

季風和副高這一套組合拳,就成了中國洪澇災害頻發的基礎。

洪澇災害的人為因素

前面說過,人類的生產生活離不開水,自然就會選擇往水多的地方扎堆,這人一多,首當其衝的就是耕地問題。

河流滋養的土地是最肥沃的,在沒有化肥的古代,人們都為了爭奪高產的良田填飽自己的肚子,要麼不斷開墾河湖淤地,要麼搶奪別人的土地,進而出現圍墾造田、械鬥奪田等現象。而對河流湖泊自然環境的過度破壞,削弱了河道的排水功能和湖泊的蓄水功能,一旦遇上強降水,必然引發洪澇災害,淹沒農田,沖毀屋舍,將一切還原到最開始的模樣。

大通湖曾經是洞庭湖的一部分,現在已經被農田切分

為了保護自己的農田不被洪水破壞,人們開始學會修築河堤大壩,試圖將河水約束在堤壩之內,可人的力量畢竟有限,堤壩也許能抵擋得住五年一遇,十年一遇的洪水,那五十年一遇,百年一遇的洪水呢?總有那麼一場無法抵抗的洪水將人們辛苦創造的一切全部沖走,可等洪水褪去,新一批墾荒者又來到河邊,開始下一輪循環。

下面是湖北荊江段的長江河道衛星圖,我們可以看到,這段河道彎彎曲曲,主河道兩邊分布有好些個馬蹄形的湖泊,而江邊的土地幾乎全部都被開發成農田。在洪水和墾田的一次次循環中,人們在這裡建起荊江大堤,將長江約束在河堤中,將兩岸的支流、湖泊開墾成田地,而那些馬蹄形的湖泊曾經就是長江河道。

荊江

1852年,數十年一遇的洪水洶湧而至,荊江大堤潰堤在即,北岸的官員以鄰為壑,用大炮轟開南岸的堤壩,洪水從潰口傾瀉而出,南岸數十縣一片澤國,死於洪水者不計其數。但這場大洪水除了憑空創造一條藕池河,並不能改變什麼。人們要生存,要有自己的農田,要有自己的家,還是要回到江邊,繼續墾地種田,最多也只是把荊江大堤修得更高更牢,或是求神拜佛,求老天爺不要發洪水。

荊江四口,明清時期四次大潰堤形成的泄洪口

到了近現代,中國治理水患的能力越來越高,可相對應的,中國的人口也是越來越多。人們要吃飯就要種田,可好開發的田早就開發完了,不得已,人們只好爬上高山,砍去樹木開墾為田;只好趟入河湖,填上泥土,圍垸造田。粗放式的經濟發展和人口的暴增,也就出現了洪澇災害的頻率隨著生產力的提高而提高的反常現象。

當然,過渡開墾土地只是洪災多發的原因之一,這也是深受洪澇災害困擾的世界各國都有的問題,中國的洪災還有自己特殊國情。

最開始我們說過,只有影響到人的生活生產才能叫洪災,而中國正是一個人口分布和經濟發展極不平衡的國家。以黑龍江黑河為起點,劃一條到雲南騰衝的直線,全國95%的人口居住在面積占全國43%的東部地區,這就是著名的胡煥庸線。胡煥庸線不僅劃分了中國的人口分布,工業、農業等幾乎所有的國計民生都可以用這條線將中國一分為二。

不幸的是,人口和經濟高度集中的東部地區也是中國洪澇災害的高發地區。一樣大的洪水,放在西部可能是自然奇觀,而放在東部就成了洪澇災害。因此,東部地區只要出現強降水就必然發生洪災,而東部的城市群又都集中在大江大河沿岸的低洼地帶,這些平原地區的河湖本就沒有多大的蓄水能力,災情稍一嚴重,城市中的積水就難以自然排出,造成嚴重的城市內澇,而在山區又會引發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災害。

如果,差不多程度的洪水放到印度,雖也會出現大量受災人員,但造成的經濟損失和中國不是一個數量級的,因為印度的經濟本就沒有中國強。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城市離不開水源,治水又是一個緩慢而成效不明顯的大工程,自然就會出現經濟越發展,洪災損失越高的奇怪現象。

總而言之,中國洪澇災害的高發性和危害性自有其特殊的自然原因和歷史原因,有問題要承認,有做的不對的要批評,有做的好的要肯定,而不是一遇洪災就盲目批評某組織,就是不負責任的,也是不道德的。就好比今年南方洪災又有人拿三峽說事,拜託了您嘞,三峽在安徽、江西上游,本地暴雨連天引發洪災,和上游沒多大關係,不了解事實,就沒必要每年夏天都手捧著西瓜指點江山,鍵政救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de91f25b4356e9dd068f896a3a487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