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智能汽車這一年,主打一個「卷」

2023-11-23     光錐智能

文|劉俊宏

「這才剛過去半年多,汽車行業又更新了一輪。」一位車評人在廣州車展感嘆道。

作為每年最後一個A級車展,廣州車展向來被視為中國車市的「風向標」。相比上海車展「擁抱汽車行業新時代」、成都車展「馭見未來」的主題,廣州車展「新科技,新生活」的標語更加具有科技融入生活的實用主義。

在本次車展上,共有469輛新能源汽車展出。並且自主品牌+智能化的新能源汽車的關注度依然火爆。

「排了快半小時的隊,就想看一下小鵬X9」,一位觀眾在站台外圍表示。在本次國內主機廠「大搞」產品力的趨勢下,來自智能駕駛、智能座艙、價格配置的「降維打擊」,讓會場出現了自主品牌>海外和合資>傳統汽車的關注度「涇渭分明」現象。

廣州車展鴻蒙智行展台圖源:網絡

「今年從1月到現在,中國市場的乘用車成交價平均下降了1300元。」汽車之家高級副總裁兼天天拍車董事長楊嵩對2023年車市「最卷價格戰」如此總結。

在價格配置層面,幾乎整個行業都在採用降價或推出更高配置的新品(改款)來提升性價比。反映到產品側,是智界S7、問界M9、小鵬X9等,主打「同級無對手」的智能車。以及,極氪007、吉利銀河E8、海獅07 EV、坦克700等,主打高端配置下放的車型。

可以預見的是,站在新能源車國內零售滲透率37.7%的當下,新能源汽車與傳統燃油車形成選購「五五開」的局面也越來越近。

回顧2023年各家車企的策略和動作,我們發現提升性價比是今年車企們的共同選擇。更多樣的產品選擇和越來越高的性價比,將會成為接下來推動新能源汽車持續攀升滲透率的第一驅動力。

新能源汽車的性價比時代,正在到來。

改款、降價、智能化,拼殺三板斧

新能源汽車正在接管汽車市場的增長動力。

據中汽協數據顯示,2023年1-10月乘用車銷量同比增速為7.5%。而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速同比為37.8%。巨大的增速差異,代表著新能源汽車依舊處於加速替代燃油車的趨勢下。

而細分到新能源汽車的不同特徵公司層面,以新能源汽車龍頭、更注重智能化的造車新勢力和來自傳統車廠的新勢力來分類。通過這些不同特徵的品牌在2023年的競爭策略進行分析。可以看到,降價是大多數品牌相同的選擇,增加產品供給,通過智能化提升性價比,是車企們存有差異化的競爭方向。

首先來看新能源造車龍頭的特斯拉和比亞迪。

在具體戰略上,2023年特斯拉和比亞迪都採取了降價策略。但有所不同的是,相對於特斯拉的直接降價,比亞迪更傾向於用改款變相降價和增加車型,來占領細分價格段的產品供給。

來自改款和眾多新品引領的更廣範圍性價比提升,使得比亞迪收穫了比特斯拉更高的增長。乘聯會數據顯示,2023年1-10月,比亞迪以57.7%的增速,力壓37.9%增速的特斯拉。

具體到車型,今年以來特斯拉曾多次下調Model 3和Model Y的售價。比亞迪的改款這邊,是例如5月上市的漢dmi冠軍版,一刀將老款漢dmi頂配從29萬砍進不到25萬;6月發布的宋PLUS冠軍版,在原本車型15-20萬的價位區間裡又砍了大約1萬元。

在車型的增量供給上,比亞迪的策略明顯比特斯拉更加激進。

特斯拉2023年只推出了Model 3改款。外形變化不大,改變主要聚焦於提升智能化程度上。新車型調整了操控集成和智駕領域,並多配備了一塊多媒體控制屏。

特斯拉Model 3圖源:網絡

而比亞迪在2023年新增了大量車型。已經推出的是包括方程豹5、海獅 07 EV、海鷗、仰望U8等大量新車型。分別填補了30萬左右輕越野、20-26萬價位SUV、5-10萬價位區間A0級SUV和百萬元價位的頂級越野車型。

從比亞迪和特斯拉在2023年的情況可以看到,降價的競爭策略有效,但觸達更廣範圍市場的價格策略能夠獲得更大收益。

在更注重智能化的造車新勢力這邊,廠商們在降價層面的動作不大,主要競爭方式體現在提高產品整體能力上。

其中變化最大的,當屬鴻蒙智行(華為智選車)。尤其是問界M7改款發布後,上市一個月超6萬的預定數據已經足以改變其改款前銷量「不溫不火」的現狀。

而通過智界S7、問界新M7、問界M9的疊代可以看到,華為鴻蒙智行已經形成了標準化的幾款重要產品。形成了對智駕、智倉、智能駕控領域的全架構平台化設計,可以批量化的對新款車型進行定製。

反應到產品上,則是問界新M7和智界S7對比其他車企的技術領先。以至於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 CEO、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余承東,坐在智界S7上非常自信地表示:「所有的技術都是最新的,至少領先業界一代以上。」

與華為鴻蒙智行系相近,小鵬在對技術配置和產品設計重新考量並推出G6後,也實現了銷售「逆境反轉」。據車主指南的數據顯示,自2023年7月小鵬G6開始交付,10月份該車銷量已達8741量,交付僅4個月單車月銷量接近破萬。

G6的「小爆款」,主要因為小鵬在車型上「猛猛堆料」,城市領航輔助駕駛(簡稱城市NOA,以下同義)、新的扶搖架構、800V碳化矽平台等技術全部「壓縮」進了25萬級的車內。純電、高階智倉+智駕還帶快充,使得G6在同價位幾乎找不到能一戰的對手。

在蔚來這邊,2023年的策略主要聚焦在提升產品的底層能力上。對全產品線技術疊代,更深度自研的智能化配置,是蔚來提升產品競爭力的方向。

蔚來新改款的ET5T、新ES8、新EC6上,將產品全都升級到了最新的的NT2.0平台。蔚來完成第二代技術平台全部產品的切換。在智能化領域,9月21日的創新科技日上,蔚來宣布將實現「技術全棧」,並在汽車作業系統、雷射雷達晶片、智能座艙等多個領域已經取得了突破。

2023年理想汽車在產品和技術上的疊代不算太多。產品上,理想並未調整L系列,而是推出了MPV——理想MEGA,其主要賣點聚焦在空間、車身結構和寧德時代定製的5C快充電池上。在技術上,根據36氪在10月的報道,理想正在開始加大研發投入,提升智能化。

理想MEGA圖源:網絡

最後是零跑汽車,2023年零跑在B級車(轎車和SUV)領域裡打磨了產品配置,並採取極致性價比策略,最終優化了銷量結構。

數據顯示,零跑主力銷售產品從2022年「老頭樂」的T03,切換至B級SUV的零跑C11上,3月份還推出了B級轎車(零跑C01)。零跑當下的產品售價區間已調整至15-20萬區間。價格調整方面,8月零跑汽車旗下C11、C01部分車型售價進行調整,最高下調2萬元。對比同級的零跑C11、AION V、深藍S7,看以看到,純電車同級對比下,零跑在續航、汽車空間、智能化配置上與其他產品相近。但便宜1萬出頭的價格,讓零跑C11獲得了更高的競爭力。

總的來說,重點突出智能化的造車新勢力們,在2023年的動作更多聚焦於產品設計的優化上。技術下放,補齊短板,實現更高的產品完成度。而差異化、產品整體化的思路也恰好映襯著,2021年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的價值主張——「你不能有差異,怎麼能真正做強」。

最後是出身自傳統燃油車廠的新勢力這邊,更極致的性價比,是其在2023年不斷突破的法寶。

今年1-10月新能源零售銷量排第三名的廣汽埃安,2023年並未推出新產品,但對現售車型和改款車型有不同幅度降價。例如,三月上市的新款AION Y PLUS官方售價就下調0.8-4.88萬元。

埃安的強勢,在於其憑藉三款主力車型AION S、AION Y 、AION V,已經牢牢占住10-20萬價格帶消費者的心智。但長期來看,埃安低價位的性價比策略,已經表現出了影響品牌調性的隱憂。數據顯示,埃安當下超4萬月銷量中,來自低價小車的AION S和AION Y銷量占據絕大部分,價格稍高一點的AION V,銷量在今年大部分時間都不超過2000輛。

另一邊,來自長安汽車的深藍汽車,正在用擴大價格段產品性價比的方式快速發展。

深藍的主力產品是深藍SL03(B級轎車)和深藍S7(B級SUV),兩款車型增程、純電都有,價位區間主要位於15-21萬。在產品上,第一款產品SL03上市表現「不溫不火」,但自2023年6月深藍發布S7,其總銷量快速攀升。背後原因不難理解,深藍S7是一台售價14.99萬-21.79萬的中型SUV,更大的空間讓消費者在同價格段能買到空間更大的車。更高的性價比,自然也帶來了更多的銷售增量。

最後,出身吉利走豪華路線的極氪汽車,也開始走起性價比路線。

2023年,極氪試圖在極氪001銷量的基礎上,擴張產品線,延展出極氪007、極氪001FR、極氪009和極氪X,分別對應中高端轎車、高性能極氪001改款、豪華MPV、A級SUV,4款車型。

從新車產品線上,極氪呈現出產品價格段向下的趨勢,但配置上,「硬體拉滿」提升性價比,是極氪當下的思路。例如在廣州車展預售的極氪007上,極氪配置了800V 平台、前雙叉臂、後多連杆懸架系統、高通 8295 晶片、碳化矽電機等配置。

從出身自傳統車企的造車新勢力的動作看到,在現有的產品體系下,繼續提升性價比是主要競爭策略。

總體來看,改款、價格、智能化,中國智能汽車正在用這三板斧,卷出了極致性價比。

但性價比競爭不等於低價競爭。單純的低價,只會讓行業早早迎來拼製造成本的「刺刀」。在極限制造的壓力下,供應鏈主導的汽車產品將會逐漸喪失差異化,最終陷入「大幹快上」的產能怪圈。

當下新能源滲透率尚不足50%,新能源汽車要想良性發展打贏「外戰」,那就需要找到增值的「法寶」。

智能化加分,打敗同類車型

本次車展,汽車科技愛好者可能都「刷不了微信步數」。

本次車展布局,主辦方特意把中國新造車產業鏈幾乎全部安排在D區,以區分智能車汽車和傳統燃油車品牌的特性差異,「方便」觀眾集中觀賞汽車智能化「大亂斗」。

而智能化的加分,正是新能源汽車延續高速增長的法寶。

在我們此前《從「大戰」比亞迪,看長城汽車的未來》的研究中,自2017年開始,我國的汽車銷量整體進入緩慢增長期。過去五年汽車消費年化中樞上移速度並不快(低於5%)。這也意味著,純粹來自市場的需求增量和價格帶的中樞上移,或許並不是2023年新能源汽車銷售增速高達37.5%的主要原因。

而智能化作為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的終極目標,是與燃油車交鋒的主要抓手。智能化讓新能源汽車突破汽車行業整體市場增速的上限,在與燃油車競爭中逐漸變得不可忽視。

而今年,恰恰是智駕和智艙能力,被消費者認可價值的元年。

以智駕能力作為參考,如今,L2+輔助駕駛已在智能汽車中基本普及,高速NOA在主流品牌中基本完成覆蓋,新勢力普及80%以上,傳統車廠接近50% 。

而在座艙領域,傳統車廠吉利通過吸納魅族手機來提升車機系統能力;長安、賽力斯、北汽、江淮、奇瑞選擇通過與華為深度合作來獲得智能化技術提升。

來自智能化的提升,在對汽車體驗提升之餘,還有望能進一步縮減成本。例如,8月16日深藍汽車與華為達成框架合作協議,原本立足於性價比的深藍汽車也將能獲得華為的智能化能力。精簡現在數量眾多的傳感器,在成本和智能化程度上再進一步優化。

而智能化能力,也正在不斷改變著燃油車時代「老司機」的心智。據巨量報告在4月發布的《中國新能源汽車趨勢洞察白皮書2023》顯示,科技智能已經成為新能源車超越燃油車的第二大亮點。

作為佐證,對比2023年新能源汽車現象級新品及其燃油車對標產品。可以看到,新能源汽車的產品在智能化領域都做到了「遙遙領先」。

例如,小鵬G6在燃油車上可與別克昂科威對比。雖然昂科威同樣有整車OTA,智能中控屏、與百度合作的語音助手。然而昂科威的輔助駕駛只配到L1級別,遠低於小鵬的城市NOA配置,車機和座艙的智能化體驗也遠不如小鵬的大屏+語音控制一切來的絲滑。

同樣,問界M7對標途觀和漢蘭達的差異就更加明顯。來自華為配備的鴻蒙座艙、智駕,乃至可OTA「越來越好開」的動力系統,不僅是在燃油車圈子,甚至在智能車圈子裡都「雙手插兜,不知道什麼叫對手」。

「我是抖音上看到這款車的,沒想到現在的車智能化能做到這種程度」,在華為門店看車的消費者對光錐智能感嘆道。另一邊,一位消費者也表示:「我本來是準備買漢蘭達的,但看了問界之後,漢蘭達給我的感覺有點太過於毛坯了」。

來自消費者的認可,讓汽車的智能化逐漸成為購車不可忽視的選配和增值服務。

回歸性價比,汽車市場的新時代

在過去的燃油車時代,汽車行業的性價比策略似乎是20萬以下汽車產品的「專屬」。

來自進口、合資、技術、品牌形象的「鄙視鏈」,導致在消費者在選購20萬以上價位區間的汽車似乎更考慮品牌、文化、面子等「看不見摸不著的價值」。最終形成類似於「暴發戶開凱迪拉克」、「開奧迪低調」、「經濟適用開國產車」的固有印象。

但是,時代變了。

在當下由中國引領的汽車百年之大變局中,自主品牌在產品和技術上不斷祛魅。背靠中國的供應鏈和新能源換道超車的技術積累,自主品牌正在激烈競爭中一起變強。

在這場變局中,首當其衝的是比亞迪。2021年2月的時候,比亞迪還是「比三萬」。僅一年多過去,2022年12月,比亞迪月銷量就已經衝上23萬輛,抖音短劇都不敢這麼寫。

在2023年5月,長城汽車一紙訴狀抨擊比亞迪產品不符合環保規範,這場爭議卻讓消費者開始逐漸對自主品牌在動力技術、研發等核心領域了解新能源汽車的底層技術。在2023年11月,何小鵬和余承東就汽車AEB技術「隔空吵架」。讓消費者開始關注汽車品牌在新技術(智駕、AI等)下的具體實力。

在比亞迪、長城汽車、問界、小鵬、理想、蔚來、零跑等一系列自主品牌的角逐下。伴隨著2023年新能源汽車產品在供給側的擴張,讓智能化時代的新能源汽車逐一「單挑」過去時代在「細分品類的王者」。也讓消費者們看到了過去「帶有光環」的合資品牌們在新時代的窘境。

來自產品的增量對標,加上消費者對技術底層的明晰,構建汽車銷量新秩序自然也回到了性價比這杆稱上。

例如,改變了零跑銷量結構零跑C11,以便宜一萬多的價格優勢對比同級別競品,實現了不到20萬的價格買一台B級SUV。小鵬則嘗到了G6極致性價比的「甜頭」之後,在9月25日發布的新款P5上去掉了之前老款昂貴的雷射雷達,簡化智駕配置到支持高速NOA級別。這意味著,小鵬在發動一場20萬以下,與比亞迪海豹、哪吒S、深藍SL03等產品的智能化大戰。

而智能化「加碼」後的性價比,華為和理想可能是體會最深刻的。

余承東在廣州車展圖源:電商報

智能化強弱的差異,不僅在於廣州車展上觀眾圍在余承東身邊高呼「遙遙領先」和理想汽車在秋季戰略會上對智能化投入要加大力度的「痛定思痛」,更是在於消費者試乘、試駕感受汽車產品力的窗口。

十一節前,光錐智能曾以對比問界M7為由請理想門店銷售講解理想L7時,理想銷售人員主動講解對比分析產品和銷售政策,拉攏客戶意圖明顯。然而在節後,當我們再次諮詢其他門店銷售人員時,理想銷售人員對兩個產品的拆解講解明顯少了很多。

肉眼可見,在廣州車展之後,其他智能化表現不佳的車企,也將要在迅速追補智能化能力拚圖。為了替代燃油車的市場增量,乃至出海擴張,籌謀更細密的產業鏈布局。

而我們也期望著,在經歷過2023「性價比」洗禮後的新能源汽車,也將帶著整體汽車行業,從激烈的競爭中誕生出比肩Model Y、卡羅拉這樣的世界級爆款產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dbfbc2be40511e792711a3bcf84423d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