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K有煩惱:翻不過的山與難上的市

2024-01-15     鹿鳴財經

原標題:KK有煩惱:翻不過的山與難上的市

如果你生活在一二線城市又喜歡逛街,你大機率會留意到一家精品店,它門店面積大,明黃色店招、店內商品繁多,名為KKV。

KKV的背後,站著的是一家名為KK集團的企業,企業成立於2015年,除了KKV外,還運作出了THE COLORIST調色師、X11、KK館這三個品牌。

這家企業成立時間不長,本想通過催熟品牌、加盟擴張、盤活市場、快速上市這一套流程,在資本市場講一個完美的故事。

然而,事與願違,眼下這個故事,怕是要演砸了。

01 催化品牌,急於築起高牆

一家精品店要想「火」,產品選擇、門店裝修、用戶體驗、售後服務,這裡面都藏著學問。

80後吳悅寧對此有了一些靈感,於2015年在東莞開了一家進口商品集合店KK館,大火之後,次年就拿下深創投的種子輪融資。

有了錢後吳悅寧繼續開店,2018年門店數來到了80家。

2019年,吳悅寧的思路有了一些轉變,KK集團開始實行品牌矩陣並帶來了門店爆發。

當年5月,KK集團推出生活潮流零售品牌「KKV」;10月推出美妝品牌「THE COLORIST」;次面1月又推出潮玩文化零售品牌「X11」。

其中,KKV和THE COLORIST這兩個品牌剛出道便大火,特別是在社交平台上,有大量的用戶分享相關內容。

品牌能火也不意外,一方面KK集團有錢砸營銷,另一方面企業也有一套獨特的運營理念。

比如不管是門店空間布置、色彩搭配、還是產品陳列,KK集團門店都十分講究,「網紅店」也很快誕生。

來源:小紅書

品牌火了,企業得迅速拉攏加盟商,實現品牌擴張。

2019年KK集團門店由80家增長到了211家,其中加盟門店有164家,自營門店僅有47家。

2020年門店數增長到556家,其中加盟門店達424家,自營門店為132家;通過加盟商,kk集團一舉成為中國三大潮流零售商之一,且在前十大潮流零售商中增速排名第一。

有意思的是,為了吸引加盟商加入,KK集團曾向加盟商提供無擔保並計息的貸款。

也就是說,KK集團有錢不自己開店,而是把錢借給加盟商開店。

這樣一來,KK集團既可以輕資產實現門店擴張,又能獲得來自加盟商的門店收入以及利息收入,可謂一舉多得。

招股書顯示,2018年-2020年以及2021年上半年,KK集團提供給加盟商的貸款分別為零、0.35億元、2.72億元、2.58億元。直到2021年6月30日起,KK集團才停止了對加盟商的這個「扶持」計劃。

但問題也來了,根據《貸款通則》第21條及第61條,僅有持牌金融機構可合法從事放貸業務,非金融機構的公司之間的貸款則被禁止。

顯然,KK集團這個操作,可能涉嫌「金融違法」。

後續KK集團也在招股書中寫到,自己可能因為貸款事件受到相應的處罰。

因此,回顧KK集團上半段成長軌跡,可以概括為小有成就、拿到融資、催化品牌、拓展加盟,彼時這一些看似還又順又快。

02 根基不穩,忙於掩飾美化

根基不穩,讓剛剛興起的KK集團,很快便迎來分水嶺。

對於KK集團而言,加盟商是自己主要的收入來源、是品牌搶占市場的根基、是提高估值的手段,但對於加盟商來說,自己關心的只有能不能賺錢。

不賺錢,加盟商肯定是要撤的,於是從2021年開始,KK集團的加盟商們開始大幅撤離。

招股書顯示,KK集團的加盟店由2020年的424家下降至2021年的357家,2022年則驟降至114家,2023年3月底已減少至95家。

有意思的是,KK集團與加盟商的合作期限一般是3-12年,也就是說幾乎是在合同期到期之時,加盟商便選擇趕緊撤離。

此前也有加盟商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每多開一天就多虧損一天」。因此加盟商選擇及時止損也是情理之中。

來源:招股書

不過,虧了錢的加盟商可以不玩了,但KK集團這邊還得繼續。

於是面對加盟商撤離,KK集團只能出資收購加盟店,以此來維繫企業的門店規模。

2022年10月,KK集團與10名獨立第三方簽署股權轉讓協議,交易完成後,這11家公司變成了KK集團的全資子公司,144家店變成了直營店,206家非全資門店,變成了全資直營店。以上交易,KK集團支付了約2.2億元對價。

但另一方面,加盟商走了後,KK集團也由加盟輕資產模式變成了自營重資產模式,這下所有的「苦」都得企業自己扛了。

而在經營層面,巨虧仍是KK集團面臨的大問題。2020年-2022年,KK集團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6.46億元、35.24億元、35.51億元;對應的凈利潤分別為-20.17億元、-56.81億元、0.62億元。

三年時間整體虧損超75億元,雖然2022年企業罕見出現「盈利」,但這主要得益於企業對財報的美化,說白了是「技術性盈利」。

招股書顯示,KK集團2022年凈利潤轉正,是通過調節「按公允價值計入損益的金融負債變動」一項實現的。

若去除這部分影響,2020年-2022年,經調整後凈利潤分別為-1.71億元、-3.04億元、-4.12億元。

進入2023年,KK集團的經營情況似乎更糟糕了。

整合公開資料,2023年2月,有媒體報道廣州北京路旗艦店傳出因為欠租被拉閘關門;隨後,成都春熙路X11全國首家旗艦店被拍到在營業時間閉門,原因是KKV門店和X11門店已經累計欠租過千萬;上海最具代表性的淮海路X11也閉門關店等等。

只能說,KK集團短期內靠催熟品牌迅速開店,卻似乎忘了自身在品牌建設上的短板,一昧地追求速度,最終被品牌反噬。

03 亟待輸血,難見最後曙光

巨額虧損、加盟商出走,接下來的KK集團應何去何從?

首要現實問題是,如今的KK集團運營模式由輕變重,需要承擔高昂的門店租金、人力成本、營銷等費用,這無疑加重了企業的經營壓力。

事實上也是如此,KK集團正背負著不小的債務壓力。

招股書顯示,2020年-2022年,KK集團的負債總額分別為58.24億元、138.31億元、137.62億元;2023年第一季度末,負債總額仍高達135.51億元。

與此同時,招股書顯示,2020年至2022年,KK集團的現金和現金等價物分別為1.68億元、4.66億元、2.48億元。2023年第一季度,企業現金和現金等價物增加到5.67億元,但這些錢顯然也維持不了多久。

接下來,KK集團恐怕難以依靠正常的經營維繫財報健康,企業只能通過融資等途徑繼續輸血。

但棘手的是,目前KK集團一共經歷過7輪融資,摺合人民幣約46億元。最後一次融資是2021年7月,投資方為北京京東叄佰陸拾度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如今距離最後一輪融資已經過去兩年多,這樣下去KK集團後續面臨的經營壓力仍大。

與此同時,近年來KK集團也一直在謀求上市,尋求二級市場幫助,不過其上市之路則更為艱難。

公開資料現實,KK集團分別於2021年11月和2023年1月向港交所遞交過招股書,但均顯示失效。

2023年7月31日,KK集團再次更新招股書,這是企業第三次推進港股主板上市進程,但目前依舊沒有等來上市曙光。

只能說,赴港上市,對於KK集團與其說是為了進一步擴張,不如說是已關係到企業生死存亡的一次「豪賭」。

不過,即便KK集團能夠成功登陸港交所,也只能救企業一時;說白了業務模式本質沒有改變,自然很難改變其根本困境。

小結

KK集團還是太快了,企業把重點放在吸引年輕人關注這件事上,卻忽略了自有品牌建設、加盟商管理、供應鏈體系、技術創新、品牌建設等方面。

如今在被貼上「網紅」標籤後,談前景也變成了一座難以翻越的大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dd326376f0e446df55c84a337309700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