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奇書《山海經》極樂世界「巫臷之國」,巫文化的發源地,巫山

2023-10-08     樂玩日誌

原標題:上古奇書《山海經》極樂世界「巫臷之國」,巫文化的發源地,巫山

三峽是古代交通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巫山是三峽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歷史的深厚積澱給巫山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從上古奇書《山海經》中關於極樂世界「巫臷之國」的記載,到宋玉高唐、神女二賦中令人遐思無限的巫山雲雨的描述,再到酈道元《水經注》中對巫山「抗峰岷、峨,攜嶺衡、疑」巨麗之美的讚譽,都給這裡增添了無窮的魅力。

巫山是中國最原始的宗教-- 巫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巫咸是有史以來文字記載的第一位大巫師,巫山因巫咸而得名。

歷史上巴、楚、蜀及吳越、中原文化多次在這裡交匯、碰撞,產生了輝煌的原始文明,留下了具有多元文化因子的實物,讚譽「巫山文物,國之瑰寶」。

國慶期間,樂玩君來到了巫山博物館,參觀了裡面的《長河遺珍——巫山文物珍品展》,藏品非常豐富,下面一起去看看吧。

操蛇巫師俑 Sorcerer with snake

漢代

巫山九碼頭工地出土

巫文化是早期世界範圍內普遍存在的一種原始文化。

「巫」的內涵十分豐富,在早期社會裡舉凡占卜、治病、祈禱、舞蹈、驅邪等都可歸由巫師操縱。

古代荊楚和巴蜀地區自古以來就是巫文化盛行之地,特別是巴楚交界的巫山一帶,從古至今,以「巫」名郡名縣,以「巫」名溪名山,與「山」俱永,與「溪」共長,正說明了遠古巫文化在這個區域內的涵蘊化育,體現出那種根植於巴人血脈中的濃重的巫文化氣息。

並在這種氛圍下衍生出來浪漫的神女文化和神奇的誌異故事。

巫山民間傳說里,神女峰王母幼女瑤姬化身。除此之外,王母尚有十二神女次王母之女:登龍、聖泉、朝雲、望霞、松巒、集仙、飛鳳、翠屏、聚鶴、凈壇、起雲、上升。

巫文化遺存

考古發現的部分文物,可能與巫有一定的聯繫。

在近現代民族學調查中,巫師們多奇裝異服,大溪文化中的部分墓主,裝飾有大量的蚌環、動物牙齒等,或許暗示了其某種特殊的身份。

巨型石斧、穿孔石鉞、裝飾繁複的支座、陶響球,多未見生產使用痕,很可能是巫術或祭祀活動的道具。

部分墓葬中隨葬的小礫石,器物上的刻劃符號,有可能與早期的巫術存在聯繫。隨葬品底部穿孔,表明了靈魂觀念當時已深入人心。

人頭墓和無頭墓的發現,提示我們獵頭習俗的盛行。太陽人石刻、動物形人面雕塑有可能代表了當時巫師的某些形象。

石球和陶球

石球和陶球是大溪文化比較特殊但又常見的一種器物,具體用途不明。四川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陶球,內部中空,外有穿孔,搖動時能沙沙作響,因此推測為某種玩具或裝飾品。

有專家曾對該陶球進行過X光檢測,發現其內部有三顆活動陶粒,直徑均大於球面上的穿孔,顯然是人為放置。

骨器

任重慶巫山的大溪文化遺址中,出有骨錐、骨矛、骨匕、骨針。其中骨錐數量眾多,有的出土於祭祀坑中,有的在墓葬人骨胸前,甚至深深插入人骨腰椎之中,可能作為某種祭器或武器使用。骨匕一般表面有刻劃的紋飾,有學者推測為一種紡織工具。

影青花紋碗

[宋代]

芒口、鼓腹下收、矮圈足,內底釉下刻蓮花。薄胎,通體施滿釉,釉色清淡優雅,光照見影。

此碗刻花構圖飽滿,線條流暢,而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徵與影青瓷崇尚自然、含蓄、質樸的精神融為一體,達到釉色、紋飾與造型的完美結合。同時因器物採用覆燒,為了彌補芒口的缺陷,往往以金、銀鑲在口沿上作為裝飾,同時可顯示豪華尊貴。(此碗金銀脫落)。

青白釉玉壺春瓶

[宋 巫山土城坡墓地出土]

宋代製作的一種裝酒的實用器具。玉壺春瓶以變化柔和的弧線為輪廓線為特徵,歷經千年,成為中國瓷器造型中的一種典型器物。此瓶上腹較薄,下腹厚重,設計特別穩重大方。而且胎色潔白,釉色溫潤如玉,內有細小冰裂紋。象徵著冰清玉潔,表里澄澈,光明磊落。

以上就是樂玩君的重慶旅遊攻略,下一篇,繼續給大家分享的國內旅遊經歷。

我是樂玩君,每天分享旅途中的所見所聞。如果你覺得我的旅遊小貼士對你出行決策有幫助,就請關注我的主頁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dd5a4b6bc0d66eb43d12aeb94a2471a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