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1950年5月,我第四野戰軍成功渡過瓊州海峽,解放海南島。
然而就在我們再接再厲,準備徹底肅清國民黨殘餘勢力,解放寶島台灣的時候,韓戰卻於1950年6月25日爆發。
兩天之後,美軍第七艦隊陳兵台灣海峽,導致我國統一之日無限期推遲。
這件事一直都是中國人民心中的遺憾。
雖說歷史沒有如果,但倘若當年沒有爆發韓戰,粟裕率領65萬大軍,到底有沒有機會把台灣給收回來?
蔣介石苦心經營
1950年,是蔣介石人生中的至暗時刻。
在內,國民黨百萬大軍灰飛煙滅,國民黨內人心惶惶,各尋出路。
在外,杜魯門公開宣布不再支持國民黨政權 ,更不會對台灣提供任何援助。
看起來,蔣介石政權距離倒台,似乎就在眼前。
可實際上呢?台灣政權的實力,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不堪一擊。
早在1948年三大戰役還沒結束的時候,蔣介石就已經察覺到大事不妙,開始給自己安排後路了。
當時他的幕僚,給他提了三個建議。
第一是退入四川,在西南構建基地,等待國際形勢變化。
因為四川盆地周圍都是崇山峻岭,易守難攻。
抗戰時期,日本人傾盡舉國之力都沒能成功突破這裡,這是經過歷史考驗的。
但是,蔣介石認為此一時彼一時。抗戰時期是軍民一心,四川百姓哪怕節衣縮食,也會支持國民黨政府,當時既有地利,也有人和。
可是現在是打內戰了,四川人不可能再為他毀家紓難。
而且遍覽歷朝歷代史書,四川人在打內戰方面的意志,堪稱是全國最弱的一個省份。
歷史上只要劍門關天險一旦被攻破,基本上都會獻地投降。
所以,蔣介石否決了這項提議。
夫人宋美齡則建議他到美國建立流亡政府,說不定有朝一日可以藉助美國力量捲土重來。
可蔣介石也不贊同這樣做 ,因為那樣必將淪為美國的傀儡。
還有人建議他效仿明朝末年南明王室的做法,從雲南進入緬甸,藉助那裡的高山密林建立流亡政府 ,然後等待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
可蔣介石覺得這條建議太不吉利,也給否決了。
後來還是一個叫做張其昀人給他獻計,讓他效仿鄭成功家族退守台灣,像明末清初那樣,藉助台灣海峽跟大陸周旋,這個建議深得蔣介石的歡心。
為了經營台灣,蔣介石可謂是煞費苦心。
他先是調派從東北戰場上撤退下來的國民黨名將孫立人,帶領他的新一軍到台灣去組建一支新軍,以備將來。
孫立人
隨後又讓自己的心腹手下陳誠,取代了前任台灣省主席陳儀,主持台灣的民政。
當時陳誠在內戰中被打得灰頭土臉,他是以養病的名義前往台灣的。
所以當時的人都以為他這是貶黜,所以沒有太過在意這項任命。
直到後來人們回顧這段歷史時,才發現這是蔣介石人生當中,為數不多的英明之舉。
為什麼呢?
因為之前陳儀在台灣省當主席的時候,搞得天怒人怨,島內通貨膨脹、物價飛漲、人心思變。後來國民黨發行金圓券之後,惡性通脹又一次席捲了台灣。
當地的百姓對國民黨政權,已經到了時日曷喪,吾與汝俱亡的地步了。
以這樣的群眾基礎,就算後來蔣介石撤退到台灣,他也是站不穩腳跟的。
可是陳誠的到來,卻為國民黨成功爭取到了台灣的人心。
他到了台灣之後,先是向蔣介石要了80萬的黃金作為準備金,重新發行貨幣,穩定物價,打擊投機商人。
後來又在台灣進行了,名為三七五減租的改革。
當時台灣地區的土地兼并程度,一點都不比大陸輕。
據可靠資料記載,1949年之前台灣的佃農承擔著高額的佃租,稅率普遍高達50%-75%,這還只是交給地主的那一份 ,除此之外還要支付政府的苛捐雜稅呢!
可想而知,當時的老百姓過的有多慘。
陳誠
陳誠主政台灣之後,規定地租最高不能超過37.5%,而且這37.5%裡頭,還包含了地主的種子。
這樣一來,大大緩解了台灣的土地矛盾,也讓台灣的底層民眾對國民黨有了一絲好感。
而他的貨幣改革,也成功穩定住了市場物價,讓市民階層不再如過去那樣敵視國民黨政權。
當然了,作為改革受害者的上層精英,肯定是不爽國民黨的,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今天。
過去國民黨在大陸之所以兵敗如山倒,除了軍事上的無能外,主要還是因為國民黨把農民和市民階層,全都得罪了個精光。
我黨人心所向,擁有源源不斷的兵源跟支持者,所以打起來才會所向披靡。
軍事上有難度
以當時台灣的社會情況,基本上不太可能出現「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的情況,那麼就只能面對面的硬碰了。
可這樣一來,又面臨著幾個難題。
首先是當時台灣的軍事一把手孫立人,並不是一個無能之將。
相反,這個人戰功赫赫,指揮藝術極為高超。
他手下的新一軍,都是清一色的美式裝備,這支軍隊在東北戰場上,沒少讓我們吃虧。
他之所以沒有在解放戰場上發揮太大的作用,主要是因為他是國民黨內部的異類。
這個孫立人並不是蔣介石的黃埔系出身,而是美國西點軍校畢業,是個親美派。
而國民黨最大的親美派是誰呢?當然是宋美齡跟蔣介石的小舅子宋子文。
孫立人的新一軍,就是以宋子文的稅警總隊為班底組建而成的,說它是宋家的私軍都不為過,所以蔣介石一直對他心存忌憚不肯重用。
如果說孫立人是我們進攻台灣的第一道障礙,那麼第二道障礙就是台灣海峽。
台灣海峽風高浪急,最寬的地方有300公里,而最窄的地方也有130公里。
當時我們手中海軍,主要以漁民的小木船為主,另外夾雜少數國民黨起義的艦艇。
以這樣的實力,在海面寬闊波濤洶湧的海峽跟敵人硬拼,無異於是以卵擊石。
而且海戰不同於陸地戰爭,陸地戰爭我們可以憑藉戰士的意志和戰術拉平雙方的距離。
但是在海戰上,個人的意志微不足道,主要還是炮火跟艦艇噸位起決定性作用。
有人會說,那麼我們當初解放海南島的時候,不也是渡海作戰嗎?國民黨那邊不也是有海軍嗎?
可是,瓊州海峽最窄的地方,也不過是19.4公里。
在這種狹窄的環境下,噸位龐大的艦艇是不容易發揮優勢的,相反,民用小木船反而有機動的優勢。
其實,早在志願軍入朝作戰的一年前,當時駐紮在福建沿海的粟裕跟葉飛,就已經嘗試過解放台灣,目標是台灣的門戶金門島。
鎮守這裡的,也是一個讓我吃過苦頭的國民黨名將胡璉。
胡璉
那一次作戰,我們的登陸部隊幾乎是全軍覆沒。
而戰敗的原因,主要是搶灘登陸能力不行,加上海軍落後,後續援兵又無法通過海上源源不斷補充。
從金門島的案例,幾乎就可以推算出將來登陸台灣的結局了。
台灣距離福建更遠,守備力量更加強悍,打個金門島都這麼困難,那麼日後攻打台灣的難度,可想而知了。
此外,想要搶灘登陸成功,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先決條件,那就是要有內應接應。
當初我們之所以在海南島成功登陸,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海南島一直存在著一支瓊崖縱隊。
馮白駒領導的這個縱隊,在解放海南的戰爭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如果沒有他們的幫助,那麼我軍登陸後,很可能會被國民黨軍隊給推下去的。
可是在1950年的時候,台灣那邊已經不存在這個條件了。
我們在台灣本來也是有共產黨組織的,可是因為一個叫做蔡孝乾的叛徒出賣,導致整個台灣黨組織全軍覆沒,就連好不容易打入國民黨高層的吳石將軍等人,也暴露了。
情報一直都是我軍對付國民黨的一件神器,現在這個利器失去作用了。
也正是因為蔡孝乾的背叛,粟裕原本準備在1950年年初發動的登陸作戰計劃,不得不一再推遲。
直到韓戰爆發,我們也沒有做好解放台灣的準備。
國際形勢不允許
那按照這個說法,我們當時就真的沒有可能解放台灣了嗎?
其實辦法還是有一個的,那就是蘇聯如果派出海軍援助的話,我們還是有可能解放台灣的。
只要蘇聯的海軍能把我們成功送上岸,就算孫立人再難纏,最多也不過是多花些功夫而已!
其實當時我們確實嘗試過這個辦法。
1950年1月,毛主席出訪蘇聯的時候,就曾經向史達林提出過這個要求。
毛主席希望能夠在解放台灣的戰爭中,得到蘇聯的援助。
可是對於這個要求,史達林卻一口回絕了。
史達林
同為社會主義陣營兄弟,史達林為什麼不肯拉兄弟一把呢?
這就要說到當時的國際背景。
二戰結束之後,美蘇兩國曾經簽訂過一個叫做《雅爾達協議》的條約來瓜分世界。
中國雖然名義上作為戰勝國,但也在被瓜分的對象之列。
按照《雅爾達協議》的規定,中國北方的貧瘠之地,是蘇聯的勢力範圍,而南方的膏腴之地,則是美國的經濟殖民地。
戰後,蔣介石分別跟這兩個國家,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和《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
這兩個友好條約實際上一點都不友好,基本上把中國人能賣的主權,一次性全都給賣了。
晚清70年簽訂的所有賣國條約加起來,都不及這兩個條約有分量。
從蘇聯的角度來看,他是不想改變雅爾達體系現狀的。
所以在1949年,我軍即將發起渡江戰役的時候,史達林就曾經發電報過來,百般阻撓,希望我們不要渡過長江,避免惹惱美國。
可是當時毛主席沒聽他的,還是下令發動了渡江戰役,這讓史達林很是不爽。
渡江戰役發動之後,美蘇兩國在中國的分界線,就由長江變成了台灣海峽,至少在蘇聯人自己看來是這樣的。
至於中國政府,願不願意當他們的勢力範圍,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如果蘇聯出兵幫助中國攻打台灣,那就相當於蘇聯主動違背戰後分贓協議。
結果必然招致美方的戰略誤判,進而引發美國親自下場干預。
其實,史達林這麼想也並非是杞人憂天。
因為就在不久之後,朝鮮發生的事,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因為北韓越過三八線,主動進攻美國小弟南韓的行為,本質上就是社會主義陣營,主動違背戰後分贓協議越界入侵。
所以,當時韓戰在美國人看來,可不是朝鮮半島的兩個兄弟打架,而是一次來自社會主義陣營的挑釁。
既然他們在朝鮮挑釁了,那會不會在台灣海峽也挑釁我們呢?
所以開戰兩天後,美國就把第七艦隊派到台灣海峽震懾中國。
後來我們炮擊金門的時候,之所以能夠讓美蘇兩國感到肝顫,其實也是這個原因。
他們是真怕中國擅自打破分界線,把兩大陣營全都拖下水,打第三次世界大戰。
總而言之,雖然當時我們看起來氣吞萬里如虎,而蔣介石看起來惶惶然如喪家之犬,但內外的各種條件,都不允許我們當時解放台灣。
但是,今日已不同於往日,筆者相信,解放台灣就在不遠的將來!
本文由「文史風雲」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